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網.織希望的網-失智畫展策展概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老化的日子裡,生命自有不同的樣貌。

在老化的日子裡,生命自有不同的樣貌。對很多失智長輩的家人來說,共同的經驗就是長輩對近期的事感到混淆,但是對早年的生活經驗卻是如數家珍,有些失智長輩甚至終其一生都保有年少時的記憶或習慣。也因此藝術治療師經常透過節慶、常民美食、四季時序和花鳥走獸等主題,來喚起長輩的共鳴。

本次展覽我們邀請了年輕時不曾畫畫,到了據點才愛上繪畫的順意阿嬤與鳳鳴阿公展出他們近年的創作。鳳鳴阿公是個充滿創意,喜歡將個人所見融入畫作的創作者。而順意阿嬤早從2018便積極參與藝術治療團體,至今已超過7個年頭。一年多來阿嬤的外型描繪能力已略微減退,有時治療師必須提供紙模輔具幫助阿嬤畫出外型,但令人感到驚喜的是阿嬤繪圖技巧和美感卻是持續的提升。

這次展覽的另一個亮點則是青銀共創。我們邀請長期關注高齡議題的織品藝術家陳彥瑋,他嘗試透過參與式創作的過程,帶領高齡者透過創作成為社會鏈結的一環。本展覽的主題作品「織.記憶的漁網」便是藝術家與南部失智據點長輩的共同創作。「漁網」的台語與「希望」同音,便是想透過「漁網」的意象,傳達連結跨世代情感的希望。

據點長輩首先在藝術治療師的陪伴下完成「補破網」的團體畫,居住北部的陳彥瑋再透過視訊示範指導據點長輩們完成漁網的編織。因此作品不單是一幅跨世代也是跨區域的共同創作,更是藉著編織的一絲一縷,將年輕世代與失智長者交織在一起的藝術共融。

此外,高雄的攝影師林劭謙也受邀以他細膩的鏡頭記錄下整個活動過程,為長輩們留下珍貴的影像。這些影像不僅成為這次活動的回憶,也將以影像的方式,讓我們得以分享這段動人的過程。

我們「希望」透過此展覽讓大眾看見失智長輩一直以來被忽視的創作潛能,也希望能有更多年輕藝術家,願意關注高齡長者的議題,藉由自己的藝術專長讓高齡者被不同的世代所認識、所看見。


漁網.織希望的網(東方廣告暨東梨學院藝文空間)

策展人: 藝術治療師許乃文

聯展創作者: 順意阿嬤和鳳鳴阿公/喜恩居家護理所-憶起愛社區失智據點/織品藝術創作者 陳彥瑋/攝影師 林劭謙

講座訊息: https://artemperor.tw/tidbits/17190?fbclid=IwY2xjawIJDJJleHRuA2FlbQIxMAABHfefK6UyEM0Wd8wjpplGldDrKwmSPAE7FolEAavciK8pzbzQZsqH_VJGcw_aem_GzAkY4huH3SEgyKzpV657A


