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端端(亞斯兒)在學齡前是個完全沒有作業、沒進度壓力的孩子。直到小一前的暑假,才開始接觸正音班、逐步過渡到國小的學習節奏。這段從零開始的過程,的確經歷了一段「陣痛期」,但也走出了屬於我們家的步調。以下是我們的完整歷程整理,希望幫到也正面臨這段過渡期的爸媽。

💬入小,不只是孩子的事,更是爸媽的心戰
對一般家庭來說,幼兒園升上小學是人生的新階段;
對特殊兒的家長來說,「轉銜」更像是一場全面性的接力賽——不只要跑在孩子前面幫他鋪路,還要一邊跟著孩子的速度,調整方向,偶爾還要回頭撿起他掉落的信心。🌟常見特殊兒轉銜入小的現實挑戰
🏫1. 學習環境差異
從特教班或小班制環境,進入30人以上的普通班級,孩子可能無法馬上適應嘈雜、團體規則、輪流發言等學習情境。
📘2. 師資與課程模式不同
特教老師熟悉差異化教學,普通班老師可能較難立即掌握孩子的需求,課程進度與評量也可能讓孩子壓力大增。
🧼3. 自理與社交能力的挑戰
孩子可能對穿脫衣物、整理書包、排隊打飯或小學的社交互動感到困難,需要家長與老師額外協助。
✏️我們實際入小適應的三大挑戰
1. 小肌肉發展慢、寫字抗拒
- 剛開始端端連握筆都吃力,寫名字也歪七扭八像畫畫一樣。
- 我們從「寫一個字」開始,每次都要陪在旁邊,用遊戲引導、畫圖練習,漸漸練到能完成半張A4的簡單小作業(真的不要多,適量即可)。
2. 從幼兒園自由學習 → 要坐好、聽講、寫功課
- 安親班就像小圖書館,要安靜、規律、坐好,這對從來沒受過課堂訓練的小亞是大挑戰。
- 情緒與專注力的調整,我們練習了「上課好行為」練了好幾個月。
3. 小學 vs. 安親班,落差到底有多大?
- 小學會不會比安親班更嚴格?安親班要求是不是太超前?
👉我們的做法: - 先想清楚自己對孩子及安親班的期待:放學後的接送方式?要放輕鬆學?還是衝刺?還是兼顧社交與自信?家長能接受的選項有哪些?
- 加入地方小學家長群,問問實際狀況、老師教學風格、推薦的安親班及原因。
- 買前一期小一課本回來和孩子一起翻翻看,先熟悉一下「國小的難度」,再想像一下未來我和孩子怎麼跟上這樣的進度。
4. 特殊兒的轉銜必備:關於孩子的教戰手冊+持續支援
- 我主動和新環境的老師介紹孩子的特質、地雷、應對策略,建立溝通橋梁。
- 我們準備了一份「對於端端的教戰手冊」,並與老師保持聯繫,當老師遇到挑戰行為時,我會把問題帶去問心理師/治療師,再把建議回傳給老師,讓他們知道我們不是把責任丟出去,而是願意一起配合、一起面對。
🤝特殊兒家長的角色:從旁協助、搭橋溝通
🔎了解政策與流程
熟悉特殊教育法、轉銜會議流程、學校提供的資源(巡迴輔導、融合教育、特教評估等),讓自己有底氣和老師們溝通。
📞建立穩定的師長溝通管道
孩子不會用嘴巴說的事,可能用行為反應出來,家長要當孩子的「翻譯員」。
與老師建立信任後,再適時提出「降低起始要求」的建議。
🙌心理支持最重要
比起進度,特殊兒更需要「感覺到被接納」的信心,我們常對他說:「慢慢來,你不是落後,是在練習。」
✅我們的實戰策略
1. 🎯先確定「開學後誰接孩子」,再決定暑假節奏
- 是家長接?安親班接?課後班?
