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電影之內:影像、語言與地方感的交織詮釋

閱讀時間約 40 分鐘
2024年12月12日,於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進行《歸鄉三部曲》電影放映與映後座談。(雄本老屋提供)

2024年12月12日,於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進行《歸鄉三部曲》電影放映與映後座談。(雄本老屋提供)


2024年12月12日午後,我們來到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進行放映及映後座談,雄本老屋近年致力於台灣各地的老屋修繕工作,為許多地方保存各式各樣珍貴的空間,也是守護地方文化的重要夥伴,很榮幸在集資期間獲得雄本老屋的支持贊助,也才有了這一場次的放映契機。⁣

這場講座有別於校園場次,很開心能夠《吾土》創作過程當中的兩位重要人物再次相聚,一位是飾演劇中主角馬水生的王靖惇老師(劇場編導演),另一位則是為劇中台語腔調把關的賴昭男老師(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兼《台文通訊BONG報》主編)。⁣在映後的交流裡,我們跟現場的朋友再次經歷了《吾土》製作的整個過程,從起初如何看待這篇文本所傳遞的時代精神,到台語腔調同安腔的考究、演員的角色融入,還有關於在地方拍攝電影的資源投注,各方各面都存在著細緻的考量。

在這樣的對談當中,我們也才能看見從各項專業的視角出發,如何在最終的影像呈現出最為平衡的狀態。⁣


這一場映後座談,是首次邀請演員和技術指導夥伴一起來回顧創作歷程,重新回想起那些過程,都成為了彼此在創作或生活中的養分。以下為座談逐字稿經過適當調修後的完整內容,忠實記錄下這場難得的對談,也期待這樣的經驗,能夠觸發更多在於文學、語言、影像之間的文化碰撞。




王靖惇老師飾演劇中主角馬水生,賴昭男老師則是為劇中台語腔調把關。

王靖惇老師飾演劇中主角馬水生,賴昭男老師則是為劇中台語腔調把關。


賴昭男(以下簡稱賴):因為導演他們先去找美親老師做台文文本的翻譯,後來現場也需要台語指導去看現場演員拍攝的狀況,後來就是來找我,是這樣牽起來的。我現在主要是在李江却台語文教金會,可以講推廣台語相關的東西,但其實我自己並不會常常講推廣台語,因為我覺得這應該是一件滿自然的事,其實在我們生活當中,本來就會遇到語言方面的東西。

為什麼我會被邀請來,是因為跟老闆蕭定雄之前在大學就認識了,那個時候認識,我們會對文化這個議題有興趣,後來大家慢慢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文化是什麼,後來蕭定雄可能從老屋建築城鄉方面去著手,我也是輾轉到了台語文教基金會,就是從語言的方面去著手,這個部分我相信等一下我們會再更深入的去談。

 

王靖惇(以下簡稱王):大家好,我是王靖惇,我是劇場的編劇導演,也是演員,我是出生台中,其實之前已經有好幾年沒有拍戲,去的時候,其實覺得很好玩的是,這個小說其實之前是有看過的,但是在過程當中,就會思考要照小說走,還是應該要去創造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角色?

看起來我是選擇了後者,反正他們也都改編了嘛,我覺得這樣的轉譯跟二創,其實就可以讓文學繼續產生不同的意義。其實一開始他們找我去試鏡的時候,沒有想太多,實際拍攝然後知道這整齣戲,認識崇銘的用意之後,我就覺得這個片子,是拍過影像裡面對我來講,特別具有意義的。

因為崇銘就是一直在推廣他,所以就會有更多人看見,去認識台灣文學。所以拍攝的時候就是度過了相當愉快的三天,那後面會有什麼有趣的事情,我們就一邊討論一邊聊好了。


從小說到電影,文本如何融入個人生命經驗?


洪崇銘(以下簡稱洪):起初我們先從〈吾土〉這篇文章開始聊起,當時候是怎麼理解醒夫老師寫的這篇文章,我們這個時代去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有什麼樣的意義,或是對你們來講有什麼個人的連結嗎?


王:關於這個小說在文學上或歷史上的定位,我個人是覺得沒有什麼太多的資格去聊它,所以就從我個人的角度,去年拍嘛對不對?是2023,我自己的媽媽是在2022過世的,所以那時候其實面對一個非常想要讓爸爸媽媽,可以讓他們好過,跟他們相處的時光,那個時候等於爸爸媽媽過世還沒有一年,所以那時候其實從這邊切入的時候,是滿快就可以理解這個角色,對於為什麼一定要讓爸爸媽媽可以舒服地過,也因為這個意念是非常強烈的,所以很自然在演出的時候,我就選擇了一個近乎於威脅弟弟的方式去詮釋。


〈吾土〉,其實土對我來講是家。


那時候有一個很深刻的連結,我媽媽是6月過世,房子是7月底還8月初收回去,因為我們是租的房子,我們沒有自己的房子,也沒有自己的土地,所以媽媽過世之後,其實我以忙碌為藉口,有半個月的時間是不回去收拾的,直到我姊說每個月都在付房租,是不是該回去看一下,我們才回去面對這個事情。

房子收回去將近也許半年的時間裡面,我會不斷頻繁夢到這個房子、夢到家人,所以對於這個馬水生面對的兩難,就是很奇妙的事,我覺得這齣戲好像是在這個時刻自然降臨到我的生命裡面,所以對於土地要賣不賣?爸爸媽媽是要給他們怎麼樣的生活?跟他們怎麼樣的相處?其實那個情感就是很容易連結的。

其實我覺得晟傑(《吾土》編導)是很會寫劇本的人,某個程度以戲劇性來說,或者演員的表演性來說,可能比我在看原著小說的時候,情感上是更強烈的,當然醒夫老師在這篇文章,他非常如實去呈現了他們家族的樣貌,為我們記錄了歷史跟文學的某種時代的樣子是很珍貴的,但當他改編之後,我就覺得似乎跟我的連結,以表演的角度來講是更強烈了,當然那時候一些痛苦的部分,就是語言的東西,我們等一下再聊。


賴:接到這個case的時候,其實對洪醒夫,大概知道這個作家,但是他的作品我可能也沒有很認真唸過,因為我並不是文學掛的人,我也不是很喜歡文學,那個時候知道這個case,有被指定一個任務,需要把二林的腔調還原出來,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得出來?

