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CY
鄭陸心源是來自杭州的新一代女導演,2017 年,鄭陸心源取得南加州藝術大學電影碩士學位,並於 2020 年推出首部劇情長片《她房間裡的雲》(The Cloud in Her Room)。在此之前,鄭陸心源的作品多為實驗短片,作品中沒有明顯的劇情和人物設定,其影像風格強烈,用一種拼貼的敘事手法串聯起不同的空間和場景,為影像帶來流動的透明感。《她房間裡的雲》延續短片中的拼貼、實驗手法,並以自身經驗作為部分劇情和人物設定,構成了一部更完整的作品。
《她房間裡的雲》的劇情並不複雜,以女大學生趙木子作為主角,敘述她畢業後從外地回杭州放春假的故事。趙木子在回到杭州後,輪流住在已分開的父母親各自的家,父親有了新的家庭和孩子,而母親則與外國情人沉浸在熱戀中。一次,趙木子帶同父異母的妹妹去學校時結識了另一位男家長,整個春假期間,她不時和這個開酒吧的男人見面,同時也和特別來杭州找她的男友約會。整部電影就是拍攝春假期間,周旋於不同人之間的一場漫遊,我們看見趙木子穿梭在不同的人與關係間,在兩個新家(父親和母親分別的住所)與已經沒有人住的舊家之間,她好像沒有什麼強烈的情緒反應,且這段時間也沒有什麼戲劇化的事件,然趙木子面對的徬徨、孤獨、存在焦慮和人與人之間無法真正觸碰到彼此的疏離感,皆在彷彿無事發生的黑白畫面中緩緩流動、溢出,最終漫成這部 101 分鐘的作品。
鄭陸心源以輕盈的方式描繪著人與人間的疏離感,本文將嘗試以角色之於自己身體的關係、角色間的情感關係和角色與空間的關係,透過三個部分進行討論,試圖爬梳這份疏離感是如何產生並持續,振動著銀幕外的我們。
趙木子和母親在片中的第一段對話是關於月經,趙木子背對鏡頭,母親在畫面外沉沉地說:「趙木子,妳月經來了」,然後觀眾看見趙木子的牛仔褲上一片血紅。下一個鏡頭,趙木子在洗手台搓洗著染上經血的褲子,並與一旁對著鏡子梳妝打扮的母親談起母親即將遠行的日本戀人。22 歲的趙木子和她年過半百的母親是片中最主要的女性角色,即使她們兩人所面對的問題看似相異,但同樣身為女人,導演讓她們以一種微妙的方式互相對話。
鄭陸心源選擇以直接的方式呈現趙木子的身體。片子前半一場戲,趙木子的同志友人問她和男友于飛過得怎麼樣,趙木子只說:「我跟他還沒上過床」,後來于飛和趙木子終於見面時,趙木子領著于飛到她廢墟般的舊家,進行了他們第一次的性愛。鄭陸心源讓兩位演員在鏡頭中袒露他們全部的身體,在線條略顯剛硬、粗糙的空屋裡面做了一場完整的愛。結束後,于飛攤在趙木子身上,一片安靜裡,趙木子突然開始喘息,她轉身再度吻了于飛。趙木子身體裡的慾望在一般時候是看不見的,觀眾能看見的只有無止盡的漫遊和行走,但某些時候鄭陸心源是毫不遮掩地把慾望攤露出來,觀眾也才發現,趙木子身體裡的慾望像浪潮,一波又一波,從未平息。
除了這場性愛之外,片子後半有一場趙木子泡澡的戲,鏡頭從她的臉緩慢移向她的陰部,以一個大特寫去拍攝她的陰部,趙木子漫不經心地用手撩過水,鏡頭就這樣定在陰部好久,她的陰毛隨著水波浮載浮沉,像一叢水草,彷彿自有滿懷秘密的幽暗生命,而那份生命背後的慾望是這樣強烈、神秘且不知所措,以致一般日常時候,這具 22 歲的身體即使仍在漫遊與行走,卻好像封存了某種不可言說、無處安放的躁動。在電影最後三分之一,鄭陸心源拍攝輾轉難眠的趙木子在床上自慰,很安靜的一場戲,像她的母親獨自在深夜喝酒、自己和自己乾杯的那場戲一樣。
趙木子的母親年過半百,但還是愛得像個少女。片中一開始,她的日本戀人要回國時,趙木子邊清洗沾染經血的褲子邊問她:「妳會等她嗎?」母親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你會嗎?」後來她沒有等。電影後半,母親交了新的歐洲男友,趙木子和他倆一同去看電影時,看見母親是這樣嬌羞地窩在年輕戀人的懷中,母親後來是這麼跟趙木子說的:「Life is short.」這樣奮不顧身地活在戀愛中,她是否滿足了?看見她在深夜獨自喝酒抽菸,看見她和女兒去 KTV 喝到爛醉,必須靠著女兒攙扶才能行走,身為觀眾的我很難相信她是幸福的。
