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詢存在的意義|讀卡夫卡《城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一)意涵如謎

出生於奧匈帝國時代布拉格的小說家弗蘭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其際遇跟荷蘭後期印象派大畫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很相似,兩人生前作品都未受到矚目,直到二戰結束,傳統社會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人們對生命的意義不斷產生質疑,卡夫卡的小說和梵谷的畫作這才引起讀者和觀眾的共鳴,逐漸受到重視,認為真正觸碰到人類內在的心靈,直到二十一世紀,依然贏得人們的推崇與讚賞。以卡夫卡為例,其作品早已成為人生「荒謬」、「孤絕」、「痛苦」的代稱,而描寫人之本質的那種孤立的主題,深深打動讀者,對後來的作家們造成長遠的影響,無以計數之荒謬、超現實的作品,都被稱為是「卡夫卡式」。甚至日本當代小說家村上春樹毫不掩飾自己對卡夫卡的偏愛與崇仰,索性將得意作品命名《海邊的卡夫卡》。

卡夫卡死後,因其猶太人身分,全集遭德國納粹政權禁止發行,不過,卡夫卡在法國卻受到激賞。卡夫卡小說的主人翁勇於反抗世俗,「選擇成為自己」,堅持做一個對自己負責、忠於自己的真誠的人,這樣的小說表現,獲得存在主義論者大力推崇,尤其是主張「存在先於本質」,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的存在主義大師沙特的支持和廣為宣傳。卡夫卡洞察到,人類因戰爭而顯露出來的存在本質之脆弱性,以及內心對於未來的恐懼,感覺所有的一切都變成無意義的虛無,於是其作品有如預言般,受到舉世之注目,公認卡夫卡是存在主義作家,其文學更被視為存在主義文學的源頭。

卡夫卡的小說擺脫故事性,著重主題象徵,且意涵如「謎」一般,難解難懂,對任何讀者而言,都是一大挑戰。茲以其極重要的代表作──長篇小說《城堡》為例,試探析之。

(二)人生何其荒謬

《城堡》的敘事結構簡單,情節卻十分荒謬。不知從何而來的K應「城堡」伯爵之聘,前來擔任土地測量員,偏偏K始終無法進入近在眼前卻又遙不可及的城堡,也無法靠近城堡的上層長官,頂多只能接觸到處長的信差、基層官員和助理等。K暫時留在城堡下方的村莊等候,村人對待K都極其冷淡。接著,城堡指示,村長是K的頂頭上司,但村莊並不需要土地測量員,於是安排K去學校當工友。K在村中結識貴賓樓酒吧女服務生弗麗達,弗麗達曾是城堡處長克拉姆的情人,如今弗麗達成了K的未婚妻。為先求安定下來,K同意擔任校工,結果受到學校教師的欺凌。K透過信差巴爾納巴斯一家,積極設法與城堡和處長克拉姆接觸、聯繫。詎料巴爾納巴斯家本就是村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問題家庭」,因其妹阿瑪利亞拒絕城堡官員蘇爾提尼求歡,從此全家遭到孤立的懲罰,生活陷入了困境。K卻逆勢而為,與巴爾納巴斯家來往,既令村人不滿,也使弗麗達無法接受、諒解,覺得備受屈辱,乃拋棄K,轉而跟K的助手葉雷密亞斯同居。終於,K被通知晉見城堡秘書艾爾朗根,K卻因極度疲倦,走錯房間。後來,K見到了艾爾朗根,但這次百般期待的會面,對自己未來的工作與生活,毫無幫助,K甚至於觸犯官員難以理解的禁忌,造成貴賓樓眾多官員的一場空前混亂。K實在累極了,這時遇到接替弗麗達酒吧服務生工作的佩匹,佩匹提議K和她一起住,她打算掩護K,讓K繼續在村莊待下去。

