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攜手 NVIDIA,重返自駕技術競賽!股價將迎來 AI 驅動新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Uber Technologies, Inc.(NYSE: UBER)近日宣布與 NVIDIA 展開戰略合作,這一合作將加速 Uber 在 人工智慧(AI)與自動駕駛技術 方面的發展。該合作於 2025 年 1 月 6 日 公布,Uber 將利用 NVIDIA 的 AI 計算平台,包括 Cosmos 平台與 DGX Cloud,結合其龐大的共享乘車數據,以開發更強大的自駕 AI 模型。

這一合作標誌著 Uber 重返自動駕駛技術競賽,希望藉助 NVIDIA 的運算能力來提升其 自駕技術競爭力。然而,與所有先進技術發展一樣,該合作仍面臨 技術挑戰、監管問題和市場風險

本文將深入探討該合作對 Uber 股價影響、長期戰略、市場趨勢、投資機會、風險因素,以及投資者應該關注的 未解問題


該消息會推動 Uber 股價上漲嗎?

短期影響

重大戰略合作通常會對股價產生影響,尤其是涉及 人工智慧與自駕技術 這類熱門領域的公告。Uber 與 NVIDIA 的合作已引起 機構投資者與華爾街分析師的高度關注

雖然短期內股價未出現大幅波動,但該合作的 長期影響將取決於技術落地速度、監管進展與市場接受度

長期影響

如果該合作順利推進,可能帶來以下優勢:

  • 降低營運成本:自駕技術能 消除駕駛成本,使 Uber 服務更具利潤。
  • 擴大 Uber 市場:自駕技術可幫助 Uber 進入 因勞動力短缺或法規限制 而無法營運的市場。
  • 提升安全性與效率:AI 驅動的自動駕駛可望減少車禍事故,提升整體交通效率。

但如果 監管法規遲遲未放行,或技術無法達到大規模商業化標準,該合作帶來的成長將被推遲。


Uber 在市場中的定位

自動駕駛領域競爭激烈,Waymo(Google 旗下)、Tesla、Cruise(GM 旗下)、Aurora 均在爭奪市場主導地位。Uber 曾在 2020 年將其自駕部門出售給 Aurora,如今通過與 NVIDIA 的合作 重返自駕技術競爭

與競爭對手相比,Uber 在自駕市場的 優勢 在於:

  1. 數據規模 – Uber 擁有全球最大的 移動數據庫,有助於訓練 AI 模型。
  2. NVIDIA 技術支持 – NVIDIA 的 Drive Orin、Drive Thor AI 晶片 及 DGX Cloud 平台,提供 Uber 最先進的 AI 運算能力
  3. 監管變化 – 美國政府對自駕技術的態度將影響 Uber 能否加快商業部署

但與 Waymo、Tesla、Cruise 等競爭對手相比,Uber 仍需在 技術成熟度與市場定位 上迎頭趕上。


投資機會:Uber 是否值得關注?

Uber:AI 與自駕技術驅動的移動平台

傳統的 Uber 商業模式依賴駕駛員,受到勞工成本與法規影響。然而,成功的 自駕技術戰略 可為 Uber 帶來:

  • 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利潤
  • 透過授權自駕技術開啟新營收來源
  • 推動 Uber Eats、Uber Freight 的無人配送服務

NVIDIA:AI 硬體領導者

NVIDIA 在 人工智慧、自駕汽車晶片 領域佔據主導地位。隨著 AI 與自駕技術加速發展,對 NVIDIA 硬體與運算能力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對 AI、自駕技術有興趣的投資者,可考慮:

  • Uber(NYSE: UBER) – 受惠於 AI 技術發展與自駕技術落地。
  • NVIDIA(NASDAQ: NVDA) – 提供 AI 運算能力,為各大科技公司服務。

此外,投資者也可關注 自駕技術 ETF,如:

