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變別人前,我希望大家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改變別人想法的動機是什麼?
- 我擅長傾聽嗎?即使對方與我立場完全相反
- 我只是想講贏?想說服人?還是想「理解」別人的想法
為什麼必須先問這三個問題?來讓我為大家慢慢解釋。
一、為何想改變別人?
以我的日常生活舉例,周末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休息時間,我也不例外,我喜歡在休息的時間「和朋友到戶外走走」,所以我經常在周末找親朋好友一同出遊。
而我妹,她喜歡在休息時間「一個人在家打電動」。有時我們週末講好一起去逛街,但到了當日,她會臨時告訴我:「今天很累,我比較想在家休息。」
這時,我會面臨兩個選擇:
- 要求她遵守一起逛街的約定
- 自己一個人逛街或也在家休息
第一個選項是「改變妹妹」,第二個選項則是「改變自己」。
所以我們的第一個問題就很重要——我想改變妹妹的原因是什麼?動機有多強?我要改變她還是自己?
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答案,如果對你來說守約很重要,那選第一個吧!那正是我們今天的主題:「要如何改變別人」。
但對我來說,自己逛街也無妨,且強求她陪我逛街可能還會逛得不開心。在這件事情上我改變她的動機小,也沒有特別重要,那不如把心力放在改變更重要的事上。
除此之外,其實我們追求的是相同的利益和目標——我們都想在休息時間做喜歡的事,我只是想要有人一起出去玩,而改變她休息的方式不是我真正的目的。
如果一直執著在前面兩個選項,或許還是會讓我有些掙扎:「到底要盧她陪我盧到她受不了呢?還是摸摸鼻子自己出去逛呢?」但,我故意隱藏了第三個選項,那就是:
- 我爸每周末都會在河邊步道騎腳踏車,和他一起在河濱騎車也是不錯的選擇。
我想說的是,當你能認知到其實雙方具有相同利益時,那彼此就不會白費力氣為了吵而吵、為了爭而爭,花時間搞對立而忘記本來的目的。
所以在這個時候,因為你很清楚自己的動機和目的,對方為你做出的改變對你來說(而不是對方)才會更有意義。
二、如果對方和自己的觀點完全相反時,我能耐心聽對方說話嗎?
這個問題很簡單,最好被拿來舉例的就是政治立場:青鳥 vs 小草。
我認為他們都具有共同利益,其實很單純,那就是——台灣要國家安全,百姓要過得幸福。 可是他們可以在各大網路平台上整天爭個不停,誰也聽不進去誰的,根本改變不了彼此。
所以,如果你聽不下去任何一句話來自於想被你改變的那個人,那放棄改變他吧!還有,這篇文章也可以滑掉了,因為剩下的內容對你一點幫助也沒有。
如果你選擇往下讀,可能是因為好奇我會說些什麼,那我認為你已經有了改變別人的潛力:好奇心。
永遠都要保持好奇心,在心中存放這三個問題:
- Who:對方從哪方得知訊息?
- Why:對方為什麼相信這些訊息?
- How:對方如何從一堆訊息裡推論出他的結果(也就是他的立場)
只要願意把改變人的出發點放在這三個問題上,我們不但有機會聽見想像不到的有趣答案,甚至能讓原本緊張對立的談話氣氛變的平穩融洽。
三、我想說服和我立場不同的人?還是理解?
