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時代的見證者-洪醒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甦醒〉 ◎洪崇銘

你曾說希望自己是

一座

也曾說

家鄉的路

就像泥濘的大地

在你離開時

在你一步三回頭時

會狠狠地將你黏住

你更是說過

願意忠實的記錄一些事

做個時代的見證人

都你在說

從那之後

再也沒有人說

也沒人在乎你說了什麼


洪醒夫生前模樣。(資料來源:臺中作家典藏館)

洪醒夫生前模樣。(資料來源:臺中作家典藏館)


1980年12月10日,是我31歲的生日,我在租來的臨時寓所喝得爛醉,最後便殷切地想念七十公里外的父母親,他們體弱多病,卻都還在田間工作,一輩子沒有什麼抱怨,把我們兄弟姊妹撫養長大,把田耕得很好,對人沒有什麼虧欠。我想到這也是一種嚴肅的生活方式。--「市井傳奇」自序


農家子弟


洪醒夫,本名洪媽從,出生在二林鎮鎮郊約三公里處的一個小村莊,這個村莊,四面都被甘蔗園包圍。在這個農村的家庭裡,有著十三個小孩,其中三個男生送人扶養,還有七個兒子和三個女兒,洪醒夫是家裡的長子、長孫,在傳統的家庭裡,需要扛起更多責任。


1963年,那年他14歲,離開二林到台中就讀台中市立一中(現為居仁國中),這對於一個傳統農家而言,家裡終於出了一個讀書人,在這些長輩心中,總是期待著後輩不要再像他們如此辛苦,能夠念書,就會用盡全力的支持,這是許多農家的典型期待。


我自小長在一個很貧困的家庭裏面,我的父母、叔叔、伯伯都不認識字,到現在,他們都還不會寫自己的名字,但你寫他們的名字,他們倒還看得懂。在這樣的一個文盲世界裏,農人的生活雖然過得苦,但是他們在辛苦煩忙的工作裏,總是希望下一代能讀書、識字,能生活得比他們更好,這就是他們辛勞一輩子的收穫了。……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大概進了小學以後吧,我就是家裏面最有學問的人了。以後,我讀書都是自己來,沒有人能指導我唸書。比起一些書香世家的人而言,我覺得自己是很不幸,但是人世間的事情很難說,不幸,從某一個角度看,就是幸運。--洪醒夫自述


在這樣的成長背景中,也能發現在他的許多作品裡,發現求學的成長歷程,像是〈四叔〉的故事裡,四叔扛著自己所種的落花生,來到當時他的借宿處,卻因為標準鄉下人的模樣,遭到借宿家庭的恥笑,而當時年紀還小的他,不知道該如何為四叔爭一口氣,在送四叔回程的時候,兩人才發現彼此都在忍氣吞聲,四叔最後離開前說的一句話,就是「讀書要認真,人家都看不起我們田莊人,你要爭氣!」



〈有誰要到二林去〉則是寫出關於外出求學返鄉的過程,從彰化市途經秀水、埔鹽、溪湖直到二林,這是每個在二林長大的孩子的返鄉記憶,沿途上,司機知道年紀輕輕的他離家求學,便說了「像我們這樣的人,一輩子都是牛,你們不同!」隱含著以勞動付出來討生活的人們,對於讀書這件事的渴求。


而在某一次回到二林家中的時刻,看見家中長輩都已下田工作,當時十八歲的他,身形依然瘦弱,想到過去小學階段的惡性補習,便把這段經歷都寫了下來,而這篇小說成為洪醒夫所發表的第一篇作品〈逆流〉。


生活本來就是一種痛苦的掙扎。--〈逆流〉




教育者


那時洪醒夫已經在台中師專就讀,未來即將成為一位老師,這對於一個傳統家庭來說,是莫大的光榮。但或許也是因為走上教師之路,因此許多作品也都提到他對於教育制度的批判,在〈椅子和大門〉中,透過學生與校長的衝撞,從有權者認為重建校門是注重門面的表現,反之學生認為宿舍和桌椅的更新才是對學生最根本的幫助,產生了一段十分精采的激辯,並提出「所有教育上的問題,並不是單憑處罰就可以解決的。」


而散文〈從拒絕聯考說到當作家〉,則是透過吳祥輝過去因抵抗聯考制度,日後成為一位作家的例子,探討了上大學的「有用」及「無用」,並指出人生的路有千萬條,讀書只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文中更提出了許多關於教育的提問,進了大學又怎麼樣?大學畢業又怎麼樣?留學又怎麼樣?博士又怎麼樣?我這樣做,到底是為了什麼?


