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給我溫一溫。
剛看完余華老師的《許三觀賣血記》,心裡五味雜陳,我在讀的時候真的一直怕主角許三觀會死在某一次賣血之後,死在那張冷冰冰的病床上、死在那封建迷信的社會。
許三觀「賣血記」
第一次:跟隨阿方還有根龍去賣血,出於好奇也為了證明自己身體結實,並用賣血的錢取了許玉蘭。
第二次:賣血為了贖回家當。為了給大兒子一樂打破頭的方鐵匠的兒子做賠償。「事情都是被逼出來的,人只有被逼上絕路了,才會有辦法,沒上絕路以前,不是沒想到辦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該不該去做」
第三次:給摔斷腿的林芬芳買補品。
第四次:鬧飢荒,為了讓家人吃上一口麵條。
第五次:給大兒子一樂錢,為了讓他在鄉下過得好一點,爭取早日回城。
第六次:為了請二樂的生產隊的隊長吃晚飯
第七次在林浦、第八次在百里、第九次在松林,第九次賣血還暈過去了,醫院為他輸血了,許三觀兩次賣血掙來的錢一次就都付出去了。第十次在黃店、第十一次在長寧。為了給得了肺炎的一樂治病,許三觀在一個月左右賣了五次血。賣血一次可是要休息三個月的啊!
最後第十二次:因為那「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給我溫一溫。」這是他賣血後的犒勞。他想再次賣血,但他老了,沒有賣成功。可是現在的他已經不需要因為賣血才能吃得起豬肝了。
許三觀用賣血撐起了一個家,賣血就是他們在困境中的良藥。最後那「死血比活血多」徹底擊垮了許三觀,他在街頭大哭崩潰。那種「血賣不出去=失去價值」的感覺,不就是我們平凡人在面對中年危機時最怕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