  • ARK 自動駕駛與機器人 ETF(ARKQ)
  • Global X 自動駕駛與電動車 ETF(DRIV)
  • iShares 自動駕駛 EV & 科技 ETF(IDRV)

風險與可能的挑戰

1. 監管不確定性

  • 各國政府仍在制定 自駕車法規,不同市場的法規可能影響 Uber 商業化時間表
  • 監管機構加強審查,Uber 自駕計畫可能延遲。

2. 消費者接受度

  • Pew Research 2024 調查 指出,58% 的美國消費者 仍然 不信任完全自駕技術
  • 大眾接受度低,市場擴展可能受阻。

3. Waymo、Tesla、Cruise 的競爭

  • Waymo(Google) 已經在 舊金山、鳳凰城 部署商業自駕計程車。
  • Tesla 透過 FSD(全自動駕駛)技術,已經在測試 無人駕駛功能

4. AI 模型與數據整合的挑戰

  • AI 模型需要大量數據與運算資源,若技術無法解決 天氣變化、突發狀況等問題,Uber 的自駕計畫可能延後。

未解問題:投資者應關注的關鍵因素

  1. Uber 自駕計畫何時大規模部署?
    • 是否能在 2026 年前 實現全自駕商業化
  2. 自駕技術真的能降低 Uber 成本嗎?
    • 維護成本與軟體開發成本 是否會削弱潛在利潤?
  3. 政府監管對 Uber 自駕計畫的影響?
    • 美國政府對自駕車 是否會推出補貼或稅收優惠

結論:Uber 是否值得長期投資?