我自己本身也不是講這個腔調,我剛剛忘記說我是台南人,我也不是彰化在地人,那時候是為了接這個case,我又回頭去翻了洪醒夫這篇原著的小說來看,我也才仔細地看過一次,對我來講是很功能取向的目的在看這篇文章,因為我就是要趕快把這篇文章的脈絡搞清楚。

我的重點會放在語言的部分,我覺得那些文字對我來講,當然變成劇本之後,又經過一次的改編,而且美親老師她也有把這個文本翻成劇本的台詞再翻成台語,所以我在回去對應看原文本的時候,會發現中間經過了非常多次的轉譯。


我們看這個文本的時候,其實會沒有想到語言的議題在裡面,其實有一定的重要性,因為我們看的那個文本,基本上洪醒夫就是用華語寫的,當然你知道那個故事發生的背景,就是用台語講的,可是你在看的過程當中,其實你可能不會那麼的深刻體會到這些事情。


當它變成電影的時候,就必須要把這個語言的部份呈現出來,我們就會發現一件事情,文字跟實際的畫面,還有語言的部分是有一個很大的落差,所以我看原文本的時候,我會一直在尋找到底洪醒夫在哪裡藏了台語,他寫的雖然是華語,可是你一定會發現,他有一些字句並不是華語的語法,他其實是有台語藏在裡面的,那我就會特別去找尋那些部分,甚至我會想要把它裡面很明顯是台語的一些關鍵字詞、關鍵句,在電影裡面還原出來。

原著裡面的句子,我就把它轉譯出來,所以對我來講,當時對文本的理解是這個部分,如果說是跟我自己的生命經驗對照的話,我覺得我自己是慢慢在排戲的過程當中去體會的,因為一剛開始我很著急要把語言處理好,我沒有太多時間去體會。

我覺得大家都會去想自己跟土地的關係,那只是說我自己後來切入的面向是在於這一塊,我覺得這可能是比較少人注意到的,為什麼在二林的故事會需要用二林的腔調,其實聽起來好像很自然對不對?但事實上是大多數的人對這件事情並沒有很強烈的意識。

我們現在在思考台灣文學,我們有沒有想過台灣文學應該要用什麼樣的語言來呈現?因為我們讀到的東西大多會是華文的,個華文的文體是不是真的能夠去反映台灣社會的情況?我覺得這會是為什麼美親老師看完之後很感動的一個原因,因為就是透過電影,把這些可能在文學裡面看不到的東西都還原出來了。


洪:我這邊補充一下,為什麼我們前兩部,大家沒有聽到這個口音?一來是沒有錢,沒有錢這樣做,這個就是最直接的原因,二來是我們其實是三部曲,但我去校園播映,不是三部拍完才去,我是第一部拍完就去了,我要去累積,不管是各種的連結也好,讓更多的老師、學生知道我在做這件事情,所以其實我們從2020年拍完第一部就在到處跑,其實第一部《有誰要到二林去》,我忘記哪個場合,就有一個大哥就舉手說你們這個不對,你們沒有海口腔,二林的故事沒有海口腔,你們敢說是二林的故事?

我傻眼,兩個都是高雄人,我要怎麼叫他海口腔?所以我就是從第一部就把這個東西放在心裡,第二部我們也是用比較土砲的方式,我們找了一個在地的長輩去跟他讀劇,他完全不知道我們要幹嘛,一直到第三部,像我們剛剛提到的晟傑是我們的編導,他其實不太會講台語,因為他從小到大不是在台語的環境裡面長大的,因為我很在意這件事情,所以他也會一起去試著做到,所以我們才連結到美親老師。

那時候美親老師就把球丟給昭男老師了,她說有一個很棒的人,那我們相信美親老師,然後我們就找到昭男老師,所以這也都是我們第一次去嘗試這件事情,我覺得真的還滿不容易,也辛苦兩位了。



拍攝前夕:語言細節與情境刻畫的雙重挑戰


洪:我們就是慢慢進到排練的那一段時間到拍攝的現場,你們剛剛也再看一次,有沒有回想起來,在準備的過程裡面,有沒有對你們來講,真的是特別難的?像剛剛有提到可能語言的部分,或者怎麼樣去詮釋?

剛剛靖惇老師有提到一件事情是試鏡的時候,其實當時候我們都有點被試鏡的時候嚇到,你一離開我們就想怎麼會是這樣?你還記得當時後試鏡的演出嗎?那方便也幫我們稍微分享一下,當時候你怎麼會想要去詮釋這樣的馬水生,我覺得那一段是讓我們都很印象深刻的。

那昭男老師這邊其實也有提到,怎麼去找到這個同安腔,其實我自己是本身是二林人,我的台語就不是這樣,我聽我阿公阿祖也不是這樣說,我覺得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是讓我重新去認識我這個地方的語言到底是什麼?


王:老實說去試鏡的時候沒有想很多,我記得我最後一次演影像是2016年,而且是廣告,在那之後我也應該就沒有再參加試鏡,就滿專注在劇場這邊,他們找我去的時候,我本來還想說要不要去,但後來就想說是改編自文學,質感應該會不錯吧?然後我就去了。

我沒有覺得非拍不可,沒上就算了,我也沒有專注在拍影像這個事情,我去的時候印象很深刻,因為是在台藝大裡面試鏡,他們可能年紀都比我小,所以我一進去的時候,他們全部都起立,我就想說你們在幹麻?我想說是什麼狀況?

他們的casting其實都是找劇場演員去,我去之前還有遇到其他的劇場演員。其實我真的沒有想太多,給我什麼情境,我內心的情感直覺是什麼我就去了,所以我完全沒有想說要去復刻,他們的角色好像有描述一些比較怯懦這一類的形容,可是我就很直覺,沒有想我要往那邊去,可能是因為在表演屬性上面,怯懦或者是偏被動的角色,其實在表演上是比較難演的。

我記得跟我對戲的是子賢,他其實也是一個導演,他也滿有趣的,他們給我一個題目,子賢飾演戲裡面來跟我講價的那個人,我要堅持那個價格,他們可能本來期待的,也許是因為種種對爸爸的什麼什麼,我最終就接受那個價格,但是我們在即興的訓練當中,就是千方百計要達成自己的目的。

所以我一直到最後一刻我都不讓,各種方就是不給他那個價格,子賢似乎也覺得有點困擾,就是覺得怎麼遇到這麼堅持的一個人,但是我們就是使命必達,所以一直演到應該是晟傑,說好到這邊,所以我最終就守住了我的價格,他們可能覺得這個馬水生好難搞,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賴:一剛開始接這個case的時候,我也沒有想那麼多,畢竟我自己之前也有接過別的台語指導,一般來說台語指導會是用優勢腔去指導,大家聽到的腔調大多都是優勢腔,不管是高雄腔或是台北腔,都是很優勢的腔調。

一剛開始我先看過,後來我才知道是需要用到當地的腔調,我就去做了一些功課,畢竟我也不是會講這個腔調的人,我就去查一些學術論文,那邊腔調的怎麼唸,我對海口腔有一點了解,可是那時候還沒有很認真去了解二林這個地方,到底語言實際上呈現出來會是什麼樣子?

