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罵一罵就會了?》
「老闆大概以為,罵一罵部屬就能自己學會了吧。」
這是大亞最近在早餐桌上抱怨時說的一句話。他們公司的老闆最愛當眾罵人,尤其對一位其實非常認真的部屬,只要有一點小錯,就會被公開責備、毫不留情。
後來那位部屬受不了,申請調走了。結果新來的同事狀況更糟,搞不清楚流程又容易出錯,整組的人被迫幫忙補位。但老闆卻還自我安慰地說:
「這個新來的看起來還不錯。」
我聽完差點笑出來,然後突然一陣鼻酸。
因為這種「你怎麼還不會?」「這也要教?」的態度,我太熟了。 不只是主管會這樣,老師也會、甚至……父母也可能曾經這麼對待孩子。
那一刻我意識到——
「職場上的『罵到會』,其實就是打罵教育的延伸。
▍那些年,藤條下的無力與羞辱
還記得剛上國一的時候,還不懂怎麼唸書。 考完試後,老師會拿著藤條,一邊照著分數排隊,一邊逐一體罰。
那時候,我剛升上國一,還不會唸書。每次考完試,老師都會拿著藤條,照著分數從高排到低,分數少一分,打一下。
我總是排在後面,手被打得瘀青,卻依然不懂:
- 為什麼我明明看書了,還是記不起來?
- 為什麼我總是唸不到老師會考的地方?
- 課本這麼多字,我到底要背到什麼時候?
更痛的不是手心,是心裡的不知道怎麼辦。因為從頭到尾,沒有人教我「怎麼唸書」。
他們只是一直指著我錯的地方,一直罵、一直打,把錯誤當成合理的處罰理由。
我一直被迫背、打、背、打、背、打...,卻還是搞不懂怎麼唸書。
▍ 終於遇見那位願意「教我方法」的老師
轉機出現在國二上學期。有一位科任老師在下課時主動走到我座位旁,她沒有拿藤條,也沒有指責我考不好。她坐下來,帶著我拿起筆和課本,一步一步的教我:
- 怎麼圈關鍵字
- 怎麼組織段落重點
- 怎麼把厚厚的課文變成我可以理解的架構
短短一節下課,我學到的不只是考試的答案,而是受用終身的讀書方法。
那一刻,我不只是學會了怎麼唸書,更重要的是,我感覺到了:
「終於人願意陪我,一步一步把困難變得清楚。」
從那之後,我開始慢慢進步。
二年級下學期後成績開始往前躍進,後來我以班上第二名畢業,學測也考上了當地的第一志願。
這一切,靠的不是罵我、逼我,而是有人願意陪我、引導我、相信我可以做到。
▍回到教養現場:我真正要教孩子的是什麼?
成為媽媽後,我常常在想:
「我真正想教孩子的,到底是什麼?」
不是光是吃飯坐好、考試100分,而是——如何相信自己做得到。
就像前天早上的那一幕。
波妞吃飯吃到一半又想起身,我照著規則扣了她的吃飯好行為點數,哥哥還在旁邊笑她。
波妞低著頭說:
「反正我就會被扣一百點。」
那一刻,我愣住了。
不是因為她犯規,而是我從她自暴自棄的語氣裡,聽見了小小的求救。
我心裡問自己:
- 她是真的不願意配合,還是覺得反正努力也沒用?
- 我繼續扣分,是在教她什麼?
- 如果她覺得無法達成,那我該怎麼幫她看到「她其實做得到」?
我想起我們學過的 CST 和 正向教養 裡的技巧——不是用錯誤來否定孩子,而是放大她「做對的那一刻」。
🎯 於是,我選擇換個方式:
✅ 她屁股坐好時,我立刻說:「哇~你這次坐得好端正喔!加1分。」
✅ 她拿湯匙吃飯時,我趕快補一句:「這就是用餐高手的姿勢!」
✅ 她又想離開時,我溫柔提醒:「你今天已經累積3分了,再一點點就完成任務囉~」
✅ 我給她信心:「你已經做到了很多次,媽媽知道你可以!」
原本一臉沮喪的波妞,眼神慢慢亮了起來。
她努力地把剩下的飯吃完,然後帶著成就感說:「媽媽我有坐好吃完了!」
🌈 教養,除了指出改進之處,也要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
「你這樣不行!」「不可以!」「你怎麼這個都不會!」
這些話或許我們都有不小心說出口過,甚至想用體罰打到孩子記得,
但要選擇把怒氣噴出口之前,我們是否先停下來想一想:
「我罵完了,孩子真的能從中學到方法嗎?」
「這是有效的教育?還是只是大人無奈的情緒宣洩?」
「我真正要教她的是什麼?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教她?」
我們可以選擇變成那個讓他放棄的大人,
也可以成為那個告訴他:「你可以、我陪你」的人。
教養不是懲罰孩子做錯,而是陪著孩子做到他還不熟悉的事情。
就像當年那位,坐下來陪我圈關鍵字的老師一樣。
#正向教養 #CST教養 #育兒日記 #吃飯好行為 #孩子做得到 #Dolly的親子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