「這篇文章希望寫給正在高中念書的青年朋友看。我將討論並且建議一個年輕人最好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正規學校教育。在文章的後半部,我還願意以個人的經驗作為例子,說明一個故意不去注重學校功課的文藝青年將來在寫作途中可能遭遇到的問題,以供有志於文學的青年朋友做參考。雖然無甚高論,亦是一番愚誠。」--〈從拒絕聯考說到當作家〉


洪醒夫紀念公園內的洪醒夫少年塑像。

洪醒夫紀念公園內的洪醒夫少年塑像。


這些書寫養分,都來自於他對於教育體制的深刻觀察,一位師專同學劉伯顯的說法:「洪毛不是個好學生,卻是一個有教育良知的好老師,據漢章、昭軒(同學又同事)說:他教學非常認真,而且教法新穎活潑。他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痛恨鄉愿,對學校、教育界看不慣的他就要說,例如:校長忙,外務多,沒時間看書,也經常外出。一位同學告訴我,有一次他就在晨會上要求校長『把多一點時間奉獻給學校給學生,多看一點書,增進學養,不要老往外跑』。害得以後校長要外出還得怕洪毛看到。當時他也寫了一篇小說,揭發當時教育界的陋規惡習,行政人員蒙上欺下的情形,因此他是行政當局感到頭痛的人物。」


洪醒夫是一個觀察力敏銳,而又有革新思想的老師,台灣整體教育制度的腐朽破敗,當然都在他的眼裡,面對作風官僚的學校行政體系人員,他經常感到厭煩,由於個性率直,他常跟校長鬧意見,所以他們的關係並不好,洪醒夫雖然對教育制度有所不滿,可是處在那個位置又改變不了多少事實,所以他一直是鬱悶的。對大環境的厭惡,卻又無力改變,洪醒夫遂將無力感轉化成烏托邦式的理想,經常假想他如果能轟轟烈烈闖出一番對台灣社會有利的事業來,或許校長就會改變對他的輕視。--〈懷念那聲鑼-訪利錦祥、王世勛談洪醒夫〉


除此之外,在某些作品中,也能看得出他對於學生追尋自我的支持,〈不是蚯蚓〉中就寫到「圖書館內藏著歷史、藏著現代,是孵夢的好去處,在那裏可以仰望天空,嗅嗅海洋。」鼓勵學生脫離課本,透過閱讀去看更大的世界。這或許也和他自己的成長經歷有關,從小熱愛看布袋戲、三國、水滸之類的書籍,也因此建立起了自己所理解的書寫世界雛形。


我想主要是因為我不是經由正統教育訓練出來的,總覺得自己知識水準不夠,一直想要多吸收;所以看書的時候遠遠比寫小說的時候多。我現在在臺灣日報寫一個專欄「田莊人」,仍然是以一系列的莊稼漢的生活為主。我計畫結束這個專欄以後,寫一些不再以鄉土為主的東西。例如以我目前教書經驗背景的故事。同時如果可能的話,我想嘗試用長篇的形式表現,因為一個大的題目,比如說社會的變動什麼的,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只有長篇才不會受到字數情節的限制,才能負擔得了。--洪醒夫自述


故事傳遞者


洪醒夫畫像。(資料來源:國立台灣文學館)

洪醒夫畫像。(資料來源:國立台灣文學館)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吾土〉裡的馬水生,就是他的爸爸,是他嘴裡常說的「雖然卑微,但卻令我驕傲」的洪來用老先生……而〈吾土〉裡打嗎啡的老夫妻,是洪醒夫的祖父母,他們真的為了肺病,而賣掉了絕大部分的土地,最後洪家只剩幾分田地,等祖父母相繼去世,父輩分家之後,窮困的威脅便席捲而來。


這些故事對別人也許沒有什麼,可能也談不上文學價值,對我卻另有意義,我用平凡文字把它寫下來,想寫給我的妻子、兒子以及以後的子孫看,希望他們不要忘了我們的來處,不管將來過得燦然或黯然,都不要忘記。--洪醒夫自述




然而,〈吾土〉所描繪的,其實不僅只是自身的家族故事,裡面提到的更是關於從日本時代以來,在二林這塊土地上生活的光景,面臨沒有自己土地的困境,只能夠偷偷摸摸的種一些作物,被發現了便不免被「大人」一陣毒打,直到戰後看似取得了自己的土地,卻因為一連串的土地政策,而導致家族的興起或崩毀,這在〈馬家大宅〉裡同樣被記錄了下來,雖然家族故事有別,但對於土地的認同,終究是不變的道理:「土地是我們的,我們開墾的,要愛護它,要照顧它,不要怕艱苦!」