那個時候時間也有一點趕,我記得好像要排練的前一個禮拜,我才趕快抱佛腳,趕快去找會講海口腔的人跟我對劇本,你們不知道我那個時候比你們還緊張,他們後來都覺得很可怕,其實我比他們還更緊張,畢竟是我要講所有人的台詞。


王:其實我們第一次排戲的時候是跟我們說講一般台語,所以那時候也有錄了所謂的優勢腔給我們聽,我那時候想說台語,雖然不是超級厲害,但是這個程度ok啦,然後二哥,演我爸爸的榮裕老師,當然更沒有問題,我記得我們是排練一次嘛對不對?

排練一次,開拍前不知道多久突然說,maybe就是一個禮拜,跟我們說要改講海口腔,我心裡想說不要到開拍前一個禮拜才講!


洪:抱歉,因為那時候才找到他。



王:我就收到他的錄音檔,聽完之後我就傻眼。我們到了那邊之後,二哥可能比我更傻眼,我們每一天開拍前,他可能每天晚上都去二哥房間吧?我就是一直在聽錄音,想說我要怎麼把這個腔調講好。


賴:坦白說要用自己陌生的腔調演戲真的是很困難,對我來講,我也是第一次是用陌生的腔調去指導,所以我去跟他們排練的那兩天,那兩天前,我才趕快把我自己的功課做完,那一天給他們一個版本,但其實我後面還要再偷偷調整,因為我之前的時間太趕,所以沒有辦法把資料都做完。

反正我就先給一個還可以的版本,之後我再去找更多資料,我再慢慢調,我也還要看演員們的狀況,我後來我也是因為做了這個工作,才發現二林的腔調滿特別的,它有一些很困難的地方,我把它省略了,我自己都講不出來。

我簡單講一下,台語是會變調的語言,基本上每一個字都會變調,二林那個地方比較特別,它的那個變調跟一般的變調不太一樣,譬如說一般的變調,是一個詞前面的那些字會變調,最後一個字不會變調,可是我那個時候查到二林最早的一些語言資料,是顯示它變調的時候是前面、後面都會跟著變,學術名詞叫做協變調,就是配合在變調。

那個東西真的是太難了,我也不可能把每一個東西都記起來,我只能夠看那些資料去唸,所以後來我就是給他們一個簡化的版本,對他們來講還是很難,只是我自己有一些簡化,至少要我講得出來。我覺得這個東西比較有趣值得一提,就是說我們怎麼樣去做一些取捨,再怎麼樣我們也不可能把當時的語言完整呈現出來。

我那時候給他們這個腔調的時候,其實也有二林人聽到會覺得是這樣講嗎?其實語言這個東西是變化滿快的,我們現在再到二林去,其實聽到的腔調可能也沒有那麼純粹,因為現在的社會,交通相對便利,各地的人都有在來往的情況之下,這個地方腔口它會消失的更快。

但是畢竟這個電影的背景不是在現代,所以那個腔口是應該要更純的,更純粹,所以我自己在拍攝的過程當中,我也做了很多的妥協,我是用語言學的角度去讓他們視演員狀況去調整,譬如說女生們都可以講得不用那麼純粹沒關係,因為女生可以嫁過去,可是男生的話就是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腔調,因為他們就是從小到大都一直在這個庄頭,不可能會跑掉,我覺得這個還滿有趣,對我來講也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習視現場狀況來做調整。


洪:我這邊要補充一下,我們10月剛去高雄電影節,雖然後來沒有得獎,但是結束之後,我們有去跟評審老師詢問,其實我們自己也很訝異,為什麼會讓我們入選,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語言,他們說你們這個語言太特別了,他們甚至以為這是後配的,他們覺得整片都是後配的。


不是,那都是現場,只有一些些地方,是因為可能現場沒有到位,那我們再請他們再回來。我覺得因為這件事情,他們的努力是完全是被看到的,那為什麼後來我們覺得第三部,真的要很用力去做這個,因為我們主要就是想去校園,本來這個片就不是什麼商業片,一般我們可能會用優勢腔,可能就是要面對一般大眾,你要先聽懂,不然大家不想看,但是其實對於我們來講,我們是到教育現場裡面,這個其實是開啟一個很重要的討論的其中一個契機。
電影完成後,兩人首度就拍攝歷程進行回顧與分享。

電影完成後,兩人首度就拍攝歷程進行回顧與分享。


語言之於拍攝的挑戰:同安腔在電影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意義


洪:剛剛有大概聊到你們做了哪些準備,那我也想請兩位,可以再稍微模擬一下,比如說你們會遇到什麼樣的狀況,那昭男老師這邊會怎麼去做調整?


賴:從拍完到現在我第一次有機會可以分享,我們那個時候真的很多很新奇的經驗,對我來講,怎麼樣短時間學會?我覺得還好我在接這個case之前,就有認識一些會講同安腔的人,我在那之前就有偷學他們講話,可能在家裡就會講個一兩句,我先生聽到我在講同安腔台語的時候,他說台語就是因為你們這樣說得怪腔怪調,台語才會死掉。

我要給他們錄音嘛,他們要聽錄音練習,所以我自己要先把全部的劇本讀過,硬把它讀成二林腔應該要有的樣子,雖然不能百分之百,但是至少可能八、九十。我今天出門前,我想說找一下當時的劇本,後來我有找到,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那個劇本是我專屬的,只有我看得懂,如果你們在場有人有稍微有一點接觸的話,就知道說台語有羅馬字跟漢字,我的那一本裡面是漢字跟羅馬字都有。

對於陌生的腔調來講,我們看漢字很容易會唸成自己的腔調,因為你就是唸自己習慣的腔調,所以我在我自己的那個劇本裡面,我反而是要用羅馬字去寫,刻意去記那些高低的變化,所以那一本只有我看得懂而已,沒有其他人看得懂,演員他們聽完錄音之後,他們會做自己的記號,也是演員們自己看得懂,那個時候的那個功課,對我而言也是滿痛苦的一個過程,因為我要先說服我自己要把這個腔調講習慣,

