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 白話文
當世人知道「美」是美的時候,醜也就產生了;當人們知道「善」是善的時候,惡也隨之而來。
因此,有與無互相依存,困難與容易彼此對立但又相成,長與短是相對比較出來的,高與低互為依憑,音與聲彼此調和,前與後相互對應,這些都是自然法則。
所以聖人順應大道,不刻意作為,卻完成萬物的運行;不透過言語教誨,而是以身作則。萬物順勢而生,聖人不去強行干涉;萬物發展,聖人不占有其功;成就達成後,也不去依賴或居功自傲。
正因為不執著於功勞,才能長久不衰,不被時代所拋棄。
3. 解釋
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對而生的。 「美」的概念存在,是因為有「醜」作為對比;「善」之所以能夠被定義,是因為有「惡」作為參照。沒有黑暗,人們不會知道什麼是光明;沒有痛苦,快樂也就無從體會。這些對立的概念,並非真正的矛盾,而是自然的運行法則——一方的存在,必然帶來另一方。
生活中的許多現象,都是相對的產物。 例如,一件事被認為困難,是因為相較於簡單的事;一個人被認為高,是因為周圍有人比他矮;一首音樂之所以動聽,是因為不同的音調相互襯托,產生和諧之美。這些對立關係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依存,缺少其中一方,另一方也無法成立。
聖人的智慧在於「無為而治」。 他不刻意干涉萬物的發展,而是讓事物順應自身的本性,自然而然地運行。這並非消極的不作為,而是順應自然法則,不強求、不過度干預,讓事物按照自己的節奏發展。
例如,一位真正高明的老師,並不是一味灌輸學生知識,而是創造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理解、成長。這就是「行不言之教」,即不依賴言語,而是透過行動與氛圍影響他人。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執著於掌控。 例如,一位優秀的領導者,不會事事親力親為,而是找到合適的人來做適合的事,讓整個團隊自然而然地運作。他不需要炫耀自己的權威,也不需要把所有功勞歸於自己,而是讓團隊發揮自身的力量,這樣的領導才能長久而穩固。
成功後不執著於成果,才能長久不衰。 一位真正偉大的創作者,不會一直沉浸在過去的榮耀,而是持續創新,讓作品自然流傳。相反,若一個人過於執著於自己的功績,想要維護權威,反而會因固步自封而被淘汰。這就是「功成而弗居」,即完成了目標,卻不居功自傲,才能長遠發展。
大道的智慧,在於順應而不強求,成就而不執著。 了解世界的相對法則,不執著於對立、不陷入執念,順勢而行,才能真正體悟「道」的奧妙。這樣的人,不論在什麼時代,都能安然處世,不被變遷所淘汰,這就是「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