Uber 與 NVIDIA 的戰略合作 是 Uber 自駕計畫重啟的重要里程碑。若技術成功落地,Uber 將徹底改變其業務模式,擴大市場機會

但該計畫仍面臨 技術挑戰、監管障礙與市場競爭,短期內不會立即帶來營收增長。投資者應 密切關注技術進展與政府監管,以評估其長期潛力。


avatar-img
6會員
366內容數
✨歡迎來到【美股 101】頻道!✨ 這裡是投資者的專屬地帶!我們每日提供美股資訊、最新市場趨勢解析,讓你掌握市場脈動,贏在起跑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美股 101 的其他內容
Quantum Corporation近日與 Yorkville Advisors Global 簽署備用股權購買協議,提供 2 億美元的融資靈活性,支持其 AI 和非結構化數據管理領域的增長戰略。然而,新股發行可能帶來股權稀釋風險。本文將深入分析這項戰略對 Quantum 的潛在影響與投資機會。
Netflix 正加速拓展 體育與現場娛樂。儘管 Polen Growth Strategy 因估值過高而減持,MNTN CEO Mark Douglas 仍看好 Netflix 的三大優勢。
知名投資人 Dan Niles 近日在 CNBC 表示,他目前不考慮投資該股。Tesla 面臨多重挑戰,Model 3 和 Model Y 佔 95% 銷售,產品線缺乏創新;歐洲市場份額下降 13%。雖然 Robo-Taxi 計畫受市場期待,但許多分析師認為這不足以支撐 Tesla 的長期成長。
Marvell Technology(MRVL)正在快速轉型為 AI 矽晶片領導者,其客製化晶片業務 Q3 營收占比已達 73%。巴克萊分析師將 MRVL 目標價從 $115 調升至 $150。本文將深入分析 Marvell 的 AI 佈局、潛在投資機會與市場風險,並探討是否值得長線布局。
星巴克(Starbucks)宣布將在 2025 財年結束前削減約 30% 的飲品與食品,以簡化營運、提升服務效率,並應對銷售與來客數下滑問題。此舉引發市場熱議,投資者是否該視為利潤提升的契機,還是潛在風險? 本文將深入分析這項策略的影響,並探討未來投資機會與風險。
Quantum Corporation近日與 Yorkville Advisors Global 簽署備用股權購買協議,提供 2 億美元的融資靈活性,支持其 AI 和非結構化數據管理領域的增長戰略。然而,新股發行可能帶來股權稀釋風險。本文將深入分析這項戰略對 Quantum 的潛在影響與投資機會。
Netflix 正加速拓展 體育與現場娛樂。儘管 Polen Growth Strategy 因估值過高而減持,MNTN CEO Mark Douglas 仍看好 Netflix 的三大優勢。
知名投資人 Dan Niles 近日在 CNBC 表示,他目前不考慮投資該股。Tesla 面臨多重挑戰,Model 3 和 Model Y 佔 95% 銷售,產品線缺乏創新;歐洲市場份額下降 13%。雖然 Robo-Taxi 計畫受市場期待,但許多分析師認為這不足以支撐 Tesla 的長期成長。
Marvell Technology(MRVL)正在快速轉型為 AI 矽晶片領導者,其客製化晶片業務 Q3 營收占比已達 73%。巴克萊分析師將 MRVL 目標價從 $115 調升至 $150。本文將深入分析 Marvell 的 AI 佈局、潛在投資機會與市場風險,並探討是否值得長線布局。
星巴克(Starbucks)宣布將在 2025 財年結束前削減約 30% 的飲品與食品,以簡化營運、提升服務效率,並應對銷售與來客數下滑問題。此舉引發市場熱議,投資者是否該視為利潤提升的契機,還是潛在風險? 本文將深入分析這項策略的影響,並探討未來投資機會與風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當全球正在嘗試如何 AI 畫圖、寫文章的時候,烏克蘭對 AI 有更迫切的用途,那就是用於讓無人機能更有效的打擊俄軍,如今多家烏克蘭新創公司正在努力開發無人機的 AI,以在俄烏戰爭中能取得科技的優勢。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特斯拉自動駕駛硬體版本的演進,包括 HW3.0、HW4.0 硬體版本在臺灣的抵達和消費者的選擇,硬體與軟體的協同發展,各版本晶片的技術規格及未來發展趨勢等。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對於對特斯拉自動駕駛有興趣的讀者具有參考價值。
Thumbnail
企業需關注數位優化和數位轉型以提高競爭力。數位優化強調提升效率和效果,數位轉型則重塑商業模式並超越優化,包含商業模式創新、數據驅動的決策和數位創新文化。該文章涵蓋了這些議題,並期待更多關於 RPA + AI 與數位轉型的最新趨勢與觀點。
Thumbnail
NVIDIA的新目標是成為支援企業開發AI應用程式的「AI晶圓代工」,提供技術、專業知識和基礎設施,幫助實現AI應用。具體而言,NVIDIA將提供GPU、自主CPU「Grace」、超級計算機及其硬體,還有軟體和工具,以滿足客戶需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NVIDIA在推論式AI半導體市場的挑戰,以及介紹了Intel在AI領域的強化舉措。文章中提到了新興企業可能有機會取代現有市場領導者,並討論了RISC-V技術在AI半導體市場的應用和其他相關動向。
Thumbnail