所以那個時候,我就是一直進入那個環境裡面,逼自己去談那個東西,才可以比較放心的一點點交給他們。


《吾土》劇照,馬水生與陳醫師在家外談話。

《吾土》劇照,馬水生與陳醫師在家外談話。


王:我還記得我們拍第一場講比較多台詞的戲,是醫生來看完,我在外面看小孩子玩土的那場戲,第一場真的拍其實是我從甘蔗田跑馬拉松完之後回房間,那邊詞不多,接下來就是那一場,我還記得我講完了之後,因為那邊又要抽菸,但其實我本人本來又不抽煙,我們還用火柴點菸,所以就是技術性、表演性跟台詞都很複雜,已經很多事情要處理了。

我記得拍完第一個take之後,他就立刻跑過來就說,我當時的心情,真的是你不要來吵我!我當時可能表情控制也沒有很好,我還記得他的表情就是有怪怪的。我覺得我滿幸運的,是因為我拍的天數最多,我拍三天,所以其實到第一天的傍晚開始就漸入佳境。

其實這個語言很有趣,開始習慣到二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可以用一些基本的話來創造自己的台詞,但是也看到二哥跟演我媽媽的演員他們的痛苦,而且他們的詞又有一點長,我還記得拍到應該是第二天晚上的時候,甚至還可以用詞做一點即興,因為裡面就是三弟那邊番,我還即興了一個,然後都沒有讓導演知道,雖然說這個最後沒有留下來。

其實有看到他的某一些取捨,因為拍到第三天的時候有某演員,他是只有拍第三天,他沒有像我們已經在前面進行了兩天的拍攝,其實那時候講那些台詞,我已經算滿自在的,就看到他的痛苦,可是不能怪他,因為他就是最後一天來,就看到他有跟導演討論,其實他可能就是外地來的,不太正確應該是ok。心想說也是,他真的不太可能這時候瞬間這樣,但是還好都有符合外地來的一些音,沒有那麼標準,我覺得也是算合理。

其實到第三天,印象中就沒有那麼常來找我,因為他那時候可能就要忙二哥,第二天出現的人,但是有趣的是拍完之後,因為那時候被最常被噹的,一定就是「你」的發音,我除了這個字記得之外,我剩下的全部都忘記了,不可思議,我剛剛聽到他有拿劇本,劇本拿出來看到之後搞不好就立刻回憶起來,結果沒有,我完全記不得,我是剛剛直到看到演的時候,我才想說對這個字是這樣,這個字是這樣,就被噹最久的,真的會記得最清楚。

賴昭男老師在片場中,需要即時調整台詞的發音、說法等細節。

賴昭男老師在片場中,需要即時調整台詞的發音、說法等細節。


賴:演員說在拍戲的時候,就是要考量到很多東西,跟他們指導之前,我就有跟他們說,演這齣戲因為我們要還原語言,所以可能你們在跟其他的工作比較的話,在這部戲裡面語言的那個部分要拉多一點點,要用心用更多一點點,把這個語言的部分還原出來。

因為在當下你要處理的事情其實滿多的,這也是我後來才發現,我看文本都是很功能性的,在現場我也是很功能性,我一直在聽語言的部分,以前在做台語指導的時候,我可以不用看本,反正本我已經先看完了,所以我只要聽就好了,可是在這個《吾土》的時候,我在現場我必須要看本,確定他們的高低是對的,那個變調是對的。


我要戴耳機,我要很認真聽,我是沒有辦法看畫面的,我雖然在螢幕旁邊,可是我就是沒有辦法看畫面,這跟我之前的指導經驗差非常多,我自己還可以看畫面這個聲音跟畫面到嘴型配起來怎麼樣,可是這個真的完全無法,因為我要很專注地聽他們的聲音。


從一開始接這個東西,到開始拍的時候,我那時候也很偏執,就是想一定要把它呈現出來,錄我覺得好的錄音給他們,現場拍出來之後,有時候會覺得有點落差,我覺得不是說演員不好,而是我後來才發現,現場我們要做很多取捨,演員的情緒等等,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有一場,大家可能剛剛也有看到,就是他被打,那一場就是情緒很濃對不對?情緒很濃的時候,就是需要演員們需要花很多的心神在情緒的部分,這個時候語言可能就會被默默被拉下來。

那一場其實我聽得非常的痛苦,因為我沒有直接看畫面,我聽得很仔細,不對啊,沒有一個take是全對的,因為電影的後製是可以,比如說這個take跟那個take,如果這邊錯了,可以拿另外一個take來補,但是那一場戲是全部加起來,沒有全對的意思。

其實剛剛我們看到,大家應該有感覺到那個語言的氛圍,可是其實他們在做後製的時候,我的劇本裡面,我那一本裡面就有寫說這一段需要後製,因為同安腔不ok,拍完的當下,我覺得很沮喪,我很難過耶怎麼辦?因為那個時候我覺得我太執著在語言這塊,拍完之後就去跟導演講,他們拍完他們也很累了,他們說老師你怎麼看起來好像做錯事情的樣子。

這個語言真的不行怎麼辦,因為那個時候我對整個製作過程還不是很了解,我還不知道還可以後配,他說老師,你放心,就是我們還可以透過後配來處理,雖然說真的後配的階段,有配啦,但是畢竟那個拍戲當下的那個情感還是比較正確的,總之,電影我覺得就是一個妥協的結果,為了呈現出來的氛圍是正確的,是好看的,所以我們必須有一點取捨,包含語言這方面也是。

所以剛剛大家看應該是覺得有那個氛圍出來對不對?因為不知道語言的問題在哪裡,所以你們也不知道錯在哪裡,後來我就比較釋懷,我記得那個時候在看那個後配,還有在二林國小那一場,那個時候都還有一點沒辦法釋懷,那時候還是同一年,我對那個印象還比較深,現在再重新看到,我覺得我今天看的時候有比較釋懷一點,就覺得有比較可以入戲,就是單純的在看這個電影,去欣賞這個語言腔調帶來的氛圍,所以我覺得有做到這個就不錯了。

 

