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2/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道德經 道經-第三十三章

1.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2.白話文 能夠了解他人的人,稱為有智慧;能夠真正認識自己的人,才是有真正的明悟。能夠戰勝別人的人,算是有力量;而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大。懂得滿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能夠堅持努力向前的人,是意志堅定的人。能夠守住自己的本性與原則的人,才能長久存在。而雖然肉體會死亡,但精神與影響力得以流傳不滅,這才是真正的長生。 3.解釋 這段話探討了人生智慧、內在修養與真正的長久之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他人的思想、行為與動機,這是一種聰明與智慧,但真正能夠深入認識自己、理解自身優缺點與本質的人,才是真正的「明」,即達到更高層次的覺悟。許多人善於分析別人,卻無法真正看清自己,而真正的成長來自於對自身的深刻認識。這也與現代心理學強調的「自我認知」相符,唯有認清自己的價值與局限,才能真正做出正確選擇。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表面上能夠戰勝他人,需要的是外在的力量與技巧,但最難戰勝的其實是自己。克服自己的弱點、慾望、恐懼與惰性,才是真正的強者。許多偉大的領袖、哲學家、修行者都強調內在的自律與修煉,因為真正的力量來自於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而不是單純的外在勝利。 「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不在於擁有多少物質財富,而在於內心的滿足。一個懂得知足的人,即使物質條件有限,也能感受到幸福與安穩;反之,若總是貪求更多,即使擁有無數財富,內心仍可能感到貧乏與不安。這與儒家「知足常樂」的觀念相似,也符合現代幸福學的研究——人的幸福感來自於內心的滿足,而非無止境的追求外在財富。 「強行者有志」,真正的堅持與毅力來自於內心的志向與信念。一個有強烈目標的人,不會輕易被困難打倒,而是能夠堅定向前,即使遇到阻礙,也不輕易放棄。這句話提醒人們,意志力與決心是成功的關鍵,無論是學習、事業、修行,只有堅持不懈,才能達成目標。 「不失其所者久」,能夠守住自己本心與原則的人,才能長久立足於世界。在變動的環境中,不被外在的誘惑、壓力所動搖,堅守自己的價值觀,這樣的人才能真正長久不衰。這與《道德經》中「道常無名」的觀點一致,真正符合「道」的人,會長久存在於天地之間,而不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消失。 「死而不亡者壽」,表面上看似講長生不死,但其實指的是精神與影響力的長存。一個人即使肉體消亡,但如果他留下的思想、智慧、道德或貢獻能夠影響後人,那麼他就並未真正消失。歷史上許多偉大的哲人、聖賢、藝術家、科學家,雖然肉身已逝,但他們的思想與成就仍影響著後人,這才是真正的「不亡」。這句話提醒人們,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單純的壽命長短,而在於我們如何活出有意義的一生,讓影響力延續下去。 這段話整體來說,強調了內在修養的重要性,從智慧、力量、財富、志向、持久力,到精神不朽,點出了人生真正的價值所在。與其追求外在的勝利與財富,不如追求內心的強大與滿足,這才是真正長久之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