引用《如何讓人改變想法》書中的一句話:
所謂說服,多半是在鼓勵對方,讓對方相信自己有改變的可能。唯一能說服你的,只有你自己。
我很認同這句話,這邊我想簡單地分享一段過去工作的經驗。
當時的背景是我剛入職兩個月,而我在這短短的時間內,與課長之間產生了很大的意見分歧,是關於他管理方法的問題,他管人的方式經常破壞下屬的工作節奏,例如:
我身上已經有各一支產品專案與研究專案,在忙不過來的情況下,他突然追加難度很高的新任務(類似一個小研究),又要我三天更新一次進度,即使該任務沒有客戶、時間不趕,他也會追的很緊,緊到讓我喘不過氣,還打亂了我的工作節奏,因為我經常要挪開手邊緊急的事去處理他那些不緊急的事。
我試著委婉地提起這件事,向課長提議:「我們可以針對這個任務一周開一次會更新進度,這樣會來得更有效率。」但,課長選擇無視這個提議,繼續按他原本的管理方式。
在無奈地情況下,我只好找了指導我的Mentor,畢竟他很資深也和課長很親近,我認為與他談談能有所幫助。
我走到Mentor座位後方,問他:「你方便嗎?想和你聊聊我最近的一些狀況。」
他轉過身,身體放鬆地靠在椅背上,平淡地回覆:「怎麼了?」
我娓娓道來,他聽完後思索了一下,然後說:
「我想他不會改變作法吧!你要調整想法,站在課長的立場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我聽了有點錯愕,這說了跟沒說一樣,但我還是繼續問:「那...我的提議哪邊有問題嗎?」
此時,我不知道我戳到什麼開關,他忽然從平靜的樣子變得激動,眼睛睜得比之前更大,直勾勾地盯著我,並且整個人從椅子上坐起、身體向前靠,我可以感受到他準備說出一些語氣很重的話。
他:「這個提議對老闆來說太 • 困 • 難 • 了!他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對我們,這就是他管理的方法,他有可能因為你改變嗎?這邊環境就是這樣,你要想辦法讓自己適合這裡,我就是這麼做的,我會趕快完成他給的任務,回覆他的問題直到他滿意不會再問,你要做到這樣老闆才會信任你。我曾經有一個月工時超過勞基法上限,但我還是想靠自己做完,我做到連老闆都來問我要不要再聘一個人幫忙,我說『不用,我自己做比較快』,所以你真的有困難老闆還是會來關心的...你要blablabla...你不能blablabla...」
他霹靂啪啦說了一大堆,花很大的力氣試著說服我,要我變得跟他一樣——當個聽老闆話的乖寶寶。
但不管他說得多對、多有道理,那真的是一個字都進不到我耳裡,儘管他很資深、很懂公司的遊戲規則,我也不想接受他說的事實,我感覺那些事實無法說服我。
而那些事實只能說服他自己當個乖寶寶,他講得如此激動其實都是在和他自己對話,這就是典型的說服——完全不和對方對話、不理解對方的感受,如文字戰鬥機一般瘋狂輸出。
他的回覆裡沒有一個字回應我的訴求,只是要我去滿足上司的需求。這樣的對話讓我非常失望和難過,此外,往後再和此人開啟對話之前會讓我三思而後行。
我其實理解台灣的工作環境就是這樣,如果當時Mentor或課長一個不要拼命說服、一個不要選擇無視,而是試著讓我慢慢適應和理解、鼓勵我有改變自己的可能,或許都不會讓我的感受這麼糟,糟到最後撐不住,憤而離職。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寫了這篇文章,我並不是希望他們來看看這篇文章,要他們學會怎麼「改變我」。
我希望的是:自己未來再碰到這樣的主管,那我該怎麼「改變他」。
當初我和課長對話時,或許他也不覺得我們是在對話、或許他覺得:「就這個小毛頭憑啥要我改變?」他都已經媳婦熬成婆了,從前是他聽老闆的,現在應該是下屬要想辦法配合他。