王:我們其實對語言已經算是真的相當精雕細琢,我分享一個小小的經驗,我去年客串的一個大片,我去客串本來有三場戲,我本來是一個講中文的警察,突然就有一天他們丟給我一個江浙口音的人的影片,就說老師你可以學這個江浙口音嗎?我想說我怎麼可能會?但是我就有樣學樣,我就把我的台詞用本來那三場戲的警察台詞,用這個江浙口音講一遍錄回去。

我就被換成只有一場戲的警察,那個警察在裡面是寫老警察,我想說我有那麼老嗎?結果他說不是,因為他們找不到會講江浙口音相符年紀的人,他說老師,你的江浙話口音講得真好,我心裡想說我就是有樣學樣,自以為的講了一些口音,然後在那部大片裡面,是沒有這個指導的。

沒有人指導,我要怎麼講江浙口音?我想說你們ok我ok,我也沒有不敢做,我當天就真的帶著這個自以為的江浙口音,還現場發明一些詞,導演還跟我講說你這邊可以再講一些什麼話之類的。本來的小警察是講台語,所以我本來是講台語,沒有問題,結果很好玩的就是,後來去演小警察的那一個,他根本不會講台語,所以他硬念那個台語,完全就是因為他們不到一個會講江浙口音的人,到現在都覺得那個人怎麼會是我,所以我們其實真的已經相當講究了,你已經做得很好。


賴:我再補充一個,那個時候就是關於口音這件事情,我想要講的是為什麼我剛剛講到很執著,我會那麼執著其實是有一些背景的,我自己本身是台南人,我以前不會去注意這件事情,可是當我真的做台北市的工作之後,我就知道優勢腔跟台南腔有一點點差別,台南腔也算是優勢了,可是畢竟還是有一點差別的。

我之前看某些電影的時候,有些台語電影常常會出戲,譬如說他的背景就很明顯設定在台南,可是沒有一個人講台南腔,畢竟我是在地人,我聽的出來什麼是台南腔,所以我就覺得不行,他們到底是哪裡來的人,就不太正當。

後來接到這齣戲,儘管剛開始不知道這個同安腔,我也是非常認真去準備,因為我就覺得,比如說台南的電影就應該要有台南腔,場景如果是很明確的設定出來,我就覺得應該要盡量用當地的語言去呈現出來,這也是當初找語言指導的原因嘛,所以我那時候才很執著,我覺得是有這個背景,可以跟大家講一下。



走進戲中:拍攝環境如何深化角色形塑


洪:剛剛有提到二哥的那一場戲,其實我們那時候後配完我們也很糾結,到底要選哪一個?但最後還是覺得還是要以情緒為主,我們就是選擇那一個,我們也很糾結,所以不要難過。

剛剛講得很好,我覺得電影它融合了很多元素在裡面,如何去彼此妥協,然後去呈現出一個觀眾跟我們都可以接受的,我覺得是很重要的。也想請教兩位就是除了語言,或者是在表演上,整個演出工作的過程,裡面有沒有哪一場戲是讓你們覺得很深刻的?

再加上因為我們拍攝的環境,像靖惇老師那時候訪談也有提到我們的美術,美術其實下了非常多的功夫,包含在那樣的環境裡面,在醒夫老師他就會去的甘蔗田,像那時候我記得還有遇到醒夫老師的弟弟就抱著一顆西瓜出現,我覺得很有趣的就是在那樣的環境氛圍,有沒有哪一個當下或哪一場戲是你們有印象,然後覺得很深刻,想要跟大家分享的?


王:其實滿多戲都印象深刻,第一天去就是大雨,與嬰兒的搏鬥也是印象深刻,他有時候睡的很好,有時候一抱起來就哭,我還記得拍第一個take的時候他很乖,有默默的完成,但是第二個take的時候,因為我要默默把小孩帶走,不能讓老婆發現,結果拍第二個的時候,抱起來沒多久,他就開始哭,我當然還是要在角色內,我超慌張就逃走了,到門口的時候,因為外面是濕的地,我們真的是赤腳,所以我差一點滑倒,但是我手上有一個認真的嬰兒,還好穩住了,就趕快做一些防滑的工程,那個印象很深刻。

拍的時候要真的去踏泥土,也是印象很深刻,嚴格來說算我是比較都市的小孩,他們本來準備鞋子,類似功夫鞋的東西,我本來是以為會有鞋子,後來就發現要去踏,第一天一結束我們會立刻去穿那個拖鞋,把腳弄乾淨,隨著可能拍了第二場、第三場,我們就成為奔放的孩子們,我們基本上不太穿鞋。

在甘蔗田裡面衝印象也滿深刻的,要拍那場戲的時候,我非常興奮,拍戲或者表演對我來講好玩的,就是會去做一些比較不會做的事,衝甘蔗田就是很快樂啊。看一些恐怖片,美國都會衝玉米田,叫我去衝的時候我覺得沒有問題,跑百米的心情,跑得很快樂、很爽,一拍完後就發現我手上居然都是甘蔗葉的割傷。

透過這齣戲,我認識到很多事,才知道原來甘蔗葉上面是有毛之類的東西,回家就開始癢,第一天衝得很快樂,第二天還要繼續衝,那個袖子是這樣(捲起來),還有要摔嘛,跑到最後不是跌倒嘛,他們其實已經做了很好的防護措施,有兩個床墊,那時候39歲就覺得一定沒有問題,我的身體這麼好,所以跌得時候想說效果要好,就是很用力地去摔,但我忘了我已經39歲了,我還記得撞第二次的時候,我是真的撞到肩膀,頭有一點點暈,又沒有到那麼嚴重,我其實沒有講,但是肩膀就痛了快半年。

還有去奔跑看爸爸坐牛車,那個也是很刺激啊,因為我們要跑的那條路上面,石頭是一定有的,還有一些植物就是跟踩地雷一樣,劇組還是有很認真在那邊幫忙清出一條,但是我們那時候跑的時候,我們都是帶著那種天堂路的心情,我印象中自己好像是沒有踩到,但我的兄弟姊妹不知道是誰好像有踩到一次或兩次,其實我們好像也可以穿鞋,沒有拍到腳,但是拍到那個階段,穿起來可能也會覺得沒有辦法入戲,這幾個都是拍戲的時候我覺得很好玩的事情。


賴:我還是有開心的部分,因為剛剛崇銘問我對文本的瞭解,還有這個電影對我來講我的想像是什麼,我剛剛有講嗎?剛開始我的閱讀是很功能性,我並沒有很認真去看裡面的內容,畢竟我不是要演戲的人,我的功能是要把語言的部分處理好,我覺得這個有一個原因,他們很堅持取景要在二林,或者至少在二林附近,對我而言這是我第一次跟著劇組從頭到尾拍過,我之前也有一些指導經驗,可是不是整個拍,可能是某幾天,那幾天就是一直沉浸在這個環境裡面。


