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剛結束了參訪行程,雖然口譯兼司機是高度勞動集中的工作。但也讓我認識了新的議題:農福連攜。北陸這邊下了一整個禮拜個大雪,光鏟雪還有處理其他工程進度就忙得我焦頭爛額,現在總算可以好好來跟大家介紹一下農福連攜這個新議題。(以下稱農福合作)
這次應台灣社會農業學會邀約,才有機會利用口譯的工作了解農福這個新議題。農福合作是日本農林水產省近年來的政策之一,是指讓身障者在農業領域中發揮所長,進而增加自信與生活意義。透過農福連攜的推動,不僅創造出提供身障者就業和找回生活意義的場所,還有可能在面臨人手不足和高齡化問題的農業領域中,確保新的勞動力。近年來,農福連攜在日本各地以各種形式進行著,目前正在穩定擴展中。
政策跟案例相關資訊可以參考農林水產省官網。
在出發前一晚,新聞不斷提起即將會有警戒級的大雪,我還一度覺得可能沒辦法成行,還好最後只是遇到下雨,在這趟參訪結束以後,才遇到新聞提及的大雪,雖然雪況很糟,但沒有影響參訪行程是不幸中的大幸。
一早我們驅車前往位於金澤近郊的笠間農園。笠間農園自1982創立,現在務農的是第二代,到達農場時雖然在下雨,但完全不影響農場女主人令子的親切熱情。
◎開啟與身心障礙者的合作
農場女主人笠間令子跟丈夫一起務農之前,以作業療法士(類似台灣職能治療師)身份在醫院任職,婚後邊育兒邊幫忙農務時,看到農家們已屆高齡卻依舊健康,發現農作業在復健治療上能發揮作用。2017年時,透過介紹,就勞支援事業所(輔導身障人士就業的單位)找到令子,請教她能不能讓身障人士從事農作業,這也開啟了笠間農園與身障人士們的緣分。
剛開始擁有作業療法士經驗的令子躍躍欲試,但身為農場主人的丈夫很擔心身障人士可否達到跟其他員工一樣的工作效率跟品質,也怕影響農場裡的氛圍;在令子跟丈夫再三保證一定會讓農場維持原本運作狀況後,丈夫才點頭答應讓身障人士進入農場跟大家一起工作。
經過半年後訓練後,身障人士們已經可以靠分組作業達到跟其他員工一樣的工作成果,到了2023年,笠間農園靠著跟身障人士合作,新栽培了四種新作物,委託身障者們的金額也成長了12倍。
而令子也在2018年受政府邀請,成為石川縣推動農福合作的顧問,現在也在幫助農家媒合試合的就勞支援事業所。
◎導入身心障礙者後讓生產量翻倍的原因
導入身障人士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在每年農忙時期靈活調整的人力。不同於需要一整年穩定工作的職員,就勞支援所可提供短期人力派遣。農家擬好一整年的種植計劃後,就可以決定在哪幾個月份聯絡身障人士來幫忙,這樣靈活的人力調整,對農家來說成為一大助力。
◎讓身障人士也可以順利工作的重點:分解作業流程
令子解釋道,身障者依照障礙程度,每個人能從事的工作精密度不一樣。像精神障礙的人經過訓練,能從事的工作幾乎跟正式職員一樣;而智能障礙的人,有些只能從事比較簡單的工作。
這時候要按照作業流程,把每個流程拆解的更細,再讓身障人士們以一個就勞支援所職員,配上四位身障人士的小組形式進行作業。在作業流程的最初跟最後,一定交由農場職員或支援所職員來確認商品狀態。
令子表示在農福開始之前她們也沒辦法處理那麼大量的里芋
◎農作業對復健的幫助
在農業與健康的關係性方面,令子說道來這裡從事農業後,大家反應除了精神面上可以得到成就感還有外部肯定以外,肌力跟睡眠品質也有改善。
而聽到這樣的聲音以後,笠間農園為了更近一步證實農業對復健有幫助,在2021年時跟金澤醫科大學復健醫學科助教合作,開始了驗證,之後也投稿了相關論文。
◎走向正規雇用之路
目前為止身障者的薪水計算方法,是論件計酬;每件的報酬跟其他從業員一樣,是以一箱一千元日幣計算。透過這樣派遣式的農務工作,將來也希望可以培養更多農業界的生力軍,可以從就勞支援事業所畢業到其他農場工作。