銀杏花園的文章內容大量取自於我的法文論文和英文專文, 如需引用請註明原始作者為[許乃文藝術治療師]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下守則是我寫給南山人壽藝術陪伴志工們的小提醒,也跟願意陪伴長者創作的你分享。 1. 理解高齡藝術輔療的目的: 藝術活動的主要目的並非是完成作品〭而是要提高⾧輩的自信、增強自主能力、促進人際互動,並且藉著創作過程中的五感刺激和認知活動達到延緩失能的目的〭 2. 用尊重與耐心來陪伴: 過程中請尊重
以下守則是我寫給南山人壽藝術陪伴志工們的小提醒,也跟願意陪伴長者創作的你分享。 1. 理解高齡藝術輔療的目的: 藝術活動的主要目的並非是完成作品〭而是要提高⾧輩的自信、增強自主能力、促進人際互動,並且藉著創作過程中的五感刺激和認知活動達到延緩失能的目的〭 2. 用尊重與耐心來陪伴: 過程中請尊重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外遇是一場感情的試煉,撕裂了信任,也暴露了關係中的隱形裂縫。它讓人深陷傷痛與困惑,但同時也提供了一次重新審視自我與關係的機會。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度解析外遇的成因、對愛情的影響,以及如何在裂痕中找到修復或重生的可能性,幫助你面對這場情感的挑戰,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稍早跟朋友聊天,她向我詢問一個關於現階段她所遇到的一個選擇,目前找不到答案,一切混沌不明,問我她是不是一個「靈性沒有升級的」鬼打牆之人?電話打來的時候,恰好從行天宮參拜結束,我就一路從行天宮走到
有一頭鯨魚,到今天還一直在人們心中唱歌。牠從一生下來,聲音的頻率就比較高,有 52 赫茲那麼高。所以別的鯨魚聽不到牠的聲音,也聽不懂牠的意思。這頭音頻特殊的52 赫茲鯨魚,從被發現後就持續引起關注。科學家長期探尋,希望能找到其他的 52 赫茲鯨魚,據說後來真的有人發現一群「52 赫茲」在同時鳴唱。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外遇是一場感情的試煉,撕裂了信任,也暴露了關係中的隱形裂縫。它讓人深陷傷痛與困惑,但同時也提供了一次重新審視自我與關係的機會。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度解析外遇的成因、對愛情的影響,以及如何在裂痕中找到修復或重生的可能性,幫助你面對這場情感的挑戰,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稍早跟朋友聊天,她向我詢問一個關於現階段她所遇到的一個選擇,目前找不到答案,一切混沌不明,問我她是不是一個「靈性沒有升級的」鬼打牆之人?電話打來的時候,恰好從行天宮參拜結束,我就一路從行天宮走到
有一頭鯨魚,到今天還一直在人們心中唱歌。牠從一生下來,聲音的頻率就比較高,有 52 赫茲那麼高。所以別的鯨魚聽不到牠的聲音,也聽不懂牠的意思。這頭音頻特殊的52 赫茲鯨魚,從被發現後就持續引起關注。科學家長期探尋,希望能找到其他的 52 赫茲鯨魚,據說後來真的有人發現一群「52 赫茲」在同時鳴唱。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失智症患者大腦中用來辨識新資訊的「高度演化」區域是否有受損的情況?
Thumbnail
「和看不見的人一起,才看得見的事物是什麼?」 和全盲藝術鑑賞者白鳥健二一同走訪日本美術館,以對話鑑賞,並以藝術連結人與人、人與社群的旅程 ※2022 Yahoo!News 本屋大賞 非虛構書大獎!
Thumbnail
小說家凌明玉所著的《此處收不到訊號》,講述一個受到失智症襲擊的家庭,九個章節、為期一年的時間軸,看似不長的篇幅卻極為細膩地描寫出那些,對於處於超高齡化社會的人們,所應該了解的真相。
Thumbnail
在全球迅速高齡化的背景下,失智症已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健康挑戰。台灣的樂齡智造科技公司開發的「LTPA失智症精準訓練方案」,在新加坡的第12屆亞太創新照顧比賽中入圍年度最佳失智症創新技術獎,為全球老年人口提供了一線希望。延伸閱讀 : 台灣之光!樂齡智造入圍新加坡失智症
Thumbnail
前陣子到剝皮寮藝術街區參觀了一個小小的、但卻觸動我心的藝術展「此刻我在:機構長者藝術展」,是由楊純鑾到住宿機構帶領中度以上失智老人的藝術工作坊。記得以前看法蘭岑的一本書說,「失智就是一種慢性的死亡」。我很好奇,失智了以後,長者的世界還剩下什麼? 策展者設定了幾個問題「家是什麼?」「你最思念的人?」
