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通勤、出差、返鄉時,是否會開上國道1號——也就是台灣最早、最長、最繁忙的一條高速公路,俗稱「中山高」?
但你知道嗎?這條我們習以為常的車道,其實是美國冷戰時期在亞太佈局下,特別要求台灣建置的「戰機備降跑道系統」。
換句話說,你現在開車經過的這段高速公路,在某些關鍵路段,原本是設計給F-104、F-5、甚至幻象戰機緊急起降用的。今天的冷知識,就讓我們來看一看,這條貫穿台灣西部的交通命脈,原來其實藏著軍事機密的骨架。
中山高不是單純的交通建設,而是冷戰產物
台灣的高速公路始於1960年代,由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援助系統合作規劃。在當時,美國強調台灣必須強化軍事韌性與後勤能力,以作為太平洋防線的一環。
因此,國道1號從一開始設計就不是單純的平民交通工具,而是融合「軍民合一」的戰略思維。
這段歷史,從幾個蛛絲馬跡可以看出:
- 台灣是亞洲第一個(甚至早於韓國與新加坡)開建長距離國道系統的發展中國家;
- 美國工程師與軍方人員全程參與規劃,特別針對路面強度、橋樑載重與直線距離提出高標準;
- 多段國道設有「預備滑行道」,即便不作為跑道,也可以在戰時快速改裝使用。
哪些路段可以當機場跑道?
這可能是今天最震撼的冷知識:國道1號與國道3號,至少有4段以上路段,在設計上就被規劃為「戰時臨時起降區」。
最著名的,包括:
- 國道1號的彰化花壇段
此段為完全筆直、無橋墩、無分隔島地帶,且靠近空軍清泉崗基地,可快速調度戰機。 - 國道3號的台南關廟段
附近有台南基地與屏東軍事設施,是南部重要備降場地。 - 國道1號湖口段與新竹段
鄰近湖口營區,路面設計特別加厚,並留有應急通訊與供電預備設施。
這些路段都有幾個共通特徵:
- 路面寬度超標(可容納戰機起落);
- 無高架橋、涵洞或急彎;
- 附近設有「秘密軍事通道」可通往軍營或後勤倉儲。
所以說,當你今天在彰化花壇開車,如果突然看到戰機降落,其實不是意外,而是當年就寫進設計圖裡的可能性。
高速公路的誕生=空防結構的一部分
台灣的地理條件特殊,平原集中在西部,加上人口密度高,因此「戰時空軍起降基地」選擇有限。
因此,美國與台灣國防部認為:「如果敵軍首波攻擊摧毀主要機場,那必須有可立即替代的起降跑道。」
而這正是高速公路發揮作用的地方。
你可以想像,當花蓮、新竹、台南空軍基地遭打擊時,戰機可以從國道路段緊急升空,轉進空戰,再降落於他段備降點進行整補與加油。
更進一步地說,國道其實就是台灣「地面空防的一部分」。
冷知識延伸:國道休息站,也有軍事意涵?
不只跑道本身,甚至連你常停留的「休息站」,當年其實也有「軍事後勤補給」的備案設計。
- 新竹湖口休息站,靠近工兵營,可作為彈藥中轉站;
- 西湖服務區,戰時可轉用為戰地醫療或野戰指揮所;
- 清水服務區,周邊有預備水源與電力接入點。
這些設施如今已轉為商業用途,但結構設計上保留了不少「軍事轉用彈性」,是名副其實的「和平時期的戰備空間」。
為什麼我們不知道這些事?
因為官方從未主動宣傳這件事,也未在公民教育或交通工程中強調「高速公路的軍事層面」。
一方面是基於國安考量,另一方面則是因為1980年代後美援結束、民主化開啟,政府逐漸「去軍事化」公共基礎建設的形象,強調「便利與現代性」而非「備戰與威脅」。
但對於關心國家安全與歷史記憶的人來說,這段資訊值得記得。
畢竟,我們今天能無憂地開上國道,正是建立在過去那一段戒嚴、備戰與生存策略之上。
結語:下一次你開在國道上,不妨想想這個問題
你現在開的車道,當年是F-104戰鬥機的跑道,
你買咖啡的休息站,曾是預備的野戰醫療所, 而你所習慣的日常,其實建構在極不尋常的戰略考量上。
這不是懷舊,也不是軍國主義,而是我們對歷史的敬意——從冷戰走來的和平,不該讓人遺忘它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