對我而言,是一個很特別的語言實踐經驗,我作為一個語言的工作者,我透過我的知識,把這個語言建構出來,畢竟它還是有根基在某一些事實上的,我有根據在這些論文的資料整理,在當下拍的時候又是在二林那個地點,所以我就會覺得我可以去想像,當時那個場景,就是電影裡面的那個時空背景之下的人,他們真的這樣講。


我就覺得好棒喔,整個感覺很棒,我最近也在指導公視的一齣台語劇,剛好裡面的男女主角都是第一次用台語演戲,他們第一天開拍前也都超緊張,只要一喊卡他們就愁眉苦臉來找我,那一齣戲就沒有每天跟,他是12集的,我不可能每天跟,我後來到第二次、第三次去看的時候,我就發現他們越來越上手了,他們有找到用台語演戲的感覺,所以我覺得同樣的經驗也可以放在這齣電影裡面。

當語言的氣氛有到,我心中想像畫面的氛圍,我想像中的聲音全都跟畫面一起出來的時候,我覺得滿感動的。我們在做自己當地的、在地的這個文學作品的改編,其他作品也是,如果是一個比較大的語言像英語,大家很自然、也很清楚知道就是英式的口音,那個腔調跟美式腔調不一樣,演員他們也會很認真去詮釋出這個東西,可是我覺得比較悲哀的,就是我們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我們對台語的認識其實滿少的,光是你要會想到說要用台語拍這件事情,就已經不容易了,更何況還要想到台語的不同腔調。


所以那時候為什麼我一定要把這個東西做好,很有執念,畢竟我之前看到一些很奇怪的東西,就是台南人不是講台南腔的東西,我就覺得我想要在這個片裡面實踐,真的做出來的時候,我覺得好感動,我覺得我們對於語言的認識,應該就是要做到這個程度,要越來越好、越來越細緻,不是只有二林,像台南也要有台南腔調,各地都要有各地的腔調,那樣才可以把當時的那個文化背景整個呈現出來,語言就是文化的一部分,這是不可能去分割掉的。


我覺得對於洪醒夫他們那一輩的那個作家而言,他是台灣人,他想要寫台灣的文學,可是其實一直到現在,因為我們的教育體系並沒有教我們怎麼樣用、怎麼樣學、怎麼樣寫台語的文字,所以他們沒有辦法用台語的文字寫台語的內容,所以我們看到的都是一些不三不四的東西,講白一點就是這樣子。所以為什麼我可以想像美親老師她會感動,因為美親老師她本身就是做台語文學的,去看以前的文本,包含〈一桿稱仔〉,其實這個東西它就是華語,裡面寫的過程都是台語,可是因為作家沒有寫台語文的能力,所以沒有辦法把那個東西表現出來。

回到電影,我覺得我的角色就是我去把他這個東西轉譯過來,我們可以真的把這個東西呈現出來,讓大家看到實際上的那個影像畫面、聲音到底是怎麼樣,這是讓我過程當中讓我覺得很感動。

賴昭男老師的專屬劇本,其中有著許多拍攝時留下的註記。

賴昭男老師的專屬劇本,其中有著許多拍攝時留下的註記。


洪:感謝兩位,我稍微再補充一下,我們在《吾土》這個製作裡面,在拍這部戲的時候,我一直在想一件事情,就是我們這個資源丟到地方上的時候,能不能讓資源是在地方上有什麼東西留下來,而不是像可能一般劇組,我去到一個地方拍完之後,跟那個地方就大概就沒關係的狀態,所以比如說像這個房子,後來也有其他劇組來拍,我覺得那也滿好的。最近這個房子,把當時候的劇照回到這個地方展,旁邊的國小就帶小學生來這邊,上禮拜才去那個國小放這個電影給他們看,他們就說這個房子不是我們去打掃的那個房子嗎?老師就說對,就是那裡養牛的那個地方。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在溪州那三天的便當,我們完全不是用紙盒,是全部用鐵盒,在地的尚水米是在地友善經營的米,就請在地的朋友,那時候是清明連假,那一年放5天的樣子,他們直接連假店休,全部來支援我們的劇組便當,我就覺得這是一個很感人的過程,這些東西其實都在這個創作裡面被完成,再加上剛剛兩位所說的,變成影像之後,又可以去談更多。


我自己其實一直覺得這不是一個很典型的拍片方式,因為它會耗費很多額外的成本,可能確實在影像上,大家可能很難去意識到這些東西出現在哪裡,但其實對於我,我本質上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工作者,從最早拍第一部的時候,我就跟我們劇組,包含晟傑這些工作人員說,其實我們的過程也是故事的一部分,這些東西我都會帶著去跟孩子們分享,也要讓他們相信做這件事情是有價值的,讓他們看到其實台灣這塊土地的這些文化的各方各面,都可以變成是這樣的東西,用你喜歡的形式去把它保留下來,而這個東西就可以持續傳承。


初心與使命:以創作延續地方文化的記憶


洪:這段時間也快差不多了,兩位帶著大家一起回顧我們的創作歷程之後,再去回想你們在這個創作經驗裡面,對你們來講有產生什麼樣的收穫嗎?或是什麼樣的影響嗎?或是也想要再補充的部分?


王:我自己除了在創作之外,也很重視教育推廣,所以每當看到崇銘有去不同地方放映的時候,我就會覺得這部影片比我之前拍過的任何MV、廣告、電視劇都好,就是很消耗性的東西,像他講得沒了就沒了,可是這個片子就是看到一個教育意義的所在,這對我來說意義是比較重大的,包含中間有師大附中,他們看完這部片,也有找我去跟他們分享拍這部片的經驗。


我覺得現在的教育能夠讓他們不斷去認識自己,這個生長土地的歷史、文化、意義、語言等等的,都是很重要的事情,我個人有非常大的收穫,就是認識了文學、認識那個土地等等的認識。


但是更多的收穫是看到崇銘做這個事情,而我有被包含在裡面,就覺得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這可能就是我最大的收穫,我很幸運參與了這個計劃,雖然我一開始是抱著一個可能不是太正當的心態去看這個事情,但搞不好就是因為那個心態讓我很鬆,所以不小心就上了。

