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暑假期間,趁著孫子還沒上小三之前,就上了一趟台北,好好的跟孫子培養一下祖孫情。等我有空的時候,孫子就會請我跟他玩大富翁的桌遊。我在玩之前就會跟孫子約法三章,只玩幾局之後就結束不玩。
有一次玩到最後一局,孫子輸了他就不甘心說要再玩一次,我說我們不是已經講好了嗎?結果馬上孫子就哭了出來,這時沒有辦法,我只好妥協說,那再玩一局,這次不管輸贏就結束,你不能耍賴說要再玩一次。
孫子的這種行為,就讓我想到老師教我們修唯識內觀時所說的,唯識如果沒有相續相做媒介,唯識修不進去。唯識的作用機轉,其實它是相續相。否則你就算知道他的核心目的是轉化,你也轉換不過來。
我們一直活在相續相的經驗當中而不自知,就代表沒有覺知。如果我們能夠活在所有相續相的經驗當中有覺知,我們就找到那個作用基轉,我們就可以進入內觀中。我們希望相續相不斷的發生,我們一直在追求一種相續相,也就是五感不斷的相續,我們的生命過程中,就是不斷的產生相續相。
就像我跟孫子玩桌遊一樣,就要一直玩桌遊、玩桌遊、玩桌遊,一直產生相續相,孫子才會喜悅。當相續相結束了,愉悅就消失了。愉悅消失之後,我們心裡就會產生情緒,或者是希望這個愉悅繼續下去。因為相續相繼續下去,我們的愉悅感才會有繼續。那如果相續相沒辦法繼續下去,那我們就會問,那我們下次哪時可以繼續?至少有期待,而期待會讓我們產生愉悅感,讓我們在枯燥的生活當中產生一點希望。
相續相在實修的地方,要從這個地方去看。它的核心是在『慢』,讓意識跟得上動作,動作跟得上意識。例如:吃麵,如果我們有練習的話,我們就會知道吃麵不是一個動作。若我們慢慢吃的話,我們先是端碗,然後拿筷子吃麵,如果我們有經驗過慢的話。可是如果我們沒有經驗慢,我們根本不知道識的應用,我們也沒有辦法知道識是怎麼流動。如果我們有慢的基礎,在唯識的相續相,我們對每個相續相都看的很清楚。
舉例,在五感不斷的相續,我們才會產生愉悅感。我們會叫一塊12盎司五分熟的牛排,我們肚子很餓,我們會吃一口,然後不吃了嗎?不會吧!我們會一口接著一口就把它吃完,五感它產生了相續。
我們希望相續相不斷的發生,當相續相中斷了,我們就會覺得五感不滿足。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吃,我們要不斷的財色名食睡,不斷的財色名死睡。
重要的是相續相消失了,那相續相一消失,678就作用了,678依舊在運作,這就是整個識的作用。那678是什麼?678就是分別、莫那、阿賴耶。678就感到我們都還沒吃飽,我們吃飽以後還要吃水果,吃完水果還要吃甜點。當我們吃飽了,水果、甜點也吃完了,那再來休息一下,等晚餐繼續吃!
所以,如果能夠在生活當中,在去旅行、去吃飯等等,都能看到五感的相續,所形成的愉悅感,或五感的相續所產生的痛苦。因為五感的相續所產生的痛苦,我們很希望五感的相續趕快結束。相反的,五感的相續產生愉悅感,我們希望五感的相續繼續持續下去,而完全是五感相續相的問題。所以,唯識就是要從這個地方去內觀起,
相續相是在解脫的過程當中,它延續到無相的部分。我們必須要知道,一切都是識的作用。所以,我們對每個相,都有它的定義。一個茶杯裝了果汁,他叫一杯果汁,一個杯子裝了烏龍茶,他叫一杯烏龍茶。一個杯子放在那裡,沒有裝東西,它叫做杯子。可是事實上它從頭到尾都是杯子,它只是裡面裝了不同的東西而已。
所以,我們每一個行為,我們看過去的每一個動作,其實都是相,引發錯覺的是這個相連接起來,它形成了一個相續的一個狀態。每個相形成了相續的狀態,所以,我們看不出來它究竟虛幻在哪裡。我們如果看得出來它虛幻在哪裡,那我們就走到破相的狀態。《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