- 確定後才能倒推暑假要不要提早熟悉安親班,或安排什麼練習內容。
👉像我們家確定開學後會由安親班接送,因此:
- 暑假就讓端端去該安親班上正音課,提前適應環境與老師;
- 當作「試水溫」,測試是否適合那個班級文化,早發現早處理。
2. 🧑🏫與老師溝通技巧:溫和誠懇,逐步建立信任和配合模式
我們一開始就告訴老師端端有亞斯特質,並清楚說明幾個重點:
- 他的學習模式、情緒反應、地雷、習慣等。
- 初期用中性語氣詢問學習狀況,觀察老師是否彈性。
- 如果老師做法合理,我就立即正向回應,建立親師溝通信任關係。
- 慢慢和老師逐步提出請求:像是降低起始要求、提供緩衝期、給亞斯兒彈性處理空間。
- 與老師一起合作目標:「會慢慢跟上課堂,但一開始需要給孩子緩衝期」。
- 如果老師不願意配合或缺乏彈性,那我就會換班,不糾結。
📌重點不是只有老師願不願意配合,還有孩子自己怎麼看:
- 他覺得老師對他好嗎?
- 他在那個班級學得開心嗎?
- 他有信心自己能跟得上嗎?
不要一次問到底,可以在放鬆的情境慢慢聊、慢慢觀察。我們的目的,是陪他成為更自信的自己。
3. 🌟誇獎小進步,建立正向循環
- 孩子只要願意嘗試、肯努力寫一個字,就值得被誇獎。
- 每天鼓勵他的過程,比完成多少作業還更重要。
4. 📌請幼兒園老師幫忙設計「入小適應課程」
- 當端端升大班時,我主動問老師:「可以設計入小學的準備活動嗎?」
- 結果老師真的安排了系列適應課程,包含課堂模擬、小學生活圖卡、入學作息調整等等。
(⚠️小提醒:不是每間幼兒園都會主動做,家長可以自己提出)
5.✔️安排心理師開的升小一課(專為特殊兒設計)
- 端端屬於亞斯特質,入小的心理壓力比一般孩子大得多。
- 我們讓他參加熟悉的心理師開的升小一小團體,透過角色扮演、社交練習、模擬課堂,讓他提前演練「小一生活」。
📌建議家長:
- 優先找長期配合的心理師比較安心;
- 最好能讓家長一起陪上課,觀察互動與心理師風格;
- 若孩子對心理師不喜歡,即使家長喜歡,也需要慎重評估成效。
6.✔️所有入小適應課程都先請老師們降低學科要求 + 媽媽陪著一起學
- 初期不要追求效率或進度,而是培養孩子的信心與安全感。
- 練習適量就好,不要一下給太多,避免打擊學習意願。
💛給同樣處於起步期的特殊兒爸媽: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重點不是「趕上誰」,而是「走得穩」。
我們的孩子,不需要「趕上別人」,我能做的只是幫他找出一條,他可以走的路。
轉銜是個不容易的過程。特別的孩子有特別的節奏,而最好的老師與家長,是懂得調整腳步的人。陪伴的力量來自我們不急不躁的堅持、鼓勵與信任。
讓孩子感受到:「你不是落後,只是用你自己的方式學習。」 這份理解,是最珍貴的起跑禮物。
📬如果你也在面對特殊兒轉銜的路上,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我們一起成為彼此的力量。
🔗延伸閱讀推薦(點標題就可以連結囉)
1.幼小轉銜是什麼?特殊兒幼小轉銜時程/步驟/準備重點一次看
這篇文章詳細介紹特殊兒幼小轉銜流程,建議孩子中班時就開始先做功課囉
2.📚信誼育兒網:小一新鮮人入學前準備
裡面有非常多具體的準備建議(也適合一般生喔),無論是生活自理、時間管理、學科銜接都有幫助。
歡迎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特殊兒的爸媽知道,他們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