趙木子的匱乏出現在身體上,母親的匱乏似乎在情感上,這份匱乏讓他倆的脆弱很相像,徬徨也如此相像。在趙木子攙扶著爛醉的母親從 KTV 走回家那場戲,鄭陸心源讓母女倆接吻了(雖然吻下去後畫面轉為負片效果是模糊了虛實的手法),她們的吻如此纏綿,可我感受到的卻不只是性和慾望,裡面其實藏有一份理解,一份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連結,這份親密在整部片中是可貴的,因為全片中大多時候都沒出現這樣的親密感。
無論是大膽地描寫趙木子的身體,或是對母親不斷投身愛情(且都是異國戀情,更增添了一種浪漫色彩)的情節安排,鄭陸心源彷彿是在描繪一種專屬於女人的匱乏,一種更隱密、更浮動的內在浪潮,層層翻出那些無處安放的慾望。而身為女人,終其一生就必須學會獨自和那樣的慾望共處、抗衡,像永遠懷著一個巨大的秘密活著。
以趙木子為中心開展出來的人物關係影響了整部片的疏離基調。無論是在愛情還是親情關係上,人物彷彿都沒有「落定」,首先是趙木子離異的父母親,從片中的線索可知父親以前是一位畫家,後來成為樂手,生活並不寬裕,他和前妻(趙木子之母)交往時應該是轟轟烈烈,他曾為她畫過一幅畫,而如今母親想把那幅放在舊家的畫拿回來,趙木子要父親自己親手拿去,父親卻遲疑了。這對離異多年的夫妻之間究竟殘留著什麼?為何母親突然想要那幅畫?又為何父親在被問到何不自己去找母親時,只淡淡地說了「她和一個外國人在交往」?這些在片中都沒有交代。
兩人新的愛情關係似乎也不是真的帶來了歸屬,年輕的新妻子怨懟父親常常不在,不陪伴孩子,電影最後我們可以窺見他應該有了外遇;母親則是墜入一段又一段有期限的異國戀情之中;有了這些不盡圓滿的愛情關係作為前車之鑑,趙木子又該如何面對她的愛情?藉由男友于飛的台詞可以得知,趙木子其實「不期待一段穩定的關係,她只想被陪伴。」且她自己也沒有把握能給出一段穩定的關係,這種懸浮狀態正是我們難以跟另一個人真正產生深刻連結的證明。每一段關係都充滿著優柔寡斷的猶豫、不信任和隨之而來的疏離感,那些不信任也並非毫無緣由,仔細觀察即可發現整部片中有些秘密存在:父親瞞著年輕的妻子和女學生發展關係、年輕的妻子不對女兒說趙木子並非她的親生姊姊⋯⋯這些在秘密之中若即若離的人們無法給出承諾,無法在任何關係裡站穩腳步,得到歸屬,原因是什麼呢?是否和于飛台詞裡說的:「我以前特別愛過一個人,我覺得我可能再也不會談戀愛了⋯⋯一次可能夠了。」一樣,是過於疼痛後決定封閉自己?我們無法從劇情直接得知,然而考慮片中其他的元素思考這些人物面對的困境,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鄭陸心源從個人出發,但她描繪的並非僅限於個人的情感,而是更加普遍的時代困局。
「空間」在這部電影裡也成為了有趣的隱喻,從家庭空間的小,一直到城市空間的大,似乎都回應了人物徬徨、迷失且無法落定的狀態。趙木子在電影中常常獨自迴返那個廢墟般的舊家,還帶著于飛回到舊家做愛。這個空間是趙木子一家人曾經共居的地方,舊家所乘載的是一段(曾經)還有保障的愛情,以及人與人的關係(曾經)可以永遠的記憶。但如今這個空間已經荒廢,窗戶掉落,沒有存款的父親甚至打定主意要把房子出售。
趙木子曾提醒過父親要去修理窗戶,她對空間的在乎遠遠超過她身邊的人,她在舊家和新家之間往返,如同她不斷往返於尚未被破壞的美好想像和一切已然傾頹的現實之間,可關係會破裂,愛情無法永遠,人和人的相互觸碰並不容易發生。趙木子無法完全脫離那個廢墟般的舊家,她仍然想念著曾經存在過的過往,因此親密在那裡是可能發生的,也唯有那裡還保存著她最深處的渴望。在舊家和新家之間的周旋和往返,存在著她對親密的鄉愁,與其中必然的失落,因為在如今的生活裡,親密是不可能的,親密已經像舊家一樣成了無人的廢墟。她無法存在於她的身體、心靈所在的任何一處,舊家已經不能居住,父母各自的新家也不可能是她真正的「家」,她彷彿是一個無根的存在,無法落定於任何一個空間,於是漫遊也就成為必然。
家庭空間的「小」是如此,之於整個杭州(城市空間)也是如此。離家讀書的趙木子畢業後回到杭州,跟鄭陸心源一樣,都是離鄉讀書而後返鄉的青年,電影中男友于飛說:「那還挺美的啊,妳生活的城市。」時,趙木子回答:「但是我每次回來都感覺它越來越不一樣了。」短短兩句台詞,似乎也是導演的心聲。
