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講到看科普影片想說多看一些結果找到一堆真偽難辨的影片。這邊繼續討論歸納一下有什麼辨別的可能性。
如前篇所言,科普的內容我喜歡看,而一些看來腦動大開的推論的影片我也是頗為喜歡。但畢竟這出於不同理由,混在一起可能不是很好,而過於東拼西湊的嫁接、假裝名人代言的方式,我個人也覺得不太妙。對於前者,我個人的喜好是希望了解目前科學的發展,但畢竟也不是專業,有專業人士將學術前沿的討論轉化為日常生活用語讓普羅大眾了解,這相當的好。腦洞大開類的影片是因為可以激發一些想像力,以及練習一下他這樣推論的可能問題何在,這也相當好。在看後者這些影片時,除了聽講者頗具創意的拿證據支持自己的推論外,自己也可以練習問:同樣的證據是否有不同的解釋?證據之間有矛盾嗎?說法是否前後一致?
儘管對於科普到猜想我都認為各有好處,但太極端的陰謀論、假消息,我想還是需要區隔一下。混同會有不好的後果。因此也來整理一下有啥可能方案。
理論與文獻。如果自己對該領域有相關認識,那基本上可以把聽到的資訊與既有理論對照一下,看看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則看這個落差是有經驗資料來支持或是有理論的延伸來解釋,還是有啥實驗過程的資訊來看看這實驗過程與結果是否可信,若無可能就得留意一下資訊的正確性了;而收到的資訊是否有附上所引用的相關研究來源,若有甚至可以去看一下該篇研究是否真的這樣講。這陣子要打掃環境,想知道二氧化氯是否能處理塵蟎,於是上網找到這篇,該文剛好是個查證的好例子。
名人說法?如前篇提到的,既然我對天文物理之類的完全不懂,我便難以是否從既有理論或研究來判別,只好從其他角度來檢驗了。名人代言可能是一個方法。例如資訊來源是否為可信的機構(譬如具公信力的新聞、研究單位、研究者...)。前篇我採用的方式就是這個,至少要是個有過往實績、可信的研究者,並且真的是他說的、而且有解釋來源,這樣我覺得可信度高一點。這跟明星代言不太一樣,明星代言是藉由明星的高知名度使消費者對商品有印象、可能可以相信該商品。我這邊指的是相信該機構或個人有查證辨別真偽的能力,而且有動機去避免提供錯誤的訊息。
當然,不管從內部(學科理論)或外部(名人說法)來辨識,還是都有出錯的可能,從外部來辨識更要小心(例如:是否只講部分?動機為何利益為何?是否受到干預?)。但總的來說,個人認為手頭有些區辨的方法總比照單全收來的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