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來描述顯性和隱性訊息之間關係的比喻
以冰山為例,露出水面的部分僅佔冰山整體的10%,其餘90%的部分隱藏在水下
日常所看到或意識到的事都只是冰山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的真相都隱藏在水面之下
我們能夠清楚感知和意識到的【想法、情感、記憶】
這些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有意識的控制和理解的內容
例:我們正在思考的事情、做出的決定和感受到的情緒
潛意識是指我們無法有意識察覺的像【想法、情感、記憶、慾望】
而這些內容儲存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情緒反應,通常我們不會直接意識到它們
例:跟陌生人社交時產生的焦慮感,可能是因為過去的經歷或壓力引起的
指特定情境表現出的行為或反應
例:
我在公司會議上講話時,聲音顫抖別人感覺我對自己講話好像沒有自信
直接體驗的情感狀態,如:喜悅、憤怒、悲傷或恐懼
例:
我感到緊張和焦慮,因為害怕自己在眾人面前表現不好
自身情感的反思和評價,類似我們對自己情感的情感
例:
我對自己的緊張感到不安我認為自己不應該這麼害怕,但這反而放大了焦慮的情緒
個體對世界和事件的理解方式,包括思考、態度和價值觀
例:
我認為表現不佳會讓我看起來不專業,影響我在同事和上司心中的形象,而這種看法讓我更擔心會議上的表現
對未來事件或他人行為的預期,包括對自己和他人的期望
例:
我期待在會議中表現得自信和專業,從而獲得上司的認可和同事的尊重
個體內在的基本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如食物和安全)和心理需求(如愛與歸屬感)
例:
我有種被認可的需求,希望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能夠得到同事和上司的認可
個體對自己身份的認知和理解,包括自我概念、自尊、自我認同等。
這是我們對自己角色、價值觀和特質的總體看法
例:
我的自我是一個【努力工作、渴望成功】的人,但同時也覺得自己有些不自信和缺乏表達能力
一名學生在課堂上經常發呆,表面上看起來是注意力不集中,但深入了解後發現他感到壓力大或對課程內容缺乏自信(需求層次)。
通過了解學生的深層需求,老師可以用個性化的教學,減輕學生壓力,幫助他們重建自信。
在跟朋友的冷戰中,表面上可能是因為一次誤會或爭論。
但可能隱藏著更深層的情感受傷(如感到被忽視或不被尊重)
消費者選擇購買一款環保產品,表面上看是因為該產品符合環保標準(行為層次)。
但深入分析發現,消費者的選擇是基於他們對環保的情感(感受層次)和對未來世代的期待(期待層次)。
有對夫妻晚上都在家吃晚餐
有天丈夫下班發現妻子還沒煮好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