鄭陸心源曾在訪談中提到:「這部電影是在我的家鄉拍攝的。這是一個關於我這個年齡層的人們非常現代的故事。它並不直接源於我個人的生活,但它絕對包含了我以前的一些記憶、遇見的人和經驗。我在 2014 年開始這個劇本的創作,當時我剛從中國搬到美國。遠離家鄉後,我開始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我的家鄉。過了一段時間,當我回到中國的家鄉時,人們仍然把我視為女兒,感覺不到我的內心、和這座城市的變化。但每當我回到那裡,我就感覺到這個我曾熟悉的地方已經改變了。」(註 1)
八〇年代後,中國各大城市都進入快速的發展,從外地返家的人發現曾經熟悉的家鄉已經面目全非,這是趙木子的杭州,也是鄭陸心源的杭州。快速現代化的家鄉被新建的高樓大廈填滿,如電影中各處存在的施工聲與建造工程,這些返鄉的人該如何自處?他們似乎無法真正落定於外地(廣大空間),而朝思暮想的家鄉(個人空間)如今已不是熟悉的面貌。所謂的「家鄉」似乎只能永遠封存於記憶裡,成為一個概念,眼前的這座城市是陌生的,他們無法回到過去的杭州,也無法完全適應於現在的杭州,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在這個曾經熟悉可如今充滿著不確定的空間,他們只能永遠地迷走著,漫遊著,沒有辦法歸屬於任何一個時空。這不僅僅是鄭陸心源的個人經驗,而是在快速現代化的中國,每個人,尤其每個離家的中國人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角色與身體、角色與角色之間、以及角色和空間之間,從上述三者可見,鄭陸心源有意識地在電影情節和角色設計上製造出一種疏離感,以層疊的方式製造人物的疏離感,而非直接用敘事、台詞去表達疏離,這是一個讓片子不至於太耽溺的方式。除此之外,她也很有意識地運用影像的形式和介質,使這種疏離不致淪為沉重濃稠的敘述,反而表現出輕盈的質地,這是此作非常特殊之處。而這跟鄭陸心源之前的創作頗有關聯,過往在實驗短片上的創作經驗幫助她累積了許多對於影像介質的敏感度,在影像介質的切換間,觀眾可以抽離出劇中人物的情緒,不陷落其中。這與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曾提出的「陌生化效果」如出一轍,「陌生化效果」是布萊希特在 1936 年提出的術語,強調劇場作品應透過演員的表演方法或導演的調度技巧使其保持客觀性,讓觀眾在看戲時與作品保持能夠思考、反思的空間,不完全投入情緒於其中。這麼做是為了讓觀眾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與台上人物的區別,而不被情緒充滿,由此撐出一個空間進行思考,進而對自己身處的社會和政治處境產生足夠的自覺,同時也更能好好觀察戲中發生的事情──因為他們並非我們,他們是陌生的,需要好好去認識的。
鄭陸心源在片中不斷切換影像的介質,例如劇中有手機錄影的片段、紀錄片形式的片段、正反顛倒的畫面、正負片的切換、採訪的片段等,有一段是趙木子的父親對著鏡頭說話,回答鏡頭後面的人的提問,但鏡頭後面進行採訪的人是誰呢?是女主角趙木子還是導演鄭陸心源?採訪片段除了父親,還有男友于飛,于飛所回答的問題談及以前的情人,那鏡頭後在採訪他的又是誰?
這些設計讓觀眾有「出戲」的感覺,不會掉入角色的情緒之中,觀眾能清楚意識到我們正在「觀看」一部「電影」。除了採訪之外,片中多段使用負片效果做轉換和轉場,像是趙木子與母親接吻的那場戲,一瞬間畫面轉為負片,虛實馬上混淆,這種設計同樣使觀眾能在瞬間自似是寫實的情節中抽離。
鄭陸心源曾在《Asian Movie Pulse》的專訪提及此一抽離的設計和選擇,是透過不同的影像介質呈現不同層面的現實。她說:「這些元素都是現實的不同層次。這也與我們拍攝電影的方式有關。影片共有三個部分。我現在住在杭州,也就是我們拍攝電影的城市。從美國回來後我就一直在拍攝。主要拍攝是在三十至四十天內進行的。我甚至還收錄了一些腳本化的訪談和排練錄音。我想記錄演員接近角色的過程。不過,後製的部分花了很長時間將這些現實層面融合到電影中。」(註 2)由此可見,她是十分有意識地在進行這種陌生化的拼貼,把觀眾所處的現實與電影中的現實相互交錯呈現。