◎農福連攜顧問
令子擔任石川縣的農福媒合的顧問,她說這份工作是在媒合成功時才會有報酬。
她表示像就勞支援事業所這樣的單位,平時是政府委託事業,只要幫忙照顧身障者,就可以領到經費,但對農家來說,在沒有拿到政府半分輔助的狀態下,要是無法讓身障者以勞動的方式發揮價值,等於沒有任何好處,可以說在農福合作上的一大難關。
讓身障者在就勞支援事業所接受訓練再來從事農業的話,會卡在事業所員工們不懂農業;要讓他們一開始就到農園訓練的話,農家也會擔心付出的訓練成本能不能如期回收,所以顧問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調整就勞支援事業所跟農家之間要怎麼配合。
這部分光想就頭痛了,那種拿政府外包事業的單位有些得過且過的態度,在以前我還在地方政府任職的時候就見識過,要找出一樣有幹勁、想做事的人一起合作,真的不簡單,不過從口譯還有後來聚餐時交談的內容中,都可以感受到令子對這份事業滿滿的熱情。
其他資訊可以參考笠間農園官網。
我以前從來都沒有到過這樣的地方參訪,也算是一個新體驗。就勞支援所創樂是一個叫眉丈會組織下的事業,打開介紹的折頁會發現他們從身障的兒童之家、團體宿舍到就業支援都一手包,而且每個事業都有一棟建築物,也都位於同個社區內,可以相互支援。
負責介紹的職員表示眉丈會原本是做老人之家與日照中心起家,因此很多事業所也跟老人院與日照中心共存。
◎不靠國家靠自己
就業支援所的工作,就是盡可能讓身障人士可以脫離國家支援自立自強,因此除了跟農場合作以外,所內也進行大家熟悉的糕點製作或是家庭代工等工作。
調理區有衛生管理,所以我們只能隔著一層玻璃看裡面
◎設施整體印象
笠間農園從2017年開始農福時只跟一間事業所合作,現在根據工作內容以及工作量不同,已經同時跟6家事業所穩定配合。而創樂就是他們其中一個合作夥伴,以前在台灣,因為親戚就醫需要,多年來我曾去過一些性質相同的設施,不過對就業支援型的還沒接觸過,如果就過去印象這次參訪經驗來比較,讓人感覺設施內的氛圍落差很大。
這次參訪的創樂,每個工作區域規劃明確,環境整潔明亮,整體無論是空間還是人員,都不會給人負面的印象,不知道日本其他地方是不是這樣,但這次經驗讓我覺得印象很好。
設施內的咖啡廳,因為疫情改為期間限定開放;聽說疫情前是當地社區婆婆媽媽會來喝茶聊天的地方
用餐完後我們來到農事法人組合one,出來接待的是副社長宮野義隆。我其實滿疑惑為什麼他們會叫one,後來撰寫這篇文章查資料時發現社長名字叫宮野一,大概是從他名字來的吧?
農事組合法人one成立於2013年,哥哥繼承了上一代的水稻、弟弟後來加入又開拓了蓮藕田,現在擁有三種品牌,分別是:以創業者名字命名的宮野久市越光米、蓮藕的金澤美人、以及玉米四萬六千甘。另外也種植無花果與馬鈴薯。
◎跟八田與一的緣分
在室外參觀蓮藕田時,只見宮野突然眼神往遠處一飄,然後伸手一指。
宮野「八田與一的家就在那(指)」
眾人「???」
在大家還搞不清楚他是在指哪的時候,他就開始聊起日本人小時候都會學到有個在台灣做農業很厲害的人叫八田與一,他開始從事農業以後就更加尊敬八田先生,接著又說道台灣農業跟日本農業有切不斷地淵源,很多技術都是以前日本從台灣學習,再回來繼續發展,像自己上一代務農的人,只要說要出國玩,幾乎都是去台灣,大家也會跟認識的台灣農家交流。
他很慚愧自己台灣周邊都玩遍了,唯獨沒去過台灣,在這次大家前來參訪前,他也看了一些台灣的資料,說道既然有這次緣分,自己也想去台灣看看台灣的農家、看看八田與一的工程。後來在會議室裡提到技術轉移的部分,他說自己從以前到現在就對社會參與還有社會貢獻很熱心,之前還去東南亞挖過井水,再用那些井水做成魚塘讓當地人可以從事養殖,如果接下來可以為台日農業交流盡一份力,將來有一天自己掛了,在天國遇到八田先生應該也會被誇獎吧?
