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5|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台灣自主研發波浪發電技術「擎浪者」,海洋能源邁出新一步

國立成功大學(成大)近日宣布成功研發出全台首座國產岸基式擺臂波浪發電機組「擎浪者(WaveArm)」,這項創新技術展現了台灣在海洋再生能源領域的重大突破。透過整合南部多所大學及科研機構的力量,並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的資助下,這項技術將有助於推動能源轉型與永續發展,為台灣再生能源的未來帶來新契機。

跨領域合作推動創新研發

在「擎浪者」的研發過程中,成大近海水文中心、水工試驗所及水利系聯手,結合南臺科技大學和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等單位,涵蓋了機電控制、結構設計、能源材料等多個領域。這種跨校、跨學科的合作模式,讓台灣科研團隊能夠突破技術瓶頸,順利克服海洋環境的諸多挑戰。

研發團隊指出,該機組的設計包含浮筒、擺臂與能量擷取系統,總重量約為3噸,且具備岸基式安裝優勢,可固定於防波堤上,大幅降低海上施工難度及對漁業生態的影響。「擎浪者」的系統設計效率超越國際同類產品,可全年無休穩定發電,為國際市場中的競爭提供了技術優勢。

技術特點與實際效益

「擎浪者」的研發團隊特別強調其材料選擇的精準性及設計的創新性。浮筒採用耐腐蝕輕質材料,擺臂則具備高強度及動作靈活性,能有效利用波浪運動驅動發電機。能量擷取系統(PTO)使用高性能機電材料,降低能量損失,顯示出不凡的技術水準。

此外,岸基式的設計不僅節省了施工與維護成本,也為後續在全台沿海地區的推廣提供了便捷模式。團隊希望未來能結合台灣其他再生能源技術,如太陽能和風能,構建混合能源系統,進一步提升能源穩定性。

對社會與教育的深遠影響

「擎浪者」的成功,不僅象徵技術突破,也在教育與社會層面帶來重要影響。該項目為學生提供了跨領域學習與實務參與的機會,促進人才培育及科研實力提升。同時,社會對於海洋能源的關注度也大幅提高,提升了綠色能源的認知與支持。

此外,該技術的環境影響評估(EIA)顯示,岸基設計有效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干擾,為實現2050淨零排放目標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未來,成大計畫將此技術推廣至全台漁港及其他沿海地區,進一步探索波浪能的應用潛力。

市場與國際競爭力

在全球再生能源市場需求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擎浪者」展現出良好的商業化潛力。根據市場分析,全球波浪能市場正以年均增長率約24.5%的速度擴大,未來將成為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柱。「擎浪者」以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優勢,未來有望出口至其他國家,成為台灣綠色能源技術的代表。

未來展望:從技術升級到政策支持

成大團隊透露,未來將持續優化「擎浪者」的能量轉換效率,並開發海基式版本,以進一步擴大應用範圍。同時,政府在政策與資金上的支持,尤其是國科會的補助,為該技術的研發提供了穩定保障。隨著綠色金融與投資趨勢的推動,波浪發電技術的商業化將更具前景。

總而言之,「擎浪者」的誕生不僅象徵台灣海洋再生能源技術的成熟,也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了台灣智慧的解決方案。未來,這項技術將持續引領台灣走向永續發展的道路,為能源自主性和低碳經濟做出貢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