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囉大家,今天我想要分享一個大學人際的體會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人際關係的運作方式會有所改變
高中以前,我們的友誼多半來自自然的陪伴與共同經歷
進入大學後,人際關係比較獨立和多元,每個人有各自的目標、生活和規劃
開始意識到:大學後人際本質在於「給予」
舉例來說:
- 課程小組報告:將分配的任務完成,讓團隊順利進行。如此一來,未來的分組合作中,你會獲得更多信任。
- 幫助學弟妹:提供課程心得或考古題,這些是他們所需的實用資訊。
- 與朋友聊天:給予舒適、理解、關懷,讓對方感受到支持;或者提供新奇、實用、樂趣、情懷等資訊
- 興趣圈中:分享心得、攻略、新消息、新發現、彙整資料等,促進交流。
如果不知道自己能給什麼,強行向外社交,常常難以持久,因為無法穩定給予,這時候新交到的朋友就容易散去
這時,反而是要向內探尋,回到自己身上,想想可以自己可以給予什麼、或主動培養興趣或能力
例如
- 培養興趣,讓你能用對該興趣的熱忱,去結交志同道合的人。
- 分享有過的上課心得或整理考古資料,提供有價值的資訊,建立有益的連結。
- 想想看自己對什麼感興趣,主動發布相關資訊,吸引同樣有興趣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給予並不等於自我犧牲。
- 如果你的付出被視為理所當然,可能需要重新審視這段關係。
- 過度付出超出自己的能力、時間或金錢,也會讓自己感到負擔和犧牲
- 參與那些自己並不想參與又無效益的活動,也會讓時間被浪費掉
- 有時,我們可以根據不同情況設立界線:某些領域強調互助,彼此交換價值;某些情境則較為不談條件的付出,例如某些密友
建議使用適合自己的方式給予,才能讓給予他人同時,自我也感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