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我不是沒聽過「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這個名詞,但直到三年多前我才知道,這種狀態並不少見,而是一種普遍存在於各種專業人士心中的心理現象。
更讓我驚訝的是,這種自我懷疑並不是能力不足的象徵,而是許多真正優秀的人都會經歷的心理狀態。
當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意識到這一點時,一開始我有點驚恐也有點沮喪.......一直過了一段時間後,我才開始嘗試尋找方法來應對它,而不是讓這種不必要但很難避免的焦慮,繼續吞噬我的自信與成就。
冒牌者症候群,又稱「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or Phenomenon),最早由心理學家保琳·克蘭斯(Pauline R. Clance)和蘇珊·因墨斯(Suzanne A. Imes)兩位於1978年提出。
他們發現,即使是最成功、最優秀的人,內心也可能會懷疑自己的成就並非來自於自身的能力,而是來自運氣、外界錯估,甚至純粹的巧合。
這些人往往害怕有一天會被「揭穿」,擔心他人發現他們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厲害。
即使擁有大量的客觀證據支持他們的能力,他們仍然無法擺脫「我是不是只是僥倖成功?」的想法,最終陷入焦慮、自我懷疑,甚至過度努力卻依然不滿足的惡性循環。
研究顯示,冒牌者症候群並不分行業、不分職位,它可以影響任何人,但特別容易影響以下幾種類型的人:
甚至,許多世界級的成功人士都曾坦言,他們也曾經歷這種困境:
當我意識到自己常深陷這種心態後,我開始嘗試改變自己的思維與行動模式,下面就是我的一些思考與作法。
當然我也知道,這不是一夜之間可以完成的事,而是一個需要持續練習、刻意調整的過程。
我發現,當我深陷冒牌者症候群時,單純的思考與反省並不能改變狀況,唯有行動才能真正突破困境。 於是,我開始刻意培養新的習慣來改變我的思維模式。
過去,每當有人稱讚我時,我總是下意識地說:「沒有啦,只是剛好有機會」,或「運氣好而已」。但這樣的回應其實是在強化自己的自我懷疑,讓自己更相信「我真的不夠格」。
所以,我開始強迫自己改變習慣。 當別人稱讚我時,我不再推辭,也不找藉口,而是單純地說:「謝謝!」 這不只是接受讚美,而是重新訓練自己的大腦,讓自己習慣肯定自己的價值。
我如果說,我不是一個太有自信的人,我想很多認識我的朋友可能會覺得很驚訝。
但我的確是一個不太有自信的人,我的自信完全是『練出來』。所以我知道要擺脫冒牌者症候群我必須重新正視這件事,因此我選擇從最小的行動開始,讓自己逐步累積自信。例如:
即使我開始行動後,我仍然會產生懷疑,因此我後來很刻意的用理性的方式來對抗這些負面思維。
只要懷疑出現時,我會問自己這五個問題:
1.「我真的不配得嗎?」——如果我真的不配得,為什麼我還能獲得這麼多機會?
當我覺得自己「不配得」某個機會時,我會問自己:「我真的不適合,還是我只是害怕?」 大多數時候,我並不是不適合,而是害怕被評價、害怕失敗。但如果我不適合,為什麼企業還會邀請我?為什麼學員還會給好評?這代表我的價值是存在的,只是我自己選擇否認它。
2.「我真的做不好嗎?」——如果我的表現不夠好,為什麼還有人願意繼續與我合作?
當我覺得自己「沒那麼厲害」時,我開始回頭看客觀數據。例如,我的課程是否真的讓學員有所收穫?我的文章是否真的對讀者產生影響?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為什麼還要質疑自己?
3.「哪些時刻讓我感到成就感?」——當我的努力對他人產生影響時,那就代表我是有價值的。
當我的努力對他人產生影響時,我最有成就感。因此,我開始記錄這些時刻,讓自己有「實際證據」來對抗負面的自我懷疑。
4.「我成功完成過哪些事情?」——列出自己的成就,提醒自己成功不是僥倖,而是累積的結果。
我開始列出自己的成就,例如曾經完成的專案、發表的文章、獲得的好評,甚至是克服挑戰的時刻。這些成就提醒我,我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累積來的。
5.「我的標準是不是訂得太高?」——學習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持續進步才是關鍵。
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標準過於嚴苛,導致我們永遠覺得「不夠好」。但事實是,每個人都有成長的空間,我們不需要一開始就達到「完美」,只需要持續進步。
冒牌者症候群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但這不代表我們真的不夠好。
如果你曾經懷疑自己,請記住這句話:
我們今天所達成的一切,不是偶然,而是我們努力的結果。所以請不要讓冒牌者症候群這個壞傢伙,偷走我們的自信,因為我們值得擁有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