我後來開始覺得這個事情不太對勁,好像不是我想的這樣,我發現演我爸的是二哥,演我老婆的是阮劇團的,其他人好像也都是在劇場有認真在演戲的,好像不是一個我可以隨便去玩一下,當我到了那個拍攝場合的時候,我就是覺得要動真格了,因為他們的場景比我拍過的其他很多的,還原度、用心度都是只有更高沒有更低,可能能與之比擬的就是我去年拍的那個大片,因為他也是時代片,那個也是很認真的還原場景。

我之前拍的一些其他,可能就搞不好還沒那麼講究,包含那個床,我說這個是床本來就有的嗎?釘出來的,該做的質感、做舊的,那個時代的道具、奶粉罐、玩具,通通都很到位,  某個程度的收穫,也是喚醒了我某種創作的初心,就是不要忘記你為什麼創作,到某個時候,你就是會變得比較油條,算是提醒了我這個事情,我在裡面好像除了二哥以外,還有我媽媽,其他年紀都比我小,看到他們在20幾歲的一個活力,那個初心是會讓我覺得,要跟他們一起把這個事情做好的。


賴:雖然說我是語言指導,我原本跟劇組是沒什麼關係的,剛剛崇銘有提到,他們為了這齣戲在很多方面都有下功夫,其實語言指導也是。在一般的劇組裡面,語言指導不是一個編制內的東西,但是因為這齣戲語言的成分滿重的,所以就變成是一個固定編制。

那對我而言收穫是什麼?比較個人的部分是,我比較知道怎麼樣去跟劇組相處,怎麼樣在不打擾演員的表演之下,去提醒他們講錯的部分,因為我覺得這對我來講真的幫助滿大的,這是一個滿不容易的事情,我覺得我之前也不是劇組的人,我在進拍攝之前,我其實不知道演員他們當下要承受什麼事情,我只想把我語言的部分顧好而已,他們不是只有語言的部分而已,我真的是看到他們那麼痛苦,所以我後來才慢慢妥協。



王:只有第一天的第一場痛苦一點,後面就還好啦。


賴:我剛剛也有提到把這個在地的文學轉譯成影像,我剛剛其實很感動,原來高雄電影節覺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語言的部分,那表示我的努力有被看到嗎?我覺得這是應該當作一個模範,以後劇組拍攝,如果有設定好地點的話,就應該要把這個語言的部分做好,不然就不要設定地點,這樣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任何事情,你做到某一個極致的程度之後,就是各個方面都要去注意,我只是覺得過去大家真的比較少注重語言這一塊,我可以參與這個東西,我真的很開心,希望以後其他的劇作,製作過程可以更重視語言這個部分。

 

王:我還有個收穫,你們以後如果看到陳浤或臧晟傑出品的編導作品,真的可以去看一下,我為什麼後來沒有拍戲,就是我發現我沒有那麼愛拍戲,我對影像表演其實是失去熱情的,也沒有打算再堅持,所以我也就幾乎沒有使命,可是這部片有喚起我對影像表演的熱情。

可能也是因為我年紀比較大吧?所以可以平行創作的程度是非常高的,我在裡面可以不斷地去嘗試,去重新喚起我在鏡頭前面應該要怎麼表演,我在拍第一齣比較有戲份的是大愛,那時候我才24歲,但卻要去演14歲的國中生,我那時候去試鏡的時候是老師,他們說我們現在缺一個女主角的男朋友,我說也可以,但我還記得第一天的時候導演一看到我,他們本來設定這個角色就是要會打籃球的,我根本還沒有講任何的話,我甚至也去練了轉球,他們很容易有先入為主,就是說這個看起來很會打籃球,就直接改了。

在那個裡面,我其實是非常不舒服的,所以我就是經歷了幾齣之後,當然還是有遇到很棒的導演,我漸漸就沒有那麼有熱情,但是就遇到晟傑,他也真的很懂表演,陳浤又真的很懂鏡頭,所以跟他們一起工作就是很愉快,所以後來有別的單位找我去試鏡,我才決定去了,可以去演的那個我說客串的那個大片,就是有喚起這個熱情,算是我滿珍貴的收穫。


賴:我剛剛想起這件事情,我覺得我一定要說,拍完的那一天,本來要留下來吃飯,可是因為那一天我要直接回拔林,台南市的官田鄉,我媽媽是那邊的人,為什麼我要講這件事情,是因為拍完那一天晚上,因為要回家的關係,我就沒有留下來跟他們一起吃飯。

因為才剛結束完整個拍攝的過程,我回到拔林我媽媽那個村莊,我就在想,因為拔林也有一些特殊的腔調,而且那個腔調是只有附近的人才會這樣,我自己本身有受過語言的訓練,所以我聽得出來,其他人聽不出來,我就覺得,這個東西只有我知道,但是這個東西如果說我媽他們慢慢走了,離開了之後呢?這個東西可能就會消失了,因為台語本來就是一個可能會消失的語言。

這些語言的一些特色,也有可能跟著我爸媽他們一起不見了,如果說能夠拍一部電影來記錄這些東西,不知道該有多好?畢竟我不是拍電影的人,我對這個東西也沒有什麼熱忱,我只有在做語言的部分而已,因為參與這個電影的東西,對我自己而言,我會回到我自己的家的時候會去想更多,還可以做些什麼東西來呈現我們家鄉的事情,我覺得這是我自己一個很大的收穫。


洪:這是我們結束之後,第一次還有參與的演員、工作人員一起來討論這些事情,我覺得今天聽到兩位分享,我其實很感動,剛剛也有提到像二哥,也有一個小故事跟大家分享,當時我知道二哥有機會來演阿榮這個角色的時候,我其實是興奮到發抖,反正我們就是去拜訪就對了。

我記得第一次去超級緊張,到他們的排練場,我就跟二哥講了一輪,說我們到底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我記得那時候很感動,二哥就回我一句話,但是你這樣,你們有吃飽嗎?就是有一種被關心,而且一個前輩好像真的完全知道我們在幹嘛的感覺,當然是非常、非常感動的。