小說到此戛然而止,跟卡夫卡另外二部長篇小說《審判》和《美國》一樣,都未完成。不過,出版卡夫卡全集的好友馬克斯‧布羅特於《城堡》後記提到,卡夫卡曾告訴他,小說的結局是:K不鬆懈他的奮鬥,但後來終因精疲力盡而死;當村民圍在他的病榻,此時城堡當局傳諭,謂K雖然無法在村裡取得合法居留權,但考慮到其他某些情況,特准他在村中居住和工作,彷如這是莫大的恩寵。

(三)對比與諷刺

《城堡》就像一則「寓言」,指出人生極其荒謬的本質,而且充滿諷刺性。

K既然應城堡之聘,來此擔任土地測量員,荒謬的是,他朝城堡的方向走去,結果沒有離城堡越來越遠,卻也沒有越走越近,始終進不了城堡;在K眼中,城堡猶如聖地,但是當他走近一點,「他對這個城堡卻感覺很失望;它不過是一個貧困的小鎮而已」,甚至從來沒看到那裡有一點生命的跡象; K被城堡告知,永遠不可以去城堡。即連屬於城堡管轄的村莊,也不需要土地測量員,認為他是多餘的,只會妨礙到大家,則K之到來,根本毫無意義。身為土地測量員而無地可測量,甚至派來的兩位助手也完全不懂測量,還有比這更荒謬的嗎?

眼前令人氣餒和失望的環境,對K造成無形壓力。K始終不明白自己犯了什麼過錯,他堅不放棄,勇敢反抗現實的諸多不合理,為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權力在戰鬥著。K批評官員總是孤芳自賞,不屑與村民來往,認為他們遇事則多半相互躲在別人身後,所以很難發現究竟哪一個官員是實際負責什麼事;他直接批判村人:「你們這裏的人,生來就怕執政當局,在你們一生中,又有人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從各方面來使你們害怕,你們自己也儘可能地加強這種懼怕的心理。」諷刺的是,K盡全力向前走,卻不知道去那裡?K讓村民覺得他這人「莫名其妙」、「不可理喻」,無知得可怕。客棧女店主嘉爾德娜就認為,K誤解每一件事,而且他若非呆子,即是危險份子。總之,人人因此更加討厭他,包括原本跟K有了肌膚之親的未婚妻弗麗達。

當然,《城堡》後記所補充的結局,等到城堡同意K留在村中居住和工作,K已精疲力盡而死,這呼應信差巴爾納巴斯的姊姊奧爾嘉所言,考試求職的人,等了好幾年,也許頭髮都白了,才知道自己沒有考取,一切都成泡影,白活了一輩子;又,應考人獲得任命的手續無限地延長,永遠也辦不完,直到死去才會中止。城堡其實拒絕了K,然而K似乎仍然非常「尊敬」城堡,怎不諷刺?這豈不是人的卑微、無奈與悲哀嗎?

此外,卡夫卡《城堡》還刻意安排許多荒謬的情節,諸如村莊凡事要以城堡頒下的文件當作依據,於是辦公室永遠有一大堆待辦的公文,公文堆滿村長的半個房間,還將大部分文件存放到倉庫去,K諷刺曰:「這種可笑的雜亂,會決定一個人的生存。」既然強調檔案文件的重要性,可笑的是,記錄者竟為當時根本不在場的人,而克拉姆處長的駐村秘書莫穆斯回答K,事實上,克拉姆根本一個紀錄也不看。又,村長說,檢查機構的任務不是去追查所謂的「錯誤」,他告訴K:「因為不可能有錯誤,就算偶然有錯誤,例如像您這件事,誰又能肯定地說,這確實是個錯誤呢?」

總之,《城堡》充斥著難以理解的、突兀的對比,凸顯人生的荒謬,以及事實與想像無法跨越的距離,充滿「存在∕否定」、「理性∕非理性」、「接受∕拒絕」、「現實∕超現實」、「真∕假」、「對∕錯」的象徵意義,在在令人深思。