其實這些事情在我小的時候都很普遍,像是黑面慶仔裏面的瘋女阿麗、還有生一大堆孩子卻還是認為是天意的金樹伯。也許這種事情從現在來看比較少,不過對我生長的那個地方來說,這是很平常的。--洪醒夫自述
洪醒夫紀念公園內損毀的展示品。

洪醒夫紀念公園內損毀的展示品。


在他的作品裡,最為精采莫過於描寫在農村裡的各種角色,雜貨店老闆半遂湖仔、看似很有知識的瑞新伯、一生認真的豬哥旺仔、對鬼神崇敬不已的牛姑婆、操弄布袋戲偶的清溪伯、還有使用牛耕的黑張飛,都可以讓我們輕易的投射到身邊的人們身上,而這些人們的容貌,卻在時代的洪流裡漸漸被衝散。


〈散戲〉寫的是「玉山歌仔戲團」由盛轉衰的故事,故事穿插在歌仔戲演員的回憶及演出劇情之間,細細鋪陳演員們心中的甘苦與煎熬,這正是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至工商業社會的過渡期,新舊思維所碰撞出的文化衝擊。洪醒夫曾說:「我關心的是這一批人。我們知道,人雖有貴賤富貧賢不肖之分,但他們都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慾,平劇演員有,歌仔戲演員自然也有,我要寫的是戲臺後面的『人的生活』,不是寫那個戲。」


胸中一時千頭萬緒,五味雜陳,聽著金發伯那樣的笑聲,竟比哭聲更令人難以承受,卻也只能附和著笑!--〈散戲〉


忠實的紀錄者


「我在農村長大,以後到都市生活一段時日,這些生活經驗就是我的題材來源。尤其是,我本身生活在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轉型的時期,我願意忠實的記錄一些事,做這一階段的見證人。」-洪醒夫自述


當台灣走到農與工的交叉口時,也正是洪醒夫的作品大量湧出的人生階段,〈入城記〉裡,他的朋友們各自離家,偶而在故鄉的村道上相遇,隨即又各自離家,大家都期待著哪天成為一條大魚,能夠功成名就,他們的未來在城市,而城市的河川出現了五顏六色的工廠廢水,水面漂浮著廢棄物,城市裡的人索性將一切擋起來,眼不見為淨。


〈清水伯的晚年〉則是描寫,已然在城市裡功成名就的兒子,將獨自在農村生活的清水伯接到城市,而自己靠著務農一點一滴栽培出來的兒子,卻反過頭來看不起田莊人,猝然爆發的工商社會,讓家人不再是家人,眼裡只剩功名與利益。


都市的煙雲是工業社會的表徵,多少有些無可奈何的況味;山間的雲霧,卻叫我們感到平靜生活的可貴,這是我初入都市的最先印象。--〈都市印象〉


洪醒夫在1981年被問及對台灣近三十年來鄉村變化的印象時,根據他自己的生長經過,談到一些很具體的問題,他覺得以往農村人民認命的觀念,在生活繁榮安定以後,有了很大的改變;一般農村子弟受到外界的影響,多半都不再安於農村,而有自己新的看法。久而久之,造成人口大量外流,耕地變成荒地,產生了很嚴重的問題,這種老一輩人把土地看成財富的象徵;甚至是生命種族的延續;和下一代只把它當成謀生工具的情形,是一個很鮮明的對比,而洪醒夫顯然是比較同情前者的。

在二林仍隨處可見的甘蔗園。

在二林仍隨處可見的甘蔗園。


未完稿的〈無賴〉這篇小說中,就直接了當地以彰化二林為場景,提出工商業社會文明與鄉土世界互為對照的時代背景:


「近年來,台灣工商業進步神速,社會繁榮起來,人口急速增加,使得許多偏僻的小城鎮,也逐漸都市化,影響所及,連偏僻的二林鎮,與展現了不同與往昔的面貌,有許多高樓大廈不斷地被建造起來,許多在都市裡流行的風尚,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大量的被傳播、被模仿,而逐漸蔚為風氣。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鎮上的人口大量流向都市,很多人出去求學,或者謀生,回鄉時,便多多少少帶點都市氣味在身上,有些人甚至沾沾自喜的傳布給那些較少出門,甚或猶未出過遠門的鄉人,讓他們理解城市,想像城市,或在自己的心目中塑造城市的形象;此外,報紙、雜誌、電影、無線電台等等傳播工具,也毫不吝嗇的、大量的給予這方面的說明或暗示,使得這裡的人們,無論思想或者行為,較諸以前純農業社會時期所表現的,都有了大幅度的轉變。」



