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到中學、大學演講時,通常會準備幾本書送同學,鼓勵他們問問題,其實我最喜歡讓聽眾發問了,一場沒有聽到任何有趣或令人訝異的問題的演講,對我來說,沒有激發我新的思考與刺激,有點浪費我的時間。
前些天到台南女中演講,依慣例準備好幾種好多本的書,趕在下課鐘響前送出去。最後一位舉手提問的同學問:「什麼是平凡?」
咦?怎麼會問這個問題?演講內容好像跟這個問題沒有關啊?想了一秒鐘,我猜測她真正想問的應該是:「如何活出不平凡的人生?」
因為放學的鐘聲已響,我只能簡單地回答:「我們每個人都是平凡人,但是人人都可以活出不平凡的人生。平凡跟平庸不同,我喜歡作家余秋雨對平庸的定義,他說平庸是既功利又被動的生命態度。換句話說,只要我們主動積極,也就是時時刻刻能自我覺察,掌握自己在當下的每個選擇,同時不以功利來當生命追求的唯一目標,那麼就算我們不是成大功立大業,也會是個不平庸、不平凡的人生。相反的,那些只會隨著潮流走,滿腦子都是功利算盤,那麼即使運氣好,賺了大錢或有個響叮噹的頭銜,也只是個平庸的人生。」
下課後還有十多個同學圍著我,這時已經沒有書可以送了,因此很開心她們願意留下來聊天,其中有位同學很好奇:「為什麼你做的PPT的模板跟我們某位老師一樣?我只看過你們兩人是用這種模板,從來沒有其他人用?」
我聽了哈哈大笑:「這是十七、八年前,PPT發明出來時第一代的模板吧?從那時我候就一直套用到現在,沒有更新成更炫更酷的,我猜你那位老師年紀應該也有一點了吧?」
如何聽見孩子的話
我們每個大人都希望能教出一個懂事、聽話的孩子,但是我認為要孩子「聽話」,首先我們就要先聽得懂孩子講的話,甚至要常常提醒自己,大人有時一定要聽孩子的話。
其實要真正聽見孩子的話,很不容易。首先是現代每個人都太忙了,尤其是身兼多職的父母親,不再有充裕的時間,也沒有敏銳且富有同理的心情去了解孩子。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常常忘記了孩子的感受能力很強,但是表達能力非常差,這裡所說的表達是我們大人習慣的言語敘述。因為感受是天生,表達是後天的學習。
孩子感受能力強是來自於物種為了求生演化出來的天賦。或許因為任何物種要在這個危機四伏的世界上存活是很不容易的,必須時時刻刻注意周邊是否有敵人出現,以及必須到處尋找獵物填飽肚子,因此在經過演化淘汰下,物種天生對周遭環境變化是很敏銳的。
人除了擁有逃避敵人與覓食的能力之外,因為是群居的動物,所以也演化出「鏡像神經元」,讓我們可以透過模仿來回應出現在我們周圍的人事物。這種天賦的感覺能力,使得古往今來有許多民間傳說都認為孩子可以「看見」我們大人看不到的那些「東西」。
這些孩子擁有的能力,隨著人類的成長,逐漸把絕大部分的心神用在讀書識字,語言溝通等等後天的認知學習,先天的敏銳感知就逐漸消失了,這也是許多父母與孩子溝通障礙的主要來源了。
的確,我們要信任孩子,另一方面也要更有耐心體察孩子的心情,不要武斷,甚至粗暴地認為孩子不懂事,孩子就是調皮就是愛搗蛋。
若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大人會遇到第三個困境,那就是孩子根本不想跟大人說內心的話。
孩子不願意講的原因有很多,一部份來自於孩子在青春期的快速成長,許多情緒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所以也很難跟別人講,再加上孩子的表達能力與人生經驗都很有限,所以不容易將許多想法條理清晰地整理,可是我相信還有另外一大部份原因是來自於孩子對大人失去信任,因為大人的忙碌,也因為大人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若是忽略了孩子幽微的求援訊息,甚至一昧以八股教條來教訓孩子,很快地他們就會關閉與大人溝通的大門。
而且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最痛恨虛偽的人,偏偏父母親常常跟孩子講一些自己其實也不相信的話,那些道德教訓孩子聽都聽濫了,除了沒效果之外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因此,要聽孩子的話真的很不容易,雖然每個父母都說自己很愛孩子,但是,愛是什麼?要怎麼去愛才不會有差錯?才不會加重孩子創傷?
我們要能夠學會如何傾聽孩子,如何與孩子對話,並且能夠在照顧孩子的時候,也照顧到大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