但在這件事情上,我也不願意改變自己,我不喜歡無意義的服從體制、當個乖寶寶,這不是我的靈魂。
所以這,就是我改變他人的動機。
我必須憑藉自己的力量打開與他人的對話,並鼓勵他人改變自己。
我離職的這兩個月讀了《如何讓人改變想法》這本書,並且不斷的反思當時自己要怎麼做得更好,最後整理出一些方法,並與大家分享。
四、要如何讓人改變想法?想像自己是一位深度遊說員
現在你問完自己三個問題,你很清楚改變人的目的是什麼,但想被你改變的那方可能會感受到你帶著強烈的企圖心要改變他。一旦對方察覺到你不友善,就會在心中築起堡壘,儘管你的鐵證如山之事實大砲攻擊地再猛烈,對方5秒內就可以重新建構出一個新堡壘,你的火藥很快就會消耗完。
所以第一步,不是企圖改變對方,而是問:「你對XXX事的想法是什麼?」當然,那件XXX事要和你想改變的事物有關,例如書中寫了一個同志婚姻的遊說紀錄:
遊說員和一七十幾歲、穿襯衫配短褲的男性站在車庫裡,簡稱這位男性為「野馬男」。他們正在談同性婚姻,當時同性婚姻在加州尚未合法。
「我是不反對同性戀那群人啦,但這個國家已經問題夠多了,同志實在不要再吵吵鬧鬧想爭取更多權力。」野馬男說。遊說員問野馬男,有沒有結過婚?他說結過,維持了四十三年。太太在十一年前去世了,而且他知道自己還沒真正走出哀痛。「應該是我先走的。」他說。
車庫裡停的,就是他亡妻的古董福特野馬,他一直保養著那輛車。他說,妻子從來不抽驗、喝酒,一次都沒有。「她甚至不准我在車裡抽菸。」然後有天晚上,妻子發現自己牙齦上有個黑點。癌症擴散到她的喉嚨,最後讓她再也說不出話來。野馬男說,他學到生活裡的一課:賺多少錢都不重要,找到一個在一起會快樂的人,你就成功了。
遊說員向野馬男說,十一年的獨處似乎很漫長。
「這讓你有很多時間思考,」野馬男說:「有時候,我聽到一首我們以前常聽的歌,我會哭。有時候,我看到一些以前我們一起會笑的事,我會笑出來。我有一些很美好的回憶,也有一些很難過的事。我從來沒有真正放下她,但沒關係,我並不想放下。」
過了一會兒,野馬男告訴遊說員:「我希望那些同志也快樂。」他手夾著菸,指向對面的房子,告訴遊說員那裡住了一對女同志。野馬男說,他告訴她們可以把車停進他的車庫,因為街上沒有停車位。「她們人很好,不會給他人造成麻煩。她們在一起很幸福,就像我跟太太一樣。」
經過一陣閒聊,遊說員又問要是哪天能投同性婚姻公投,野馬男這一票怎麼蓋印?他說:「這次我會蓋贊成。」
所以遊說員想遊說的主題是「同志婚姻」,但他並沒有不斷的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就只是單純地問問野馬男怎麼看。
一開始,野馬男對同志婚姻的態度是偏向負面的,用的理由也很莫名其妙。我認為是因為他無法把自己那段幸福的婚姻同理在同志身上,如同我想改變的主管一樣,他是從基層的工程師打拼做上來的,卻也沒有辦法把那段當基層的過去同理在下屬身上。
另外,當我們問完對方的想法,得到像野馬男那種不盡人意的回覆是很正常的,這也是我想提醒自己的。
因為,當時的我向課長提議時,其實是期待他能夠理解我的想法,說出:「我知道了,你先處理你手邊最重要的,這個新任務不用這麼快回報進度。」
但我得到的回覆卻是:「你可以去學怎麼向上管理。」這種跟想像有落差的回答,讓我失望到了谷底,而這時人的情緒很容易就會上來。
回到前面說的,我們得知對方的想法後,先不要急著針對他奇怪的邏輯挑起一場思想辯論會。
遊說員在這裡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他問野馬男,結婚了嗎?