社會觀察家


「我們生長在這塊土地上,如果有心而且有能力去關心我們周遭的人,去關心我們這一片土地的話,我們就應該要講。」-洪醒夫〈小說的創作〉


洪醒夫作為一個文學家,取材始終來自於對社會的觀察,留下了時代的記憶,在他的許多作品當中,很難區分哪些是他的親身經歷,或是為角色所虛構的情節,又或者他在書寫的同時,並不刻意將兩者明確區分,把這樣的真實保留,描繪出社會真實。


他曾經說過自己的創作理由,有時是「想賺零用錢」;有時是「為了出風頭」;不過,大多數的時候是「有話要說不得不寫」。有些話想說,所以必須傾聽,因為傾聽,所以需要書寫,將這些沒有話語權的小人物的生活境況,透過一個又一個故事,呈現在世人的眼簾。


我想,社會發生問題,需要有人出力來講,才容易讓別人領受。這些問題,有時是人類欲進步到真正理想境界的絆腳石,而這些障礙,需要人類的感情來體會和關心,才有辦法一步一步地去化解。文學作品本身,可以很稱職的把這些表達出來。這是我從事文學創作時,心裏的一個想法。--洪醒夫自述
洪醒夫寫在神岡月曆紙上的草稿。(資料來源:國立台灣文學館)

洪醒夫寫在神岡月曆紙上的草稿。(資料來源:國立台灣文學館)


洪醒夫認為,我們的社會不需要每一個人都成為寫作者,每一個人應該自己看清楚自己適合做什麼,選定一條要走的路,然後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努力,自然就會找到一個在社會上的位置,從〈「黑面慶仔」到「田莊印象」──「田莊人」的旁白‧報告作者處理此類題材的心情與態度〉文中他對於自己寫作這件事的說法,可見他有著十分清楚的自覺意識,而不隨著社會的紛爭而起舞。


此前的「鄉土文學論戰」我並不關心,因為那樣吵成一片,已經不是嚴肅的文學討論了,它必然參雜了當事人的情緒或是其他非文學的原因。我從練習寫作時,就開始寫故鄉的人事,到現在還是在寫,因為那是我最熟悉的,裡面有我真實的感情與期盼,寫出來就是那個樣子,隨你叫它什麼都可以,我自己並沒有想到要特別的「鄉土」一下,你要說它是「鄉土」也可以,說它不是「鄉土」也可以。--〈「黑面慶仔」到「田莊印象」──「田莊人」的旁白‧報告作者處理此類題材的心情與態度〉


綜觀洪醒夫的作品,寫出了農民的認命與隱忍,充滿了對弱勢族群的關懷,以及身為老師對於教育制度的反思,他的土地認同來自於生活的經驗,以及小人物的生存之道,這也是為什麼在他的文字裡,能夠如此寫實的顯露每個角色的面貌,每一個故事裡的他/她,都好像在什麼時刻裡擦肩而過似的。

洪醒夫車禍離世的剪報。(資料來源:國立台灣文學館)

洪醒夫車禍離世的剪報。(資料來源:國立台灣文學館)


洪醒夫曾經說:「如果玩弄文字的人就是作家的話,我可以算是一個野生的作家-沒有經過栽培的。」當年他用一支筆為這個社會說話,為我們的農村說話,為自己的故鄉說話,而今天我們又怎麼能夠不多說一些什麼呢?


參考資料:

1. 洪醒夫,《黑面慶仔》,1978。

2. 洪醒夫,《田莊人》,1982。

3. 林武憲,《洪醒夫研究專集》,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

4. 黃武忠、阮美慧主編,《洪醒夫全集》,彰化縣文化局,2001。

5. 陳建忠等,《洪醒夫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縣文化局,2003。

6. 國立台灣文學館線上展覽,聆聽土地ê心聲,2019。


📖延伸閱讀:

