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泡出一杯好喝的手沖咖啡

如何泡出一杯好喝的手沖咖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開始喝咖啡的契機

大概是從高中的時候開始喝咖啡。為了熬夜念書,開始喝咖啡來提神。

那時身邊也沒有人在研究咖啡,所以喝的都是罐裝咖啡或是三合一即溶咖啡。

也因此咖啡給我的印象一直是不加糖的話喝起來苦苦澀澀的,喝了之後可以再大戰三百回合的提神飲料。

為什麼會開始自己手沖咖啡

直到念大學時,有一天,喝到學姐的手沖咖啡,才開啟了我對咖啡的全新認知,進入到手沖咖啡的世界。

那一天,看著學姐準備手沖咖啡的器具,忙碌了好一陣子後開始沖泡咖啡。

當手沖壺內的水由壺口緩緩流出,接觸到咖啡粉的瞬間,咖啡粉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膨脹了起來,讓第一次看到的我覺得非常的神奇。

咖啡沖好後,握住學姊纖細修長的手遞過來的咖啡杯,杯中不時昇起渺渺的水氣,而鼻子也聞到陣陣的香味。

那香味,不是熟悉的髮香,而是從杯中傳來,青澀酸甜的青蘋果香氣。

聞到香氣後我才相信,原來,咖啡是真的有果香!廣告不是騙人的。

入口後,口腔中咖啡的酸味,像極了青蘋果淡淡的香氣及味道,彷彿是在喝蘋果汁似的。

也因為這一杯手沖咖啡,讓我開始研究如何手沖出好喝的咖啡。

手沖咖啡好喝的要素

要手沖出一杯咖啡,包含了原料、器材以及沖泡手法,要找出三者間最佳的搭配效果,才有辦法泡出一杯好喝的手沖咖啡。

原料

原料的部分,就是咖啡豆跟水。

影響咖啡豆的因素有產地、原豆處理手法、咖啡豆是否大小一致?有沒有被蟲咬?咖啡豆烘焙的程度?是淺焙?還是中深焙?烘焙完後放多久了?咖啡豆研磨的顆粒大小?

水的話,你使用的水是怎麼來的?是家用自來水?還是濾水器過濾後的水?或是不含任何礦物質的純水?水中的礦物質,理論上會影響喝起來的口感,但是我喝不出差別,所以對於水的來源就沒有那麼講究了。

器材

器材的功能部分,我也沒有特別研究,可能是沖泡手法還沒抓到訣竅,所以器材的使用上感受不出差異,如果大家有推薦的器材,歡迎交流。

因此器材造型是否漂亮,用的時候看起來賞心悅目反而才是我關注的重點。

沖泡前,要先用合適的水溫潤洗手沖壺、濾杯以及咖啡壺,去除灰塵跟器具上殘留的物質及氣味。

另一個重點,這樣做可以先提升器材的溫度,這樣待會沖泡的時候,才不會讓水溫下降太多,影響咖啡豆沖泡時味道及口感提煉的效果。

沖泡手法

沖泡手法沒有一定,連續注水法、斷水法......等,各種手法都有人用,看自己的原料器材、沖泡技術以及個人口感喜好來選擇適合的手法。

結論

手沖咖啡好玩的地方,在於過程中很多東西是可以依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因此有各種各樣的組合可能性。

就算是相同的咖啡豆跟器材,經由不同的手法沖泡出來,所呈現出來的香氣及口感也不會一樣。

各種變化的組合可能性所產生的咖啡香氣及口感,應該是很多手沖咖啡愛好者為此著迷的地方吧。

avatar-img
Luca的沙龍
10會員
31內容數
原料藥產業工作者,專長有機化學,遊走於生產與研發。喜歡寫作、健身、吃美食。 歡迎來信交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已經出家的媽媽(悟師父)現在還是喜歡喝咖啡。 我們出生前,媽媽就借住在佛教精舍裡,寒暑假時,我們就會從烏日姨嬤家上台北和媽媽在這裡一起住一段時間,從小開始,我就記得媽媽煮了一手好咖啡,每次喝到都十分驚艷,尤其他沒有使用任何咖啡用具,只有咖啡粉和熱水。 小時候不懂咖啡,其實也忘了媽媽泡給我們的
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用陶鍋烘豆,所以這次就來挑戰陶鍋烘豆! 
爲了協助主管做一份今天要跟國外開會的報告,從上周開始就在燒腦,今天下午主管開完會,一切順利,我也暫時可放鬆。
已經出家的媽媽(悟師父)現在還是喜歡喝咖啡。 我們出生前,媽媽就借住在佛教精舍裡,寒暑假時,我們就會從烏日姨嬤家上台北和媽媽在這裡一起住一段時間,從小開始,我就記得媽媽煮了一手好咖啡,每次喝到都十分驚艷,尤其他沒有使用任何咖啡用具,只有咖啡粉和熱水。 小時候不懂咖啡,其實也忘了媽媽泡給我們的
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用陶鍋烘豆,所以這次就來挑戰陶鍋烘豆! 
爲了協助主管做一份今天要跟國外開會的報告,從上周開始就在燒腦,今天下午主管開完會,一切順利,我也暫時可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