《吾土》殺青照。

《吾土》殺青照。

avatar-img
10會員
26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找尋地方文化和體制教育的交會點,共同思考如何將生活中的每個大小事物,轉譯成教育現場的學習元素,不管是田野調查的觀點、地方文學的解析,或者是我們實際走進教育現場的課程案例,期盼更多人一起投入地方教育的工作領域,作為地方社會與體制教育的橋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蔗青文化工作室 的其他內容
洪醒夫作為一個文學家,取材始終來自於對社會的觀察,留下了時代的記憶,在他的許多作品當中,很難區分哪些是他的親身經歷,或是為角色所虛構的情節,又或者他在書寫的同時,並不刻意將兩者明確區分,把這樣的真實保留,描繪出社會真實。
洪醒夫作為一個文學家,取材始終來自於對社會的觀察,留下了時代的記憶,在他的許多作品當中,很難區分哪些是他的親身經歷,或是為角色所虛構的情節,又或者他在書寫的同時,並不刻意將兩者明確區分,把這樣的真實保留,描繪出社會真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九九四年,從上海移居香港的王家衛完成《重慶森林》。這是他的唯一一部貼地速拍的電影,而且每個嘲諷入彎都「兜」得特別漂亮。同年,從美回流台灣的楊德昌完成《獨立時代》。
Thumbnail
在影音串流平台尚未竄起的年代,我們可以見到台灣電影向外輸出的外銷成績多半集中在愛情片,例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等片在東亞、東南亞與華語地區都有不錯的成績……
Thumbnail
1978年出生的王師,就他形容自己出生的年代:「是一個通俗文化的大爆發」,歐美、日本與香港娛樂文化如潮水般湧來,漫畫、電玩、電影豐富了他的童年,涵養了他的成長背景。國中就讀美術班的王師,身邊的朋友或是同學不外乎就是一群文青,記得在一次的期中考放學,他們一群人竟然浩浩蕩蕩地跑到了同學家看《新天堂樂園》
Thumbnail
《藝術很有事》在2024年六月16日(六)14:30於國立台灣美術館,邀請策展人顏娟英老師、謝佩霓老師及本集導演吳佳明,共同出席特映座談,進行一場關於藝術大師-顏水龍的對談。
Thumbnail
撰文/聞天祥老師、張鈺玟;於 2024.05.08(三)部會測記 本次部會很榮幸邀請到聞天祥老師與我們分享在金馬影展進行選片指南的經驗。 從享有各種資源的建中到當年電影風氣薄弱的輔大,聞老師決定自行向各種校外管道尋求滿足:從院線、影展到MTV,從觀影到收藏錄影帶。原本的獨善其身,意外在同學慫恿下
Thumbnail
「以文學為本,教育為路徑,影像為媒介」的核心概念,將文學融入教育現場,並且打開更多學子對於臺灣文學的視野與想像,這個行動也促使我們逐年開拍以洪醒夫文學為改編題材的劇情短片作品,名為《歸鄉三部曲》。
Thumbnail
  好的電影,在看完後會讓人有股衝動想寫些東西。因為好電影觸發了我們的某種情感或某種不知道的東西,而唯有透過書寫,才能夠釐清不知道。同樣的,今天是第2次聽吳明益老師的演講,同樣讓人有股衝動想寫下來。   記得第1次聽是去年7/15,在還沒搬到南崁兒童藝術村的南崁小書(詳下方連結〈屁股對
Thumbnail
遇見王瀝川/Remembering Lichuan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劇情劇,敘述了華裔建築師王瀝川和大學生謝小秋之間的愛情故事。這篇文章探討了劇情的發展和觀後感,以及一些與劇情劇有關的個人體會。
Thumbnail
陳家聲工作室 —《馬文才怎麼辦?》 2024.01.04 臺大藝文中心遊心劇場
Thumbnail
繁花依然王家衛 演員的一個眼神,畫面的氣味,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是靠時間積累出來的, 那是再炫目的影像手法,也不可及的深度。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九九四年,從上海移居香港的王家衛完成《重慶森林》。這是他的唯一一部貼地速拍的電影,而且每個嘲諷入彎都「兜」得特別漂亮。同年,從美回流台灣的楊德昌完成《獨立時代》。
Thumbnail
在影音串流平台尚未竄起的年代,我們可以見到台灣電影向外輸出的外銷成績多半集中在愛情片,例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等片在東亞、東南亞與華語地區都有不錯的成績……
Thumbnail
1978年出生的王師,就他形容自己出生的年代:「是一個通俗文化的大爆發」,歐美、日本與香港娛樂文化如潮水般湧來,漫畫、電玩、電影豐富了他的童年,涵養了他的成長背景。國中就讀美術班的王師,身邊的朋友或是同學不外乎就是一群文青,記得在一次的期中考放學,他們一群人竟然浩浩蕩蕩地跑到了同學家看《新天堂樂園》
Thumbnail
《藝術很有事》在2024年六月16日(六)14:30於國立台灣美術館,邀請策展人顏娟英老師、謝佩霓老師及本集導演吳佳明,共同出席特映座談,進行一場關於藝術大師-顏水龍的對談。
Thumbnail
撰文/聞天祥老師、張鈺玟;於 2024.05.08(三)部會測記 本次部會很榮幸邀請到聞天祥老師與我們分享在金馬影展進行選片指南的經驗。 從享有各種資源的建中到當年電影風氣薄弱的輔大,聞老師決定自行向各種校外管道尋求滿足:從院線、影展到MTV,從觀影到收藏錄影帶。原本的獨善其身,意外在同學慫恿下
Thumbnail
「以文學為本,教育為路徑,影像為媒介」的核心概念,將文學融入教育現場,並且打開更多學子對於臺灣文學的視野與想像,這個行動也促使我們逐年開拍以洪醒夫文學為改編題材的劇情短片作品,名為《歸鄉三部曲》。
Thumbnail
  好的電影,在看完後會讓人有股衝動想寫些東西。因為好電影觸發了我們的某種情感或某種不知道的東西,而唯有透過書寫,才能夠釐清不知道。同樣的,今天是第2次聽吳明益老師的演講,同樣讓人有股衝動想寫下來。   記得第1次聽是去年7/15,在還沒搬到南崁兒童藝術村的南崁小書(詳下方連結〈屁股對
Thumbnail
遇見王瀝川/Remembering Lichuan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劇情劇,敘述了華裔建築師王瀝川和大學生謝小秋之間的愛情故事。這篇文章探討了劇情的發展和觀後感,以及一些與劇情劇有關的個人體會。
Thumbnail
陳家聲工作室 —《馬文才怎麼辦?》 2024.01.04 臺大藝文中心遊心劇場
Thumbnail
繁花依然王家衛 演員的一個眼神,畫面的氣味,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是靠時間積累出來的, 那是再炫目的影像手法,也不可及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