科技巨擘聯手推進生成式AI發展 開創人工智慧新時代 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浪潮中,雲端運算龍頭AWS和晶片巨擘NVIDIA攜手合作,推出一系列革命性的基礎設施、軟體和服務。
Thumbnail
根據高盛最近的研究報告,未來的個人電腦和移動設備將搭載更多由AI增強後的應用程式,如AI增強、安全性提升和運算能力強化。 消費性電子股票組合<GSXUPCAI>也顯示出潛力,並列出了成分股以及其權重。
Thumbnail
NVIDIA在人工智慧處理專用GPU領域的地位牢固,但面臨著來自英特爾和超微半導體等競爭對手的反擊。新興企業也加入競爭,使得競爭更加激烈。未來,合作關係將變得至關重要,NVIDIA和其他競爭對手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為什麼歐美日傳統車廠對Nvidia自動駕駛技術上積極度不如中國大陸高? 之前M大留言也提到這個事情,這個問題其實之前就有人問阿財,阿財簡單分享兩個觀點給大家參考,也歡迎從業人員補充。 首先,很簡單的點是,L2級別(包含L2+)這幾年早已是對岸車廠的標配換而言之,你沒有自動駕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造
Thumbnail
NVIDIA的Blackwell計算平台代表著實時生成式AI應用的重大進步,旨在滿足跨行業挑戰。此平台提升了計算效能,促進了AI在實體世界的應用,並對從自動駕駛到醫療診斷等多個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NVIDIA 黃仁勳的願景是將AI技術從虛擬世界帶入現實,為創新開闢新道路,一個更加智慧和互聯的未來。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當全球正在嘗試如何 AI 畫圖、寫文章的時候,烏克蘭對 AI 有更迫切的用途,那就是用於讓無人機能更有效的打擊俄軍,如今多家烏克蘭新創公司正在努力開發無人機的 AI,以在俄烏戰爭中能取得科技的優勢。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特斯拉自動駕駛硬體版本的演進,包括 HW3.0、HW4.0 硬體版本在臺灣的抵達和消費者的選擇,硬體與軟體的協同發展,各版本晶片的技術規格及未來發展趨勢等。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對於對特斯拉自動駕駛有興趣的讀者具有參考價值。
Thumbnail
企業需關注數位優化和數位轉型以提高競爭力。數位優化強調提升效率和效果,數位轉型則重塑商業模式並超越優化,包含商業模式創新、數據驅動的決策和數位創新文化。該文章涵蓋了這些議題,並期待更多關於 RPA + AI 與數位轉型的最新趨勢與觀點。
Thumbnail
NVIDIA的新目標是成為支援企業開發AI應用程式的「AI晶圓代工」,提供技術、專業知識和基礎設施,幫助實現AI應用。具體而言,NVIDIA將提供GPU、自主CPU「Grace」、超級計算機及其硬體,還有軟體和工具,以滿足客戶需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NVIDIA在推論式AI半導體市場的挑戰,以及介紹了Intel在AI領域的強化舉措。文章中提到了新興企業可能有機會取代現有市場領導者,並討論了RISC-V技術在AI半導體市場的應用和其他相關動向。
Thumbnail
科技巨擘聯手推進生成式AI發展 開創人工智慧新時代 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浪潮中,雲端運算龍頭AWS和晶片巨擘NVIDIA攜手合作,推出一系列革命性的基礎設施、軟體和服務。
Thumbnail
根據高盛最近的研究報告,未來的個人電腦和移動設備將搭載更多由AI增強後的應用程式,如AI增強、安全性提升和運算能力強化。 消費性電子股票組合<GSXUPCAI>也顯示出潛力,並列出了成分股以及其權重。
Thumbnail
NVIDIA在人工智慧處理專用GPU領域的地位牢固,但面臨著來自英特爾和超微半導體等競爭對手的反擊。新興企業也加入競爭,使得競爭更加激烈。未來,合作關係將變得至關重要,NVIDIA和其他競爭對手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為什麼歐美日傳統車廠對Nvidia自動駕駛技術上積極度不如中國大陸高? 之前M大留言也提到這個事情,這個問題其實之前就有人問阿財,阿財簡單分享兩個觀點給大家參考,也歡迎從業人員補充。 首先,很簡單的點是,L2級別(包含L2+)這幾年早已是對岸車廠的標配換而言之,你沒有自動駕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造
Thumbnail
NVIDIA的Blackwell計算平台代表著實時生成式AI應用的重大進步,旨在滿足跨行業挑戰。此平台提升了計算效能,促進了AI在實體世界的應用,並對從自動駕駛到醫療診斷等多個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NVIDIA 黃仁勳的願景是將AI技術從虛擬世界帶入現實,為創新開闢新道路,一個更加智慧和互聯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