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白話文 真正的道法自然,言語應該少而合乎自然。因此,狂風颳不過一個早晨,暴雨下不過一整天。是誰讓它如此呢?是天地。天地間的變化尚且無法持續太久,何況是人呢?所以,那些順應大道而行的人,與道合一;順應德行的人,與德同行;偏離正道的人,則與失敗為伍。與道相合的人,道也會樂於接受他;與德行一致的人,德也會護持他;而與失敗相應的人,失敗也會伴隨著他。如果一個人的誠信不足,別人自然也就不會相信他了。 3.解釋 這段話強調了「自然」的道理,以及人生與道、德、失敗的對應關係。大道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刻意強調,也不需要過多的言語來修飾。真正順應自然法則的人,言語簡潔有力,行為純粹,不會刻意誇張,也不會過度表達。這正如天地間的風雨一樣,它們的變化不會永遠持續,因為世間萬物皆在變動,沒有任何狀態是恆久不變的。 人也一樣,無論是喜悅還是痛苦,成功還是失敗,都不會長久持續。如果有人執著於某種狀態不放,反而會違背自然之道,最終陷入困境。因此,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沉迷於當下的成就或挫折,而是順應變化,與道合一,讓一切發展自然而然地進行。 「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這句話說明,每個人的選擇決定了他所屬的世界。當一個人內心與「道」相應,他的行為便會與道一致,最終得到大道的護持;當一個人崇尚德行,他的所作所為便符合德的標準,最終也會受益於德;但如果一個人選擇錯誤的道路,最終只會與失敗相伴,無法逃脫後果。這並不是某種神秘的命運,而是因果關係的自然展現。 最後,「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點出了誠信的核心。如果一個人內在缺乏真正的誠信,他人的信任也就無從產生。信任不是強求來的,而是來自內在的真誠與一致。如果一個人言行不一,心口不一,終究會失去別人的信任。這與天地的運行原則相同,一切都遵循自然法則,當一個人違背自然,他所得到的也就只是違背他的結果。 這段話提醒我們,應該少說多做,順應自然,與道同行,而不是試圖違背天地規律。風雨過後,天自會晴;人生的低谷終將過去,關鍵在於能否與道相應,讓一切回歸自然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