更新於 2024/12/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歐麗娟【中國文學史】課堂筆記——單元12.漢代文學(四)

raw-image

韓高年《詩賦源流新探》:

五言詩的起源:

1.先秦五言韻語,劉勰亦主張五言詩源於《詩經》。

2.以五言體出現的數量和時間性而言,在西漢出現完整的五言詩是有可能的。

3.五言詩有地域性,比較集中在楚地(在馬王堆帛書中有大量五言體的祝辭)


五言詩的傳播:

1.陸賣《楚漢春秋》是楚地文士的散文代表,記錄了大量五言韻語現象。

2.西漢辭賦

3.楚歌

4.樂府古詞


五言詩發展的時代分期:

第一期:西漢蘇武李陵的作品

蘇李詩的作者難以確定,但風格與庾信詩很類近,可能是後人偽作。

第二期:東漢

班固《詠史詩》是現存第一首文人五言詩,標誌五言詩正式登上文人的詩壇。開始全面取代楚歌,並開啟後世的詠史題材。

班固《詠史詩》的貢獻:

1.在形式上是純粹的五言詩

2.在內容上有很高的敘述性

3.在題材上它是文學史上第一首詠史詩

第三期:東漢中後期

東漢晚年五言詩開始初步興盛

文人自主學習樂府民歌

張衡《同聲歌》詠夫妻恩情。


  • 漢代樂府民歌呈現出集體性、民間性,也是先秦詩歌的特點。
  • 魏晉詩歌則有高度個別性、文人性,顯露文人的關懷,學術、文藝涵養。
  • 東漢中後期的古詩有過渡現象,是集體性的創作,但其對人世的關懷,具有魏晉詩歌的文人性。


古詩十九首

《文心雕龍・明詩》:「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

《詩品》:「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樂府的基本特色和釋義:

  • 葉慶炳先生以為漢代才有樂府
  • 有種說法認為樂府創始於武帝之前
  • 《漢書》云:樂府創於武帝之時
  • 《漢書・藝文志》:「自季武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
  • 到後來六朝詩人以樂府舊題寫詩,於是不管合不合樂,都會稱為樂府。
  • 沈德潛《古詩源》:「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
  • 吳大順認為,魏晉時期是歌和詩對稱,樂府是官署名稱;南朝時期詩就是徒詩,純粹文字,不是為配搭音樂而生,而樂府就是包含歌和樂府詩。
  • 由於南朝將詩從音樂中獨立出來,繼而尋求在文字中找出音樂性,格律也是從南朝開始。
  • 李白以樂府舊題寫詩,開創唐代新樂府。
  • 漢代樂府的寫實風格,影響了杜甫的風格,繼而又有元白的新樂府運動,「即事名篇」,拋棄樂府舊題。
  • 宋明清代,樂府又可借來稱詞、曲。
  • 明清詩評家發現自「即事名篇」的風氣開展後,很難區分古詩和樂府。


清・沈德潛《說詩晬話》:「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

沈德潛《古詩源》:「清和平遠,不必奇闢之恩,驚險之句,而漢京諸古詩皆在其下。五言中方員之至。」


古詩十九首中,有七首與「歎逝」主題有關感歎時間的變化中,事物的無常。

幸川幸次郎:「推移的悲哀」,意識到自己是存在於時間當中的哲理性認識。

推移的悲哀有三種:

1.對不幸時間的延續而起(思慕遠人)

2.對幸福轉移到不幸的悲哀

3.向死亡推移的悲哀


  • 鍾嶸《詩品・序》論五言詩:「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
  • 因為中文語法結構使四言詩斷句必定為二二斷句,但加一字的五言詩卻能表達更多更完整的意思,也在節奏感上增加了多元的變化。
  • 五言詩的斷句一定是二三斷句,在二三斷句之下,又分二二一或二一二的斷句模式。
  • 清・劉熙載《藝概・賦概》:「賦起於情等雜沓,詩不能馭,故為賦以鋪陳之。」
  • 陸機以五言詩為基礎,確立了詩緣情的本質,建構整個詩學系統,區別詩與賦的差别。


  • 古詩十九首是一個劃時代的作品,第一次集中地表現「歎逝」的主題,更把這種大自然生滅的特性,擴張成其本質。
  • 古詩十九首最大的特色是以認識生命為基調,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觀物方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