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產品是我用過最好用的」、「這是我開過最好開的車」、「這真的是我吃過最好吃的」、「你絕對沒有喝過那麼好喝的」,你是不是也經常在Youtube、網站、Instagram、小紅書甚至Treads上面,看過滿滿這類大力讚賞某樣商品優點與賣點,甚至有些文字的描述已經浮誇到根本不知道他在講什麼、形容什麼,也可以落落長掰出讓人難以理解的無厘頭內容,就為了透過文字或是網紅本身的影響力,試圖去堆疊出產品的價值。但是,這種自以為的行銷和廣告,反而更讓人一頭霧水甚至只想快速關閉。
#deinfluencing 是一個在 TikTok 上面有著超過10億次瀏覽量的標籤,起因於一位國外網紅因為在自己的平台大力讚揚並推銷某樣商品時,被質疑過度誇大甚至懷疑內容有造假,從而帶動了歐美消費者發起探求真實性的自發性活動。
隨著KOL、網紅以及微型媒體的大量擴散,許多大大小小品牌以及廣告代理商只要嗅覺敏銳一點的,很早就切進這塊市場,希望透過這些比過去傳統紙媒、電視更大、更能直接接觸消費客層的擴散力,間接甚至直接的達到銷售成長的目的。
的確,一開始對於很多偶像崇拜的消費者而言,只要KOL或是長期追踪的特定人物,開口分享並講述某商品、某課程的優點及好處,並且推薦跟隨著也一起加入使用,影響力是十分驚人的,有些商品甚至在上架曝光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就能突破過往以傳統方式行銷的年營收好幾倍!這種「帶貨」風潮不但讓廠牌方嘗到甜頭,KOL也分潤分到缽滿盆也滿。
只是,隨著近幾年幾次疑似造假、賣假貨或是KOL個人的不檢點與欺暪行為陸續傳出,加上越來越誇張或不切實際的行銷話術與商品描述,還有消費者買到與期望值有落差的商品後,這些滿滿的【業配文】或是【帶貨推薦】開始受到質疑。
起初在國外是由幾位同樣在在社群媒體具有號召力的KOL發起,希望阻止人們過度消費與相信誇大炒作的商品,但是隨著 #deinfluencing 這個標籤影響力越來越大,又有人開始利用這反影響力的標籤,轉而推薦另一款商品,透過「反影響力的影響力」,變相成為另一種行銷模式。
無論是真心的要談反影響力,還是假意的想另外帶貨、帶風向,隨著更新一代 Y、Z世代消費的興起,其實可以發現,消費者的自我判斷力其實正在甦醒。
早幾年前,Google曾經宣布要在自家Chrome瀏覽器封鎖惱人的蓋板廣告,這類把整個網頁遮蔽、並且刻意用假的按鍵或是錯誤引導使用者去開啟廣告頁面的設計,的確讓使用者感到相當厭煩,消息一出雖然讓不少內容商、廣告代理商嚇了一大跳,但你可以發現,其實這類廣告依然存在,只是量變少了,一旦有什麼節慶或重要電商促銷活動,滿滿的蓋板廣告又活過來了!
顯然,只要客戶願意出錢,這種病毒式行銷就不會減少,但可以確定的是,只要蓋板廣告一多,該網頁的瀏覽與點擊就會受到影響。「又不是只有這個網頁才有資訊,那麼愛推廣告,我開別的網頁也行。」消費者不是笨蛋,也有選擇的權利。
同樣的情況在Youtube及其他社群上逐漸蔓延,只要一點進去頻道或文章,開頭就是誇讚某樣商品多好多棒,或是文不對題、影片內容毫無營養,沒有知識性,笑點又粗俗,硬是穿插業配商品並誇飾用詞,這類型的業配文、廣編文、業配影片或業配短影音等等,也逐漸被消費者看破手腳甚至抵制,在一片KOL哀號觀看率、訂閱率急遽下滑,並且將原因歸咎於短影音興起、觀看者喜新厭舊的同時,卻很少有人思考,觀眾、粉絲是對你越來越廣告化的內容麻痺了。
所以,這代表KOL與社群帶貨行不通了嗎?也未必,很多KOL在影片中依然還在介紹商品,而且接受度也依然很高,原因便在於「真實體驗與分享」。例如今天有一款輕便型的無線充電器置入,你強調的是輕便、好攜帶,可以形容造型迷你可愛或設計有型,也能說雖然迷你但能提供多少電量,這是最基本的產品介紹。
再吸引人一些的,會解釋這款充電器可能無法應付相機、或太多次的充電,以及若是能多什麼功能、想多什麼功能可以購買同廠商另一款商品,因為這款強調的是輕便為主。但是當你把明明訴求是輕便、易攜的充電器,講成如發電廠般夠力,又兼顧好用好帶還有超長電容量,這就回到廠商或是KOL是不是把消費者當笨蛋的心態了,一旦你每個影片都只說好話,而且還是浮誇般的業配,一點比較、評論、心得都不能說,留下來的只剩下看戲的,不會有實質消費者。
你呢,你也查覺到自己、或是身邊的朋友,開始有這種 #反影響力 的新體驗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