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道經-第三十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2.白話文


以「道」輔佐君王的人,不會依靠武力來征服天下,因為凡是強行得來的,最終都會遭到反噬。戰爭之地,往往荒蕪滿目瘡痍,軍隊所經之處,荊棘叢生,人民流離失所。而當大軍離去之後,國家必然經歷災荒與凶年,因為戰爭不僅破壞土地,也讓百姓陷入痛苦與貧困。真正善於行事的人,只求達成目的,從不依仗武力來逞強。即使不得不動用武力,也不應該因此自滿、誇耀、驕傲,或故意炫耀自己的成就。即使戰爭是迫不得已的,也應該謹慎克制,不可過度使用武力,因為凡是過度強盛的東西,最終都會衰敗,這正是違背「道」的表現。違背「道」的事物,終將迅速滅亡。



3.解釋


這段話探討了以「道」治國的智慧,強調武力與戰爭的危害,並指出過度強盛必然導致衰敗的自然法則。許多國君或領袖認為,只要依靠軍事力量征服天下,就能長久統治,但這其實是一種短視的觀點。真正的治理之道,不應該建立在武力之上,而是應該順應自然,讓人民安居樂業,才能真正長治久安。


「其事好還」,這句話的意思是:凡是強行施加於他人的事,最終都會回到自己身上。戰爭不僅摧毀敵人,也會讓發動戰爭的一方付出代價,這是因果循環的道理。歷史上許多強國雖然依靠武力崛起,但最終卻也因戰爭而衰敗。比如秦朝雖然統一六國,卻因為過度依賴暴力鎮壓而迅速滅亡;羅馬帝國雖曾稱霸歐洲,卻最終因軍事擴張過度而內部崩解。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戰爭帶來的破壞。軍隊所到之處,土地荒蕪,人民流離失所,社會陷入動盪。即使戰爭結束,土地與人民的創傷也無法立即恢復,因此「大軍之後,必有凶年」,這是因為戰爭破壞了農業生產,讓人民無法安居,導致饑荒與貧困。這也提醒統治者,真正的強盛不在於軍事力量,而在於是否能讓人民安定生活。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這句話強調了真正的強者不會依賴武力來證明自己。真正有智慧的人,只會在必要時果斷行動,但不會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而發動戰爭。即使不得不動武,也應該保持謙遜,而非自大、誇耀或驕傲,否則將招致反噬。這種克制的態度,是符合「道」的智慧。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這是老子重要的宇宙觀之一。他認為,任何事物如果過度強盛,最終都會迅速衰敗,這是一種自然法則。就像樹木長得過於繁茂,終將折斷;國家過於依賴武力,最終將走向滅亡。這與《道德經》其他章節所講的「柔弱勝剛強」相呼應,真正能夠長久存在的,不是表面上的強大,而是懂得順應變化、保持平衡的智慧。


這段話對現代社會同樣有深遠的啟示。國際關係中,那些依靠軍事擴張來獲取利益的國家,往往最終會陷入戰爭的泥沼;企業經營中,過度追求市場壟斷的公司,最終可能因內部腐化或市場反彈而走向衰落;個人生活中,那些極端追求名利權勢的人,往往因過於膨脹的自我而導致失敗。因此,真正的智慧在於懂得適可而止,謙遜有節,遵循自然之道,才能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avatar-img
3會員
10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原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2.白話文 若有人想要用強力去掌控天下,我看他最終必然無法成功。天下如同神聖而精妙的器物,
1.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2.白話文 明白剛強的特質,卻保持柔順的態度,就能
1.原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2.白話文 真正高明的行動,無
1.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白話文 穩重是輕浮的根本,寧靜是躁動的主宰。因此,有智慧的人即使整日行走,也不會離開自身的根本,如同車輛不會棄置輜重而行。即便身處顯赫的榮耀與
1.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白話文 有一種混然天成的存在,在天地尚未誕生
1.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2.白話文 踮起腳尖想讓自己站得更高,反而站不穩;邁開大步想要走得更快,反而難以前行。自我炫耀的人反而無法真正看清事物,固執己見的人難以被世人認可,誇耀
1.原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2.白話文 若有人想要用強力去掌控天下,我看他最終必然無法成功。天下如同神聖而精妙的器物,
1.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2.白話文 明白剛強的特質,卻保持柔順的態度,就能
1.原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2.白話文 真正高明的行動,無
1.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白話文 穩重是輕浮的根本,寧靜是躁動的主宰。因此,有智慧的人即使整日行走,也不會離開自身的根本,如同車輛不會棄置輜重而行。即便身處顯赫的榮耀與
1.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白話文 有一種混然天成的存在,在天地尚未誕生
1.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2.白話文 踮起腳尖想讓自己站得更高,反而站不穩;邁開大步想要走得更快,反而難以前行。自我炫耀的人反而無法真正看清事物,固執己見的人難以被世人認可,誇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傍晚時分,老道士帶著徒弟來到山腳下一處密林。通向樹林內僅有一條小徑,陌上雜草叢生,看上去並不易走。   「記住貧道說過的話,別踏出道。」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介紹拮抗及損補兩種形式,辨識有餘、不足、天之道與人之道。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傍晚時分,老道士帶著徒弟來到山腳下一處密林。通向樹林內僅有一條小徑,陌上雜草叢生,看上去並不易走。   「記住貧道說過的話,別踏出道。」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介紹拮抗及損補兩種形式,辨識有餘、不足、天之道與人之道。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