除了不同影像介質的切換,角色之間的重大事件彷彿是被遮蓋起來的,鄭陸心源在剪輯選擇上往往有這種傾向,《Another Gaze》上的一篇影評提出了這樣的觀察:「《她房間裡的雲》的拍攝和剪輯方式不僅在內容上,連在形式上也阻隔了任何重大時刻的揭露。在一場戲中,于飛和木子在討論去哪裡吃飯時試圖在黑夜裡招到一輛計程車,但他們失敗了。然後鏡頭轉向遮蔽的天空,一片黑暗裡可以聽到木子承認:『幾天前,我遇到了一個人』。接著鏡頭回到街上時,這對情侶已經消失了。鄭陸心源喜歡沉浸在沉默、尷尬、單調的生活中。每當一個角色開始揭露了些什麼,鏡頭就會消失。」(註 3)
這是其中一個例子,也是我們不能明確地從片中感受到角色情感的關係,因為大部分最激情、最強烈的情感片段都是鄭陸心源會選擇捨去的東西。上一段所提到的影評也同樣提到趙木子和父親的對話,離婚多年的父親問木子:「過了這麼多年,妳有沒有怪過我們?」我們沒能聽見趙木子的回答,甚至沒能看見趙木子的表情,這場戲就已經結束了。這些片中重大時刻透過消失的片段所呈現出的缺席,也同樣是陌生化的表現,我們不會被戲中濃烈的情緒帶著走,不會把角色的情緒誤認成自己的情緒,反而更能撐開一段距離去觀察和認識他們。因為有了這些陌生化的效果介入,此作可以保有一種特殊的質地,拍出和同樣主題的作品截然不同的效果。即使是討論生存必然面對的困境,與無法抵抗的虛無和孤獨,仍然不至於耽溺和絕望,而可以用一種更加細緻的、輕巧的方法去面對和觀看,這是筆者認為《她房間裡的雲》非常珍貴與特殊之處。
鄭陸心源以拍攝實驗片所累積出來的影像敏感度,加入了她身為當代中國人在返鄉時所面對到的社會快速變動的心靈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始終無法突破的藩籬。她藉由角色與身體、角色之間和角色之於空間的三個層面,塑造出本片的疏離基調,並在形式上使用不同的影像介質進行拼貼,減去所有重大時刻的出現,以陌生化效果撐出距離保持影像輕盈的質地,讓觀眾在距離之外去觀看、思考木子與她周遭的人所面對的生存困境和孤寂。
《她房間裡的雲》沒能在中國上映,卻在國際影展屢屢被提及與看見,鄭陸心源在一篇國外的訪談(註 4)這麼說:「此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表達我自己。這是個人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普遍的。然而,人們如何聆聽事物,一部電影、一本書、一件藝術品如何觸動人們的心靈,這些都是無法預測的。我沒有什麼強烈的資訊要傳達。但我有一個時刻要和大家分享,這是由生活在現實中積累起來的能量所影響的。」她並不畏懼審查制度,始終堅持創作的自由,保有一種野性的玩心,持續在實驗片和劇情片之間穿梭,用自己在現實中所積累的能量帶領觀眾進出不同層面的現實,看見更多特殊的時刻──一種唯有影像才能還原和塑造的時刻,《她房間裡的雲》只是開始,我期待也相信著,這位創作者在接下來的日子能夠被更多的、更好的觀眾看見。
註 1.《The Cloud in Her Room》is about the film itself and life itself:The film was shot in my hometown. It's a very modern story about people around my age. It's not directly derived from my life, but it definitely holds some of my memories, people, and experiences that I've had before. I started the script in 2014 when I first moved from China to the US. Being away from home, I started to see things differently about where I was from. After a while, when I went back to my hometown in China, people still saw me as a daughter or wouldn't feel the change within myself, within the city. But whenever I went back, I felt like the place that was so familiar to me had changed.From《Asian Movie Pulse》.