即使沒結婚,我們也可以問「那有談過戀愛嗎?」這類提問使他回憶起兩人相愛的過往。反正不管他怎麼回,我們接下的任務都是引導對方同理他人的感受。
然而,引導對方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可能會忍不住針對可以吐槽的邏輯點做反駁,比起放下成見做出引導,大腦更傾向處心積慮找到一句能被反駁的話。
對於這樣的壞習慣,我的建議是——不要浪費力氣思考對方的邏輯是什麼,你只要用自己的話複述對方的主張,接著詢問對方,你說的內容是否正確,直到對方滿意為止。
因為對你來說,讓「對方去思考」他自己說了什麼比「你去思考」他說了什麼更加的省力、輕鬆。此外,這個過程也能向對方展示你有充分地聽進他所說的話。
另一個要注意的地方是,在確認與複述的過程中盡量使用對方的定義,而不是你的定義,譬如野馬男對於「成功」的定義:
賺多少錢都不重要,找到一個在一起會快樂的人,你就成功了。
這是至關重要的一句話,因為這顯現出了他的核心價值觀。雖然與主流社會定義的「成功」不一樣,卻能讓他想起愛的美好,最後還希望同志能一起享受這份美好。所以我們要抓住這類重要的定義,並讓對方思考自己的定義與先前的論述是否有衝突。
不過,野馬男在一開始對同志婚姻議題的態度雖偏向負面,可是他還不是個真正的仇同人士,如果可以請他對自己一開始那套理由打個信心分數,我想他應該會給個6、7分(滿分10分)。所以相對仇同人士,他的態度更容易被軟化和動搖,但往往我們想引導的對象是更棘手的。
因此書中提到一個很好的方法,我們可以請對方對他們自己的主張提出一個信心分數,並詢問對方是因為什麼理由,讓他們有這樣的信心分數。如果對方說9分,你可以問:「為什麼不是10分?」就能把棘手的對話帶到下一階段:開始探究對方推理的方法,並引導對方思考自己的推理方法是否合理。
五、當對方的立場開始動搖了,逮住機會引導對方有更多的反思
當我們與對方的對話越來越深入,就表示對方逐漸向你露出被改變的機會。我在這邊分享一段我與媽媽的故事(畢竟媽媽目前是我改變他人想法的實驗品)。
每周末我都會從租屋處回老家,陪陪父母,通常爸爸和媽媽是分開吃飯的,因為他們關係不融洽。而每次我與媽媽一同晚餐時,她就會忿忿不平地抱怨爸爸,一旦抱怨起來就會講個沒完沒了。
其實我聽得很累,他們夫妻之間的愛恨情仇我早已聽過上萬遍,我很想直接脫口而出:「為什麼你總是在抱怨啊?可以不要再講了嗎?我聽得很累。」
但光想到她會把炮口轉移到我身上:「我抱怨一下怎麼了嗎?你這人怎麼那麼小氣啊。」諸如此類的話,我就又把到嘴邊的話吞回去。
「她真的就是受委屈太久了吧,雖然這不是我造成的。」我心想
於是我換了一個問法:「你回外婆家的時候外婆也很常講外公的事嗎?」(委婉提起「抱怨另一半」的主題)
她說:「會喔!你不知道喔,外婆很會抱怨外公。」
我:「是喔,你每次回家看她,她都在抱怨嗎?」(複述)
她:「常常,我以前有時會勸她外公也有自己的不便之處,希望她消氣,結果她反而更生氣,對我一陣罵,我覺得無奈,後來我就盡量不回覆她的那些抱怨了。」
我:「會讓你感覺不太好就對了。」(同理她,並用我的語言複述她的感受)
她:「對呀,其實她這樣反而讓我有時候不想回去看她。啊...我其實覺得我跟自己的媽媽真像。」
我:「為什麼你會這樣想?」(問對方因為什麼理由而有這樣的想法)
她:「因為我也很會抱怨爸爸的事情,而且會越講越氣,就和外婆一樣。」
我:「喔~所以你覺得自己和外婆很像,經常和小孩抱怨另一半嗎?」(用對方的定義再次複述)
最後她放下了對爸爸的怨嘆,她說:「算是吧...我希望你們回來的時候不要老是聽到我說這些。」
以上這段故事是我近期最成功的案例。
當對方願意和你說出他以前的經歷時,就表示你成功引導他踏入了反思的起點,然後逮住這個機會,讓他從自己的故事裡重新思考。而且,你還會發現「對方樂於分享自己的故事」所以其實輪不太到你說什麼故事,只要在對方說故事的過程中聆聽、複述和提問,就可以讓對方反思自己的想法並且改變態度。
我認為有些人需要透過一場對話來反思自己的想法,大部分是因為他們獨處的時間不太會思考自己說過的話和行為,而是都在想別人的問題在哪。
儘管別人的問題、過錯帶給自己很多委屈,流了很多淚,卻還是無力還擊,只能陷在憤怒或悲傷的情漩渦中,最後形成一些難以被改變的偏見。
而我必須承認,我在過去的工作中也是如此。當時我身陷情緒化的泥淖中,一直在思考課長的問題、Mentor的問題在哪,我總是氣憤地想著:「他們怎麼可以一點同理心都沒有!簡直是無情的上班機器人!」
不過,我不是說不能去檢討別人的問題,然後一直找自己問題。反而是一定要想過「別人有哪些讓我討厭的地方」才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但重點在於——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然後呢?要克服它嗎?還是要避開?
