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關係教練工作坊——心得分享
先說結論:這堂課值得推薦!如果你關心家庭、情侶、親子關係,這堂課絕對值得一試。它不會給你「速效藥」來立即修復一切,但它能讓你更深入地認識關係、理解情緒,進而了解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你將找到不同且簡單的「處方」,讓你回家後能夠為關係搭建更穩固的橋樑。
🔍 第一階段:認識大腦,理解關係的本質課程一開始,我本以為會直接進入馬斯洛需求理論、薩提爾冰山理論,或榮格心理學等經典內容。但沒想到,第一步竟然是——「認識人類大腦的組成與運作方式」。大腦如何影響關係?人的大腦在處理關係時,主要分為兩種模式:生存腦(原始本能)嬰兒出生後,最先啟動的是生存本能,這也是為何 0-4 歲的孩子情緒表達如此直接。邏輯腦(理性思考)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邏輯腦逐漸發展,影響個性與行為模式。理解這兩種模式,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情緒衝突,並有效改善關係。
🛠 第二階段:每個人的「安全感」與「生存模式」不同每個人的安全感來源不同,這取決於生存機制的啟動方式。為何我們在關係中容易受傷?這與我們的安全感需求有關,而這些需求可以透過工具(如星座、生辰、生心理測驗 MBTI)來進一步了解。個性不同,關係的經營方式也不同有些人需要肯定的言語有些人重視肢體接觸有些人需要空間與時間有些人渴望服務與關心了解自己與對方的安全感需求,才能真正找到維繫關係的「適配方式」。
🎭 第三階段:認識情緒,學會標籤化情緒管理一直是關係經營的關鍵,但我們往往只是模糊地說「我很生氣」、「我很難過」、「我很開心」……卻很少更具體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在這堂課,我們透過「情緒卡片」來練習精準標籤自己的情緒,例如:「我感到被忽視」比「我很生氣」更具體「我有點不安」比「我很難過」更容易讓對方理解這種方式能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表達感受,讓關係中的雙方都能進入理性思考模式,而非本能的對抗模式。
🗣️ 第四階段:提升傾聽力,強化關係中的角色認知過去,我總是習慣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迅速地給出建議,但這樣的方式常常適得其反。關係中的「傾聽」比「解決方案」更重要在這堂課,我學會了:先傾聽對方的需求,而不是急著給答案觀察自己在關係中的角色,調整對方的期待當我們還沒理解對方的情緒時,不要急於給出建議,否則容易讓對方產生「被攻擊」的感受關係不是解決問題的戰場,而是需要耐心經營的花園。
💝 第五階段:找到對方的「愛之語」,設計專屬的「愛餐」每個人的愛之語不同,這堂課讓我重新理解了愛的表達方式可以具體劃分為五種:阿美利肯餐 —— 肯定的言語歐洲風情餐 —— 精心時刻愛斯基摩餐 —— 肢體的接觸非洲風情餐 —— 服務的行動東洋風情餐 —— 禮物這讓我想起一個例子:有一對夫妻,妻子每天都期待丈夫早晨幫她拉開窗簾,這對她而言是「愛的儀式」,但丈夫卻覺得無所謂,導致長期的落差累積成了一次大爆發的爭吵。這堂課提醒了我,愛需要具體的行動來填滿,而不是單純的口頭承諾。我們還學到了可以製作「愛的兌換券」,例如:「今天陪你散步 30 分鐘」「今天幫你泡一杯熱茶」這些小小的舉動,可能就是對方最渴望的愛。
🎯 總結:這是一場深刻的體驗這次的工作坊為期兩天,雖然我不是帶著「特定問題」來上課,但透過體驗與觀察,我收穫了許多過去從未注意到的細節。關係的經營,不是一朝一夕的修復,而是需要理解、傾聽、表達與行動的累積。這堂課,讓我對於關係的經營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也讓我更願意去嘗試新的方式來與身邊的人相處。如果你也希望提升自己的關係經營能力,這堂課值得你來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