洪醒夫全集電子書 

聆聽土地ê心聲 — — 洪醒夫

avatar-img
11會員
27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找尋地方文化和體制教育的交會點,共同思考如何將生活中的每個大小事物,轉譯成教育現場的學習元素,不管是田野調查的觀點、地方文學的解析,或者是我們實際走進教育現場的課程案例,期盼更多人一起投入地方教育的工作領域,作為地方社會與體制教育的橋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亨德里克-房龍 譯者: 丁偉 出版社:好讀 出版日期:2005/06/15
Thumbnail
主人翁培德追尋自我的覺醒,也是所有年輕徬徨的讀者,學習成長過程的一盞明燈,指引迷失的心靈,走上光明大道,其思想上的永恆價值殆無疑義。 (一)追尋自我的覺醒 德國作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榮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赫塞的小說深具思想性及半自傳性,往往塗抹「
詩人的天賦 還有洞察時代的慧眼 一定給自己帶來好運嗎? 我看未必   你善於分辨光明 陰暗 一眼看出真與假 卻直言賈禍 失業和坐牢接踵而至   緊接著 痛苦串成了大片荒涼 有關情感記憶變得脆弱   可以確知的是 在官方政治意識型態中 你依然是個社會寄生蟲   (附
Thumbnail
小說反映人生,表現時代與社會,好的小說透過藝術性的敘事手法,引起讀者共鳴,進而思索人生的意義,找到目標與方向,不再迷失徬徨。好的小說,無不蘊含真、善、美的元素。 讀者通常不會在乎作者選擇什麼形式來說故事,不論古典或現代,寫實或後現代,只要看得懂、看得入迷以及看得感動,就算是好小說。臺灣文學理論
Thumbnail
這個文章提供了多年的普考作文題目,並提供每個題目的具體內容和提點。
就我有限的觀察和經驗,在台灣許多日本語世代的前輩們,有閱讀日本現代小說的習慣(台北的二手書店裡陳列諸多日文小說即是明證之一),尤其時代小說這種特殊的文類。我認為,時代小說之所以特殊,即其本身具有的通俗性和可讀性,輕鬆自在就可進入作家以精巧的布局重現那個時代縮影的小說世界裡。進一步說,時代小說有著通俗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Thumbnail
對艾利克·哈贊而言,改變世界不是一種未來的計畫,而是每一天的工作。 -法國哲學家,賈克·洪席耶
Thumbnail
主編者: 賀新輝 出版社:地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年2月
Thumbnail
透過近於「挖出黑歷史」的方式,全書簡要地帶領讀者認識這批「詩人群」,同時揭露了詩人在「紙本」之外的另一面。當中的議題有許多延伸討論的空間,比如楚影在臉書與文學論壇間「活動模式與效果」的差異、陳允元「被遺忘的孔雀獸」究竟是「被遺忘」還是集結時的「刻意捨去」等,這些現象在網路時代都值得進一步探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亨德里克-房龍 譯者: 丁偉 出版社:好讀 出版日期:2005/06/15
Thumbnail
主人翁培德追尋自我的覺醒,也是所有年輕徬徨的讀者,學習成長過程的一盞明燈,指引迷失的心靈,走上光明大道,其思想上的永恆價值殆無疑義。 (一)追尋自我的覺醒 德國作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榮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赫塞的小說深具思想性及半自傳性,往往塗抹「
詩人的天賦 還有洞察時代的慧眼 一定給自己帶來好運嗎? 我看未必   你善於分辨光明 陰暗 一眼看出真與假 卻直言賈禍 失業和坐牢接踵而至   緊接著 痛苦串成了大片荒涼 有關情感記憶變得脆弱   可以確知的是 在官方政治意識型態中 你依然是個社會寄生蟲   (附
Thumbnail
小說反映人生,表現時代與社會,好的小說透過藝術性的敘事手法,引起讀者共鳴,進而思索人生的意義,找到目標與方向,不再迷失徬徨。好的小說,無不蘊含真、善、美的元素。 讀者通常不會在乎作者選擇什麼形式來說故事,不論古典或現代,寫實或後現代,只要看得懂、看得入迷以及看得感動,就算是好小說。臺灣文學理論
Thumbnail
這個文章提供了多年的普考作文題目,並提供每個題目的具體內容和提點。
就我有限的觀察和經驗,在台灣許多日本語世代的前輩們,有閱讀日本現代小說的習慣(台北的二手書店裡陳列諸多日文小說即是明證之一),尤其時代小說這種特殊的文類。我認為,時代小說之所以特殊,即其本身具有的通俗性和可讀性,輕鬆自在就可進入作家以精巧的布局重現那個時代縮影的小說世界裡。進一步說,時代小說有著通俗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Thumbnail
對艾利克·哈贊而言,改變世界不是一種未來的計畫,而是每一天的工作。 -法國哲學家,賈克·洪席耶
Thumbnail
主編者: 賀新輝 出版社:地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年2月
Thumbnail
透過近於「挖出黑歷史」的方式,全書簡要地帶領讀者認識這批「詩人群」,同時揭露了詩人在「紙本」之外的另一面。當中的議題有許多延伸討論的空間,比如楚影在臉書與文學論壇間「活動模式與效果」的差異、陳允元「被遺忘的孔雀獸」究竟是「被遺忘」還是集結時的「刻意捨去」等,這些現象在網路時代都值得進一步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