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書名乍看之下,以為要講投資理財,其實不然,大部分都在講作者李笑來對於專注力、學習等「個人的作業系統」的想法,全書有50個節,468頁,平均每章節約10頁,讀起來看似不會太多負擔,實則作者提到的很多觀點,可能都是自己以前沒想過的,可知作者的思考面向非常廣泛且深刻。
就連作者對於「個人財富自由」的定義,也完全沒提到財富,而是指「某人再也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
沒有時間管理,只有專注力管理
在作者的認知裡,專注力>時間>金錢,大家擁有的時間都一樣,一天24小時都以一樣的時間流逝,所以並沒有所謂的時間管理,我們能掌握的就是專注力。作者的原則是,如果可以用時間減少注意力的消耗,那他一定不會減少那個時間,因此很多人因工作忙不花時間陪家人,在他看來是不明智的。如果跟家人吵架,心情不好,再厲害的「番茄時鐘」也沒用,作者非常自豪,二十多年來,從來沒有跟老婆吵過架而超過一天以上心情不好,因為花非常多時間在老婆身上。
談到商業模式時,作者還是以時間的角度切入,區分成三種模式。
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一份時間出售一次,這是多數人作為受僱者的工作狀況,此時要關注的是自己是否有持續成長,只要能不斷成長,終將被低估,那時就到了「自己闖出片天空」的時候。
第二種: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花ㄧ次時間努力的成果,可以重複帶來效益,比如寫書。在這個模式中,最重要的是,要滿足「消費者心理真正以為的剛需」。所以作者雖然不認同「背單字」就是「學英文」,仍出了一本字彙書,銷售量至今仍穩定成長。
第三種:購買他人的時間再賣出去。
因此,整個邏輯的概念是,財富自由的目標是「再也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那麼,採取的行動應該是「想辦法合理逐步減少出售自己的時間」,所以方法就是「在能用錢換時間時,盡量用錢換時間」,進而,將省下來的時間全部投資自己,持續進化下去。
作者在書中很多篇章提到對於「正確」的看法,否定了「跟大多數人一樣的正確」,並認為這樣的正確是沒有意義的。例如當你認為一件事很重要,投入去做,而與此同時,有很多人跟你有一樣的想法,這樣也只是跟大家一起陷入紅海。
只有當自己是正確的,別人是錯誤的,這樣的「特立獨行且正確」價值才大。要怎麼做到?作者分享一個原則:「聽大多數人的話,聽少數人的意見,最終自己做決定」,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自己也分享,雖然自己當初在研究比特幣後,認為有獲利機會,最後也投入獲得成功(很多人只是觀望),當後來也很多公司邀請他入股或參與被他拒絕後,結果這些公司反而發展好到超乎他預期,雖然不能每次都對,但要讓自己對的機率提升,長期下來才能獲得成功。
在看《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時,一直聯想到《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兩本書的風格有點類似,沒有統合的章,只有零散50節或是演講內容,像是兩個很厲害的人物,在你耳邊分享他們的想法,在覺得有點像是「碎念」的同時,又驚覺這觀點自己怎從沒想過。
就如你以為這是一本講「財富自由」的書,看下去又疑惑怎麼沒什麼在講財富的事?原來,財富自由只是里程碑,而非終點,當自己的「作業系統」,觀念、概念、價值觀隨之升級,並隨之實踐,慢慢就能擺脫「花一次時間只能發揮一份力量」的境界,那時財富自由自然水到渠成。
作者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僅僅是以為某些觀念與己無關,就可能讓一個人永遠生活在另一個自洽的世界」,也提醒著我們,不光只是閱讀,還要假設這些觀念都跟自己有巨大的關聯,並把這些想法內化並實踐,如此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