註 2. 《The Cloud in Her Room》is about the film itself and life itself:These elements are all different layers of reality. It's also related to the approach we had for the film. There are 3 portions of the footages. I currently live in Hangzhou, the city that we made the film in. I was constantly shooting since I came back from the US. Principal photography took place in 30-40 some days. I also included interviews and rehearsal recordings that are partially scripted. I wanted to document the process when the actors are approaching the characters. The post-production took a very long time though, to merge these layers of reality intro the film.From《Asian Movie Pulse》.
註 3.〈Layers Of Reality:Zheng Lu Xinyuan’s ‘The Cloud In Her Room’〉:Likewise, the way The Cloud has been shot and edited prevents any grand moments of deliverance not only in content, but also in form. In one lengthy scene, Fei and Muzi try and fail to hail a cab in the dark while discussing where to eat. The camera then pans to the occluded sky and Muzi is heard confessing “A few days ago, I met someone”. Fade back to the street: the couple is gone. Zheng enjoys dwelling on the silent, awkward tedium of life; whenever a character utters a revelation, the shot cuts away.From《Another Gaze》.
註 4. 〈專訪鄭陸心源:重要的是誰與你分享那一刻〉,出自豆瓣之譯文。原文出自《Senses of Cinema》。
參考資料:
《布萊希特論戲劇》,丁楊忠等譯,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西寧 FIRST 官方網站
如果一部電影能用話說清楚,那為什麼還要拍?——專訪金虎獎《她房間裡的雲》導演鄭陸心源。
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導演鄭陸心源:讓自己的電影先存在 |BCAF 海外華人青年藝術家》。
全文劇照/IMDb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