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老的勇氣》
作者:岸見一郎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18/12/03
「重要的並不是得到什麼,而是如何運用自己得到的東西。」—阿德勒。
我們經常認為變老就意味著衰老和退化,但我認為不必覺得變老就是退化,而應該視為是一種變化。因為無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或是不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所以在開始做之前,就認定自己做不到,但是接受「不會」的自己,才有辦法「學會」,就是具備「 不完美的勇氣」。
年歲增長,對事物才能深。
年輕時的學習經常需要被迫和他人競爭,或是必須有結果。然而,到了目前這個年紀,就不會在意別人的評價或是評論,可以充分感受學習的快樂。對事物能夠比年輕時更加深入理解,這正是年老這件事積極的一面,也是年老的優點。
不要「向上」,而是以「向前」為目標。
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運用得宜與否,既可以成為良藥,也會變成毒藥,「慾望」就是其中之一。想要大量擁有的慾望,會帶來名為「不安」的副作用,會擔心失去已經擁有的東;希望比現在的自己更優秀,並為此努力不懈,這種努力很健全,但不需要和他人競爭或是比較輸贏,而是充分體會到今天做到了昨天還無法做到的事。
阿德勒所謂的「進化」,不是指向上進化,而是向前進化,也就是說,不是和他人比較,用「上或下」的標準來衡量,而是為了改變現狀,向前踏出一步。
不要「扣分」,而是用「加分」過日子。
除了不要和他人比較,避免和理想中的自己比較也很重要。即使只有微小的進步,也要將焦點集中在進步的部分,從這個角度有意識地尋找,就會發現自己有很多值得加分的地方。不能將曾經年輕、精力旺盛、充滿活力的「以前的自己」視為理想狀態,然後用扣分的方式看待現在的自己。要不斷累積「今年完成了昨天做不到的事」。
珍惜「眼前」和「當下」。
人往往在任何事上都會思考效率和所剩時間的長度。整天為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工作和家事而煩惱,讓心靈變得很忙碌,但是掐指計算自己的生命還剩下多少時間,為未來煩惱無法帶來任何創造。
做不到的時候,可以說做不到。
只要不把一個人的價值放在生產力上,就知道自己並沒有失去價值。受人照顧時,也是對家人覺得『對他人有貢獻』有所貢獻,所以不需要認為自己一味給家人添麻煩。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上死了,仍然是一粒。但若是這顆麥子死了,便會結出許多粒。」-約翰福音第十二章二十四節。
「不妨認為眼前有永遠?」—法國哲學家 尚居東。
相信永遠,就是認為自己有無限的時間。人的生命並非無限,但是不必在意能活多久,只要思考自己眼前,當下力所能及的事,就能夠永遠保有年輕的心。
「那個地方似乎是個好地方,因為去了那個世界的人,都沒有再回來。」—《埋葬父親 》高山文彥。
執著也沒什麼不好,我們無法體驗自己的死亡,也就是說,我們活著的時候思考的死亡只是一種觀念。像是使用了壞掉的麥克風,無法再傳遞聲音,但我仍然在說話。人死了之後,我們無法靠知覺感受故人,但用心可以感受他的想法和心情,持續感受那個人,也意味著那個人一直活在我們心中。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可以用這種方式連結,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可以長生不老,人在死去之後也能夠持續有所貢獻。比起因為不可以有任何執著,而自我束縛的,認為執著也沒有關係的想法,反而能夠擺脫執著,獲得自由。
接受父母原來的樣子。
不要試圖改變對方,而是改變自己,該如何改變?就是當個大人。
第一:自己能夠肯定自己的價值(不要期待別人表達感謝獲認同)
第二:自己必須決定自己的事(尊重對方決定自己的問題)
第三:擺脫以自我為中心(我活在世上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和要求,別人活在世上也不是為了滿足我的期待和要求)
如果希望孩子幸福,父母自己要先幸福。
人往往麼某種目的,才會讓自己看起來很不幸,那就是為了取得週遭人的同情,但是這種態度等於樹敵(情勒)。照顧工作很嚴峻,但是不要認為不得不照顧,不妨認為在照護的同時,可以用其他方式多和父母相處。既使覺得現實一片漆黑,但只要稍微改變心靈的角度,就會發現這片黑暗是有深度的立體形狀,某些部分也有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