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加入 A 公司,覺得這真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決定。有四年工作經驗做到主管職,中間還多了英國一年讀海外碩士,放棄了大公司的 offer,我決定加入 A 公司,薪水卻比出國前還少了 2 萬塊。降薪入職,是因為我重視學習遠勝於其他。
入職第一天我就有點後悔。A 公司的企業文化很特別,第一天一起入職的同事當天就辭職,而我則在第三天就與老闆爭執。
然而,一年過去了,我還在這裡。而且,這一年帶給我的成長,遠超過我的預期。
現在,我的履歷上可以堂堂正正地放上 A 公司的名字,累積了一些可觀的成績,也習得了 SEO 這項技能。這份工作雖然不像我上一份群眾募資那樣充滿波折,但它帶來了相對穩定的生活品質與工時,讓我在下班後仍能繼續築夢。
對於這一切,我充滿感謝,特別是對於老闆。他的工作哲學與決策方式,在過去一年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我從中學到了三個最重要的觀念:
A 公司的工作流程,與大多數公司截然不同。每天早晨,我們第一件事不是立刻埋頭苦幹,而是拿起平板,手寫當天的計畫,將任務與 OKR 目標對齊,思考達標的各種可能性、潛在困難,並優先排序最重要的三件事。到了下午五點,則進行復盤,反思當天的執行是否有更好的方式。
這對於習慣代理商快節奏的我來說,最初極度不習慣——每天花 2-3 小時在「想」而不是「做」,對過去每天忙得團團轉的我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
「不要用時間換錢,而是用策略換成果。」這是老闆一直強調的信條。而「刻意好奇」則是我們每天訓練的工具,讓我們能像老闆一樣,從全局角度審視自己的工作,確保每天的努力都真正回扣到目標。
一開始,這個模式讓我非常焦慮,因為相比抽象思考,我更習慣直接動手執行。然而,這份挑戰讓我學會跳脫「用時間換錢、用努力補洞」的死循環,並開始以更聰明的方式達成目標。
「小步快跑,快速驗證」,是我在這裡學到的另一個核心觀念。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限制」,其實只是我們還沒去驗證。
舉個簡單的例子:不少人寫文章有強迫症,總是要修改錯字、優化排版、搭配精美圖片,才願意發布,認為這樣能提升「使用者體驗」。但事實上,SEO 文章的排名關鍵,或者 thread 貼文能否爆紅,與這些細節的關聯度遠低於我們的想像。否則,為何搜尋排名前幾的網站,內容雖豐富,排版卻雜亂?為何 Twitter 上錯字連篇的短文,仍然能被大量轉發?
「不確定的事情,不要想太久,先試試看。」這是我從驗證思維學到的最大收穫。當你認為某件事是你的限制時,先問問自己:「真的沒有人在這樣的條件下成功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真正阻礙你的,或許並不是你以為的那些理由,而是你還未付諸行動去驗證。
「如果要選擇一個最有價值的行銷技能,我會說是 SEO。」這是老闆曾經對我說的話。
剛加入時,我原本想專注於產品設計與數據分析,但最後我選擇了從零開始學習 SEO。而這項技能,確實將這兩者結合了起來——我們透過 Google Search Console、Google Analytics 以及內部數據庫,分析趨勢並調整策略;SEO 也與網站設計密不可分,管理多國家、多語言的 A 公司網站,成為我能夠帶領團隊取得流量成長的關鍵。
然而,SEO 並非萬能解方。這門學問有超過 200 個影響因素,即便去年成功讓美國市場的搜尋流量翻倍,我仍無法 100% 掌握所有成功的關鍵因素,也無法保證能在其他國家完全複製相同的成果。此外,隨著 AI 內容生成的普及,Google 在搜尋引擎的霸主地位逐漸受到挑戰,使用者行為也在改變。
但行銷的本質,就是適應變化。
SEO 可能會像電視廣告、社群媒體、甚至明星代言一樣,隨著時代更迭而改變。但作為行銷人,我們的價值不在於掌握某一個靜態技能,而是能夠持續學習、掌握趨勢,並運用這些技能去創造影響力。
我很慶幸自己選擇了行銷這條路,因為它讓我擁有與世界溝通的能力。
這一年,我學會了如何用更聰明的方式工作,而不是單純依賴努力;學會了如何不被假設限制,而是用驗證去尋找真正的答案;也學會了如何在變動的環境中,透過 SEO 建立競爭力,為自己與團隊創造更多價值。
這一年,我仍然懷抱著出國探索的夢想,但我也明白了,真正的成長,無論身在何處,都在於持續挑戰自己的極限。
謝謝 A 公司,謝謝這段旅程。
未來,我依然會帶著這些學習,走向更遼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