(四)思索存在的真諦

卡夫卡個性內向,甚至於悲觀厭世,否定存在,否定一切,否定自己,此反映在作品上,可以說充滿了恐懼和絕望,諸如《城堡》這樣的作品,正好切合現代人對現實的不滿、精神生活的苦悶,以及未來將何去何從的焦慮、不確定感。卡夫卡《城堡》藉由土地測量員K短短幾天的遭遇,呈現社會階級的森嚴,權貴高高在上,使人可望而不可及,加以官僚機構層層疊疊,猶如迷宮一般,顯得強大而又難以捉摸,讓人身陷其中,找不到出口,尤感無力與徒勞。

綜觀之,卡夫卡《城堡》以樸素平易得有些單調的獨特文體,揭示了現實的荒誕、非理性和自我存在的徒然、無望、痛苦與孤獨,唯故事性低,讀來毫無趣味可言,卻又造成讀者內心巨大的衝擊,被其穿透現實人生的深度所強烈吸引,不禁藉此探詢存在的意義,冷靜思索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天星沙龍
86會員
1.4K內容數
英國哲人暨科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書寫使人精確。」閱讀吸收新知之後,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多元思考,還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才能夠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天星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0
猶如一座仰之彌高的文學巨廈,突破傳統,以時空跳躍的意識流手法與既無小說主要情節卻又未損其魅力的獨特藝術形式,奠定其於現代小說中的崇高地位。 (一)建構文學巨廈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自傳體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寫於百年以前,自1908年開始
Thumbnail
2025/04/20
猶如一座仰之彌高的文學巨廈,突破傳統,以時空跳躍的意識流手法與既無小說主要情節卻又未損其魅力的獨特藝術形式,奠定其於現代小說中的崇高地位。 (一)建構文學巨廈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自傳體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寫於百年以前,自1908年開始
Thumbnail
2025/02/28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七大冊,文化語碼空前豐富,充分展現普魯斯特之天才橫溢,無疑也賦與作品的永恆價值 (一)人文素養高超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一八七一年至一九二二年)自傳體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寫於百年以前,共七大冊,超過三千頁,多達二百三十餘萬字。 小說以敘述者馬塞爾第一人稱書
Thumbnail
2025/02/28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七大冊,文化語碼空前豐富,充分展現普魯斯特之天才橫溢,無疑也賦與作品的永恆價值 (一)人文素養高超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一八七一年至一九二二年)自傳體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寫於百年以前,共七大冊,超過三千頁,多達二百三十餘萬字。 小說以敘述者馬塞爾第一人稱書
Thumbnail
2025/01/03
(一)重視思想性 偉大的小說家必然是廣義的哲學家,由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的作品即可獲得明確的驗證。論者認為,赫曼.赫塞一生既為人類本性之精神慾望和動物慾望的衝突所苦惱,同時也在內心不斷地追求以上二者調和統一的救贖之道。反映在作品上,即十分重視其思想
Thumbnail
2025/01/03
(一)重視思想性 偉大的小說家必然是廣義的哲學家,由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的作品即可獲得明確的驗證。論者認為,赫曼.赫塞一生既為人類本性之精神慾望和動物慾望的衝突所苦惱,同時也在內心不斷地追求以上二者調和統一的救贖之道。反映在作品上,即十分重視其思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一)意涵如謎 出生於奧匈帝國時代布拉格的小說家弗蘭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其際遇跟荷蘭後期印象派大畫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很相似,兩人生前作品都未受到矚目,直到二戰結束,傳統社會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人們對生命的意義不斷產生