Thumbnail
海外研究顯示,失智症照顧者因為承受長期的照護壓力,約40~50%有憂鬱症狀,你也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家中失智長輩嗎?從小君的故事裡可以看到失智症照顧者常見的挑戰與壓力源。
Thumbnail
月初時去台南美術館二館看了《藝術是自由的力量》展覽,這是一個由台灣及日本專為心智障礙者所策的展,有別於過往多為繪畫與陶藝的展出,這次也展示了編織、書畫、裝置及各類媒材的作品,讓大家可以看見這些心智障礙者所帶來的高度創造力、自由度與可能性。 整個展區蠻大的,而且很有循序漸進的感覺,先從平面繪
Thumbnail
火報記者 陳聖偉 / 綜合報導 為觸發視障青少年更多未來生活想像,由台灣公益聯盟主辦的首屆「視障青少年冬令營」於今(30)日開跑。台灣公益聯盟表示,為期4天3夜的營隊開放報名旋即造成熱烈迴響,透過搭乘大眾交通、逛夜市等情境,進一步建立視障青少年自理的能力。 生命講座:視障職人分享職涯心得 鼓勵突
2025 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DI)預計到 2030 年,全球會有 7800 萬人患上腦退化症(Dementia)。由於失智症無法靠藥物治癒, 因次科學家相當鼓勵高齡長輩以手部運動的方式來保持腦部健康。日前澳洲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就推動一項[編織大腦]的計畫,來鼓勵高齡長輩動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失智症患者大腦中用來辨識新資訊的「高度演化」區域是否有受損的情況?
Thumbnail
「和看不見的人一起,才看得見的事物是什麼?」 和全盲藝術鑑賞者白鳥健二一同走訪日本美術館,以對話鑑賞,並以藝術連結人與人、人與社群的旅程 ※2022 Yahoo!News 本屋大賞 非虛構書大獎!
Thumbnail
小說家凌明玉所著的《此處收不到訊號》,講述一個受到失智症襲擊的家庭,九個章節、為期一年的時間軸,看似不長的篇幅卻極為細膩地描寫出那些,對於處於超高齡化社會的人們,所應該了解的真相。
Thumbnail
在全球迅速高齡化的背景下,失智症已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健康挑戰。台灣的樂齡智造科技公司開發的「LTPA失智症精準訓練方案」,在新加坡的第12屆亞太創新照顧比賽中入圍年度最佳失智症創新技術獎,為全球老年人口提供了一線希望。延伸閱讀 : 台灣之光!樂齡智造入圍新加坡失智症
Thumbnail
前陣子到剝皮寮藝術街區參觀了一個小小的、但卻觸動我心的藝術展「此刻我在:機構長者藝術展」,是由楊純鑾到住宿機構帶領中度以上失智老人的藝術工作坊。記得以前看法蘭岑的一本書說,「失智就是一種慢性的死亡」。我很好奇,失智了以後,長者的世界還剩下什麼? 策展者設定了幾個問題「家是什麼?」「你最思念的人?」
Thumbnail
海外研究顯示,失智症照顧者因為承受長期的照護壓力,約40~50%有憂鬱症狀,你也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家中失智長輩嗎?從小君的故事裡可以看到失智症照顧者常見的挑戰與壓力源。
Thumbnail
月初時去台南美術館二館看了《藝術是自由的力量》展覽,這是一個由台灣及日本專為心智障礙者所策的展,有別於過往多為繪畫與陶藝的展出,這次也展示了編織、書畫、裝置及各類媒材的作品,讓大家可以看見這些心智障礙者所帶來的高度創造力、自由度與可能性。 整個展區蠻大的,而且很有循序漸進的感覺,先從平面繪
Thumbnail
火報記者 陳聖偉 / 綜合報導 為觸發視障青少年更多未來生活想像,由台灣公益聯盟主辦的首屆「視障青少年冬令營」於今(30)日開跑。台灣公益聯盟表示,為期4天3夜的營隊開放報名旋即造成熱烈迴響,透過搭乘大眾交通、逛夜市等情境,進一步建立視障青少年自理的能力。 生命講座:視障職人分享職涯心得 鼓勵突
2025 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DI)預計到 2030 年,全球會有 7800 萬人患上腦退化症(Dementia)。由於失智症無法靠藥物治癒, 因次科學家相當鼓勵高齡長輩以手部運動的方式來保持腦部健康。日前澳洲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就推動一項[編織大腦]的計畫,來鼓勵高齡長輩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