兩個選擇都沒有錯。
選擇避開➡️往後再遇到這樣的主管我就離職
選擇克服➡️往後再遇到這樣的主管我先試著改變他
其實我的訴求應該是很多的基層員工內心的渴望:「組織扁平化、淡化上下屬關係、互相理解與包容」我不認為我要放棄堅持這件事,但過去的我用錯方法,傻傻地以為坦承自己壓力大並提出解決辦法就可以說服一位價值觀根深柢固的主管。
現在,我調整了我的方法,也有一些成效出來。所以我結合書中的方法提出了一個自己的「改變-引導他人七步驟」
六、改變-引導他人七步驟
- 和對方建立融洽的關係,至少不要讓對方覺得你是來打臉他的,而如果你真的抱著這種意圖,對方百分之百會察覺。
- 把你想讓對方改變的事物包裝成一個主題,詢問對方的看法。
- 用你的話語複述對方的主張或立場,並且向對方確認你是否說的沒錯。
- 再次複述時,可以以自己的說話習慣描述,但必須使用對方的定義,而不是你的,並重複此步驟到對方滿意。
- 必要時,請對方為自己的主張打上信心分數,並詢問為什麼是此分數。
- 反覆聆聽、提問和複述,直到對方態度改變。
- 到了第六步驟,對方的態度沒有完全改變,只是些微鬆動,那就先這樣,因為你們大概都累了,但繼續維持你們融洽的關係,擇日再談。
如果有時光機可以回到離職前,我應該會想問那位課長:「你當工程師的時候也壓力山大嗎?」
我想,肯定能聽到一段動人又勵志的故事吧!不過我並不後悔離職
有人曾問我:「如果你早點讀到《如何讓人改變想法》是不是就不會離職啊?」
「我很慶幸自己先離職,留給自己時間去讀書和反思曾經的錯誤,否則,我將一輩子深陷埋怨和憤怒之中。」我自信的說。
七、既然做出改變別人的決定了,就永遠相信自己有改變人的力量
從不被賦予人權的黑奴一直到馬丁路德的《我有一個夢想》
從不被允許接受教育的女人一直到瑪莉.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為女權辯護》
從不被大眾接受的同性戀一直到歐巴馬任期通過的《尊重婚姻法》
歷史見證了改變的可能,改變就像骨牌效應,從自己開始、接著推展到周遭身邊的人,如書中的一段話:
家庭派對這類的社交聚會,常常是大家並沒有特別說好,卻能夠自然而然的散場。在某個人因為累了或感到無聊而決定離開的時候,要是沒有其他人跟著離開,派對就繼續狂歡下去。然而,如果有部分的人也覺得累了,就會跟著離開,進而鼓勵其他人照辦。等到離開的人數夠多,就連那些因為很多人都走了才想走的那些人也待不下去,於是就會發生骨牌效應,好像大家都說好了要散場回家。
我們可以當骨牌的第一個,然後推倒第二個、第三個一直到第一億個,只要環境改變了,那些根深柢固的文化就會瓦解,然後長出新的文化。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可以生存上百萬年,不是因為我們的基因不斷進化,而是我們的思想可以隨著環境改變,想到新的辦法在新的環境生存。
如果你不喜歡另一半總是怎樣、不喜歡父母總是逼迫你要幹嘛、不喜歡主管總是要求你妥協和配合,而這些痛苦的事情為你帶來了強烈的「改變他人的動機」,那就勇敢地嘗試這些方法吧!
一定會有人告訴你:「別浪費力氣了,改變自己最快。」但你又發現改變自己是在消磨自己的靈魂,那不要管那句話了,我在這裡,鼓勵所有讀者:
用真心改變世界,世界會慢慢變成適合你的樣子。
請記住這句話,你永遠有力量改變別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