之後他也提到當初稻米的田地哥哥繼承以後,他回來幫忙時才買了別人廢耕的蓮藕田,從一開始到真的可以開始收成花了六年,那時候一度窮到戶頭只剩五千日幣,把車子也賣了才能湊出肥料錢,過程的艱辛,讓人聽了覺得農業真是不容易。
ONE對於設計也有自己的想法,當參訪成員問及宣傳品跟折頁為什麼要採用黑白照時,宮野說他們想要扭轉年輕人對農業的印象,希望讓人覺得這個產業也很酷,因此所有品牌文宣都委託專屬設計師來做,在ONE的官網裡也可以看到他們所有產品以及從業員的介紹。
「也不是說拍那些拿著蘿蔔站在田裡笑開懷的阿公阿罵當宣傳照不好,只是我們想開拓一條新的道路,讓年輕人對農業也可以有新的印象。」
◎以產品一決勝負
交流會中台灣成員問道「會不會在商品上標註這是農福連攜,或這是身障者種出的蔬菜?」針對這個問題,宮野做出了回答。
「我們能做到的就是以產品一決勝負。」他覺得讓人知道“這些農作物出自身心障礙人士之手”這件事在社會上反應很兩極,一方面可能會有人覺得要幫助身障者才購買,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有人覺得“你們不這樣寫就賣不出去了嗎?”。
身為經營者,他認為要讓大家先吃到好的蔬菜,之後如果對商品有興趣,偶然發現這些青菜是出於身心障礙者之手;跟先知道這是身障者種的才買,對於農福在社會上增加認知度的幫助是完全不一樣。所以他們要做的就是用商品一決勝負,讓消費者知道身障者參與種植的蔬菜也不輸市面上其他蔬菜。
另外他也提到有些農家會選擇在產品貼上農福認證的貼紙,那在社會意義還有任務上就不一樣;會選擇貼上農福貼紙的農家,在身障者雇用的系統,還有勞動支援上都有完整的系統,他們選擇貼上農福認證貼紙,是為了讓社會還有其他農家更加了解農福這個議題,有示範跟倡議的任務,在這方面,他自己也覺得目前身障者雇用方面還遠遠不夠格扛下農福認證。
聽完以後覺得他雖然長得狂野,但是很會講話欸!不過在打這篇文章時我突然想到同行的令子小姐也有列席,笠間農園的蛋糕就有貼農福貼紙w擔任石川縣農福推進顧問的笠間農園在示範以及倡議方面是當之無愧,這樣說起來他的話也沒有矛盾。
蓮藕在此進行選果與包裝作業
↳不選擇移工而選擇身障人士的原因
台灣成員繼續問道為什麼在補足勞動力方面不選擇移工而選擇了身障者。宮野回答第一個是外籍移工有三年雇用的限制,語言也不通訓練成本高,另一方面選擇雇用身障者,在補足勞動力以外,也可以透過幫助身障人士就業來幫助社會,是一舉兩得。
在移工雇用問題方面,他說的三年限制所指不是大家熟悉的就勞簽證,而是技能實習生簽證。相關文章我之前在智庫寫過專文,現階段政策規劃上,技能實習生簽證將被育成型就勞取代,關於這兩種制度的相關說明,請參閱此篇。(文章撰於2020年,現階段可能有細節修改,但大方向應該是不變)
↳驅魔玉米與很難種出米的稻米體驗組
交流會後半,大家也問起會議室裡展示商品的相關問題。宮野順勢介紹了他們的玉米品牌四萬六千甘。
這個四萬六千甘得名於金澤特有的文化「四萬六千日」。根據傳說,在舊曆七月六日這一天參拜,可以獲得四萬六千天的福報(一輩子份)。這天在神社裡會舉行「玉米市」,經過加持的玉米會被掛在屋簷下,作為商業繁榮、子孫繁榮和驅邪的象徵。
受到寺廟的委託,ONE開始契作祭祀用的玉米,栽種了幾年之後成果不錯,甚至種出了比香瓜還要高糖度的玉米,與神事人員商量後,決定用四萬六千日的名稱為玉米品牌命名為四萬六千甘。
聽宮野說要弄到神社有加持過的玉米更加困難
看完了可以避邪跟招財的驅魔玉米以後,大家又把目光聚焦在另一項種稻體驗組上。看起來就像一般的園藝、蔬菜種植體驗包,但打開說明是超級長的文字,光讀就很累,看完了也不覺得自己能種的出來,這樣的商品到底要賣給誰?
圖片裡看到的說明書大概只有實際的四分之一吧?這張還可以再攤開成更大張
宮野說這個商品是之前來取材過的YOUTUBER在疫情期間,跟他們說想在代官山(東京某高級區)的陽台種米,所以就開發出了這款商品。
特徵就是過程很困難,初學者看了說明就會放棄,進階者努力嘗試還是可能失敗,跟一般給小朋友玩玩那種園藝體驗包不一樣,是真正讓人能體驗農業的粒粒皆辛苦到底有多辛苦的一種商品。之前聽說在無印良品的活動中,作為工作坊的體驗工具販賣過,目前還在檢討到底除了活動以外可以怎麼銷售。
↳被拍成電影
然後他們居然也被拍成過電影!!
