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2.白話文
明白剛強的特質,卻保持柔順的態度,就能像溪谷一般成為萬物所歸。像溪谷那樣處於最低處,能夠承載一切,因此能夠保持恆常的德行,不與人爭,最終回歸純真無邪的狀態,如同嬰兒般自然。明瞭光明的存在,卻能包容黑暗,就能成為天下的典範。作為典範,能夠保持純正的德行,不會有所偏差,最終回歸無極的境界,超越對立與區分。理解榮耀的價值,卻願意承受屈辱,就能成為天下的深谷。成為深谷,能夠容納萬物,德行才能圓滿無缺,最終回歸純樸本真的狀態。純樸若被雕琢,便會化作各種器具,聖人善加運用這種道理,使人成為治理天下的賢能之士。因此,真正偉大的法則並非割裂事物,而是讓一切順應自然,維持整體的和諧。
3.解釋
這段話闡述了「以柔克剛」、「包容萬物」的道理,並強調回歸純樸與自然的價值。真正的強大不在於表面的剛強,而在於能夠保持柔和與謙遜,如同溪谷,雖然身處最低處,卻能承接萬物,使水流歸聚其中,這正是老子所推崇的「柔弱勝剛強」之道。水柔軟無形,卻能穿透最堅硬的岩石,這種謙遜與包容的特質,反而使其擁有無窮的力量。當一個人懂得這個道理,並甘願處於低位,不爭不競,則能保持純真如嬰兒,回歸最純粹的生命狀態。
「知其白,守其黑」則進一步說明真正的智慧不在於追求極端的光明,而是在於能夠包容黑暗,理解世間的陰陽對立,並在其中找到平衡。若只執著於光明,而拒絕黑暗,那便陷入了二元對立之中,無法超越表面的善惡與對錯。唯有包容黑暗,才能真正掌握光明的本質,成為天下的典範,回歸「無極」——即超越對立、達到圓融無礙的境界。
「知其榮,守其辱」,則進一步闡述了「謙卑」的力量。真正的榮耀,不是在意外在的尊貴,而是願意承受屈辱,像深谷一般容納一切,才能真正圓滿自身的德行。這與「大忍者能成大事」的道理相通,當一個人能夠承受世間的誤解與輕視,卻不改初衷,他的內在就能變得堅韌而圓滿,最終回歸純樸本真的狀態。
最後,「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則總結了聖人如何運用這種智慧來治理天下。純樸的本質若被雕琢,便會化為各種器具,意味著當純真的人受到教育與磨練,便能成為社會的棟樑。聖人不以強制的方式去割裂與改造事物,而是順應它們的本質,讓每個人發揮自身的作用,達成最自然的治理之道。因此,真正偉大的規則並不是將事物分割,而是讓它們保持整體性,達到和諧共生的境界。
這段話適用於人生、領導管理、社會治理等各個層面。個人修養方面,告訴我們要謙遜柔和,才能真正強大;人際關係方面,告訴我們要包容對立,才能超越紛爭;治理國家方面,則提醒領導者應該順應自然,讓人民各安其位,而非強行干預。這就是大道的智慧,也是長久和平與穩定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