Thumbnail
(一)意涵如謎 出生於奧匈帝國時代布拉格的小說家弗蘭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其際遇跟荷蘭後期印象派大畫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很相似,兩人生前作品都未受到矚目,直到二戰結束,傳統社會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人們對生命的意義不斷產生
Thumbnail
作者:亨德里克-房龍 譯者: 丁偉 出版社:好讀 出版日期:2005/06/15
Thumbnail
作者:亨德里克-房龍 譯者: 丁偉 出版社:好讀 出版日期:2005/06/15
Thumbnail
回應妳與蘇菲・卡爾的回應,我想,可能是足夠的不好才誕生了文明史裡的藝術。因此,無論身為一個寫作者,又或是一個演員、一個藝術家,作為「紀錄」的行動者,為的都是在漫長的生命史上,為自己的歷史作結。藝術終到頭為的都是自己。
Thumbnail
回應妳與蘇菲・卡爾的回應,我想,可能是足夠的不好才誕生了文明史裡的藝術。因此,無論身為一個寫作者,又或是一個演員、一個藝術家,作為「紀錄」的行動者,為的都是在漫長的生命史上,為自己的歷史作結。藝術終到頭為的都是自己。
Thumbnail
法蘭茲卡夫卡是極具個人特色的作家。他的作品以文學為主,但人們談論存在主義哲學時也經常提到他。《變形記》、《審判》和《城堡》是他的代表作,這三部作品都有濃厚的存在主義色彩。其中,《城堡》為前兩部作品提出的問題提供了部分的解答,但其難解的程度經常讓人不得其門而入。這篇文章試著要找出那扇門。
Thumbnail
法蘭茲卡夫卡是極具個人特色的作家。他的作品以文學為主,但人們談論存在主義哲學時也經常提到他。《變形記》、《審判》和《城堡》是他的代表作,這三部作品都有濃厚的存在主義色彩。其中,《城堡》為前兩部作品提出的問題提供了部分的解答,但其難解的程度經常讓人不得其門而入。這篇文章試著要找出那扇門。
Thumbnail
【緣起】 今天文化界,誰知道 Auerbach ? 以「準確的性感」,對抗從新古典到後現代,以理性科學為名的經院術語,進行一種「底層解放」,一種千年底蘊、不間斷的「文學暴動」! 班雅明的摯友,Erich Auerbach,召喚三千年現實文學之靈魂,至死地而後生!
Thumbnail
【緣起】 今天文化界,誰知道 Auerbach ? 以「準確的性感」,對抗從新古典到後現代,以理性科學為名的經院術語,進行一種「底層解放」,一種千年底蘊、不間斷的「文學暴動」! 班雅明的摯友,Erich Auerbach,召喚三千年現實文學之靈魂,至死地而後生!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原著對於人生的質疑、自由之身心靈的追求,以及未來生活的憧憬,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於21世紀的今日,依然令苦心探尋人生意義的讀者有所啟發而讚嘆、省思不已。 (一)存在主義盛行的年代 20世紀爆發兩次世界大戰,在無情摧殘破壞之下,傳統社會及價值為之解體,造成人際關係冷漠、疏離,人們對生命的意義不斷
Thumbnail
#原著對於人生的質疑、自由之身心靈的追求,以及未來生活的憧憬,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於21世紀的今日,依然令苦心探尋人生意義的讀者有所啟發而讚嘆、省思不已。 (一)存在主義盛行的年代 20世紀爆發兩次世界大戰,在無情摧殘破壞之下,傳統社會及價值為之解體,造成人際關係冷漠、疏離,人們對生命的意義不斷
Thumbnail
包浩斯名字一出,想到的必然是著名的設計學派,這所由德國建築師Walter Gropius創立於1919年的藝術學校,百年前的宣言擲地有聲:學校理念是將藝術與工業融合,藝術家與工匠之間不再設有界線,換句話說設計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藝術形式,而是融入人們生活。
Thumbnail
包浩斯名字一出,想到的必然是著名的設計學派,這所由德國建築師Walter Gropius創立於1919年的藝術學校,百年前的宣言擲地有聲:學校理念是將藝術與工業融合,藝術家與工匠之間不再設有界線,換句話說設計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藝術形式,而是融入人們生活。
Thumbnail
精神層面受外在環境影響而情感流竄的同時,藝術可以作為我們的內涵,我是這樣理解這本書的。
Thumbnail
精神層面受外在環境影響而情感流竄的同時,藝術可以作為我們的內涵,我是這樣理解這本書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