目前跟我認識的組織,有影視化的又+1了!!後來回家我有去把這部電影找出來看,片名叫播種的旅人(種まく旅人),而且還是系列作!!這種日本政府業配片其實看來看去差不多就那樣,演到中間大概就會知道後面在演啥,就是看看自己熟悉的風景,看看他們是怎麼詮釋農業問題吧。
主演是栗山千明、平岡祐太跟大久保麻梨子,比較有趣的是這些主演的人都跟我一樣是1984年生,劇中出現了一個台日混血兒,而主演的大久保麻梨子後來嫁到台灣,也算是不可思議的緣分。
劇情中是以女性就農為主題,我比較有印象的部分是除了農業很辛苦以外,農夫的太太除了務農還要帶小孩、照顧家裡大小事,根本不是一般女性能忍受,這種男女不平等的社會,才是妨礙女性就農最大障礙。
因為主角是中央政府派來下鄉訪視的官僚,最後就打了一份報告書當作結尾,很多角色的設定,都可以投射到當年從東京剛到加賀時,我身邊那些人物跟他們的故事,看了也心有戚戚焉。
究竟都市精英們放棄穩定工作回鄉種田要經歷多少掙扎跟反對,我想電影裡的演出也只是蜻蜓點水而已,現實往往比電影更殘酷。
◎作業流程手冊與倉儲管理
在參觀農園跟倉庫時,宮野也秀出他們倉儲管理的資料,以及作業流程拆解的手冊,他說自己有倉庫管理的執照,每一段時間也都會接受檢查,是完全合格得倉庫,所有農機具跟每天收穫狀況也都會線上更新,讓從業員以及採購商能掌握即時資訊,不會浪費多餘時間在找東西,或是特地來採購卻撲空。
作業手冊有一整本,從怎麼判斷蓮藕狀態、組合出貨用的紙箱、貼出貨用的傳票到怎麼對應到店取貨的客戶都有,另外在倉庫門口也有圖示標明農機具擺放位置。
倉庫的圖示
選果作業手冊第一頁
◎與TOYOTA共同研發AI自動生產系統
最後要介紹的是跟TOYOTA共同開發的AI自動生產系統。這套系統引進TOYOTA在生產汽車時自動化的團隊顧問,跟他們共同開發,希望有一天開發成功後可以用低成本普及到其他小農。AI自動管理的部分有溫濕度跟施肥這三個,也希望在研發完全成功時,可以運用在農福議題上,創造更多身障者的工作機會。
說到這個自動灌溉還有施肥的系統,我之前也聽說過某大公司的朋友在台灣自己開發,但是只運用在家庭菜園,種的東西只有自用,這大概是十幾年前我還在東京時的事了,不知道那套系統能不能投入這種小規模的農業?
我跟日本農家接觸這不是第一次,從幾年前跟朋友開了貿易公司,我們走訪了佐賀有機蜜柑的農園、青森、山形蘋果的選果場、加賀的葡萄園、也看過岡山水蜜桃跟葡萄,去過農會在東京的國際部門,日本農業從銷售端到生產端,無不透露出一種專業氣息。
大規模栽種的農家理所當然的有自動化流程,但小規模的農家,也在改善生產流程跟商品企劃上不遺餘力,每個農場走進去,農場主人都可以拿出簡報跟你講個半天,他們講的除了商品企劃、計劃栽種、講數據、也講理論更可以講實作,每一個參訪都像上一堂課。
去年參觀山形選果場的照片
現在印象還比較深刻的,有完全有機的蜜柑栽培、專門研究怎麼種出能榨出好喝果汁的葡萄園,一瓶貴鬆鬆的果汁主要通路是東京的男公關俱樂部,讓那些不喝酒的女生也可以開一瓶貴貴的飲料幫男公關衝業績、研究怎麼低溫保存保鮮度,讓水果可以在產季以外作為商品販賣的農家、也有經營工作坊、粉絲俱樂部教大家怎麼吃水果、挑水果的農園。
這些農場主人們,每個都貫徹著自己的信念,聽到他們講起商品跟研發過程,好像眼睛都會發光,乾淨整齊的農園,更是讓人歎為觀止。在農場以外,我在其他工作上,參觀過日本的鐵工廠跟印刷廠,他們對於工廠內部管理真的有一套,這些作業手冊,其實不限於農園,在其他工廠也有看過,我想日本的農福合作能有目前的成果,就是建立在前人所留下的大量資料還有整理後的數據上吧!
這次的工作也上了新聞,而且記者把我拍的很瘦!作為2025第一份工作,是個好的開始,希望接下來也都能順利。以後各位有這種議題型的團要來日本歡迎找我企劃&口譯,合作麻煩私訊FB東京裏物語喔。另外有身心障礙者培訓或農業工作流程的通用設計需求,也可以試試聯絡我這次的業主台灣社會農業學會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