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平淡的學校生活很OK,況且精彩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

【與家人的對話】

回想大學時期,每次家人跟我說到大學生活,對話常常出現以下這種模式:

「最近在學校都在幹嘛?」 「就讀書、做報告、準備考試呀。」

「有沒有認識什麼新同學?」 「就同學啊,還可以吧。」

「有沒有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 「還好吧,基本上就是上課、讀書、考試、用報告。」

「報告要做什麼?」 「就找一些東西、看一些東西、打一些東西呀。」

「那在學校有沒有讓你開心的事?」 「還好吧。」

「在學校有沒有特別想做什麼?」 「還好吧。」

這種對話幾乎是日常,應該說從國中開始後就幾乎都是這樣了

後來和某些朋友聊到這個話題,他們也出過很多次類似的對話

很多人都覺得,大學裡面讀書、考試、做報告嗎?平淡不是很正常嗎?


【平淡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有人說大學一定要做些「特別的事情」,像跑各種活動、交很多朋友、一些刺激挑戰等等

但我覺得,如果大學生活過得平淡,那真的完全OK,因為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本來就不同,重點不是哪種方式更「完美」,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說大學一定要怎樣怎樣,但是很多其實都是一種參考,要參與哪些活動? 如何參加?要參加多少? 等等,這些人人本來就不同

如果硬要把他人認為精彩的生活模式 套用到自己身上,反而可能不適合,甚至讓自己不舒服

例如在幾年來,我也逐漸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更能選擇適合自己的事情,如果某些不喜歡有不能帶來足夠益處的事情,就真的不用勉強自己做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一樣,每個人的生活節奏與偏好都會有不同


【學校生活精彩嗎?】

從本質上說,學校的主要功能還是學習,如果一定要讓學校生活變得「很精彩」,似乎不完全恰當

雖然有些課程可能設計得更有趣和吸引人,但學習本身這過程,本來就不能確保每個學習階段都這樣精采有趣

即使是有興趣的內容,也可能會在學習過程中遭某些困難吧,況且只要有成績,多少還是會有加例存在

或許,把學校生活和精彩掛勾,就不完全恰當


【說出來家人有共鳴嗎?】

同時,我也發現,有些事情即使說出來,家人也不見得能感受到共鳴

例如,某些課程內容,讓我覺得有興趣,但我即使說出,這對家人來說可能聽不懂,那我還需要去說明嗎?

至於課外的部分,像是進級的巨人完結篇推出、有時接觸到的新觀念帶來啟發、寫完一篇文章的滿足感等等,這些對我來說可能很精彩,但是對家人來說,這些他們就可能無法感到到那種精彩

【每個人的精彩定義不同】

每個人對「精彩」的定義其實不一樣,例如有人是參加表演、有人是舉辦活動、有人是遊戲升級、有人是進行創作等等

我認為,可以用一種時空想像的方式,想想看一段時間後,會想在這段期間內完成哪些事情,那這些事情就一定人人都有所不同

那這段時間如果越長,就有個大方向就好,時間越短則可以越具體

然後也可以定期反思,適時調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標,因為在大學期間,我們的想法和目標也可能會隨著時間逐漸改變,自己每一年都有可能會變得不同

平淡的生活,並不代表不精彩,只要是自己符合自己的情況,那就是屬於你的獨特生活方式,這才是「精彩」的真意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