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間的誤會,源自於沒有距離的彼此》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北海道登別地獄谷)

(北海道登別地獄谷)

她把信紙貼齊邊線對折再對折,如對待珍寶般嚴謹的放入信封,封好口、貼上郵票。

​​

曾經有個年代,沒有網路、只有有線電話,跟遠方的朋友溝通,必須透過一封又一封的信件,有時收到信是鼓鼓的,心想這裡頭一定有大禮包,果然,對方分享北國美麗的楓葉照片和三片乾燥的紅楓葉。

​​

現在這個世代,只要手機軟體裡通話按鍵按下去,過沒多久,對方的聲音就會出現耳旁,甚至還可以看到即時影像。科技讓人無論在地球的哪個地方,都能輕易的找到對方,訴說大大小小的事,甚至只是一句「你現在在幹嘛?」

我們不斷地適應與享受新技術的進步,但外在一直變化的同時,人的內在卻總停滯在某的階段,跟不上時代的速度。

他,因為科技,而誤解了你的心

​​

那句「你現在在幹嘛?」所出現的時機,通常是發話者選擇的時機,而非接受者的時機。所以這邊的中午十二點,在另一頭可能是晚上十二點。

​​

過去你可以中午十二點寫信然後投進郵筒,對方可能要一週後才會收到。現在你中午十二點傳個訊息,對方的晚上十二點就能立刻收到。你沒有變,但傳遞訊息的方式變了,另一頭的他,現在因為新訊息的噔噔聲而醒來,再也無法入眠。

這個沒有時間距離的溝通模式,接收者無法像收到信件大禮包的年代,坐在桌前泡好一杯茶,用拆信刀俐落的把密封的信件打開,拿出信紙與照片,安靜的閱讀遠方傳遞過來的訊息,即便這是友人一個月前的經歷,但欣賞照片的他跟對方無時差的,同步處於一個月前的風景。

科技的即時性,現在迫使對方會在不預期的時與地,接收你想要傳達的感動~~看見傳送過來的那張北海道美景照時,他正站在大雨滂礡的街頭,褲腳和手臂都濕了,心情有點煩躁的他,能完整的感受到你想傳遞的喜悅嗎?但他別無選擇,因為已經把訊息點開來。

​​

過去信件的「慢」,讓收信者得以有餘裕的在最適當的時間,以自己的節奏閱讀友人經過沉澱所寫下的文字與照片。文字的兩邊,一邊經過思索後傳遞自己的感觸,另一邊則完整感受著友人所傳達的感動。這個慢,讓人想傳達的訊息,更完整的被對方接收到。

所以這是科技的問題嗎?不是,這是人的問題。也就是人並沒有隨著科技的進步而去調整思考「另一頭的他的狀態」。

科技的「快」把你自己即時地丟了出去,沒有任何掩飾,讓對方直接撞擊「你的感受」。這裡頭只有「你」和「你感受的美景」,這裡頭沒有對方,你的對方像杯子,只能單方面的接收各種倒進來的液體。

​​

快的即時性,讓人無法良好的傳遞自己的想法

在這個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溝通的時代,卻發生很多無法有效溝通的問題,有人抱怨主管、有人抱怨另一半、有人抱怨自己的父母。

你有沒有發現,造成溝通上的問題,有時是來自於「快」。於是你赤裸裸的把自己呈現在對方面前,讓對方覺得「你重視自己的比重大於重視他」。但你可能沒有這樣想,而沒有多想的你最後卻被別人說白目、自私。

事實上你被罵得有理,因為你只想你想講的,卻沒有顧慮到對方的想法與狀態。就像Thread最近熱議的男女朋友溝通問題的事件,男生傳了張午餐的菜色,女方直接回「不大行」,二人溝通到最後,男生以暴怒收場。

​​

科技的進步不僅僅是讓生活變得更方便,另一方面是要讓人學習該如何更細膩的為對方著想。因為你的直言直語,那句「不大行」傳遞出去的當下,男生正要吃那個不大行的餐點,這時他還有胃口嗎?一邊吃一邊看著這個「不大行」的菜,於是他說「拍給你看不是每天接受批判的誒」。

​​

晚上十點還在加班的你,突然想到有件事需要下屬處理,為了怕自己明天忘記,便傳訊息提醒他。這個沒有想到對方的你,不知道他看見訊息後冒出一股怒氣,然後把你的訊息貼上Thread讓大家欣賞「我的主管」,百萬的瀏覽數把事情鬧大,最後被炎上成惡主管。

沒有想到對方現在狀態的人,在「即時」性溝通的時代很容易發生溝通上的問題與誤會,但這是對方或科技的問題嗎?

​​

事實上,這是「我」需要改變的問題。

讓自己「慢」,是為了提醒自己「要先思考另一個人」

​​

在北海道的你現在開始慢下來,換一種方式,不急著直接把照片傳送給遠方的友人,而是先把感動整理成文字,透過整理的過程讓自己沉澱與思索這份感動與餘韻,這個慢下來,反而可以讓你更完整的傳遞出個人的感受。

想傳遞訊息的你,稍微停一下,感受對方現在可能的狀態,這一個暫停鍵,讓你倆間降低溝通上的產生誤會的機率,而這個慢裡頭,還含藏著你對他滿滿的關懷與體貼。

​​

過去的世代迫使人必須慢下來,現在的世代則是人必須要有自覺的慢下來。還有另一種慢,就是回到過去那個年代,你寄出一封將會蓋上郵戳的信函。

​​

在北海道的你,這次選擇寄出一張有日本郵戳的明信片,即使這個心意可能花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傳遞到他的手上,但對方收到明信片時的驚喜所帶給他的感動,讓他把你的心意,好好的保存在相框裡。

你與他之間,是要維持科技的效率與冰冷?還是人與人間的溫柔與體貼?就看這個「慢」裡頭,你的心裡有沒有他。

*******

☀️週日學堂:職場軟技巧之智慧篇☀️

❗️第二十三堂課: 活不出天賦,可能跟你的金錢觀有關係

「金錢觀」不是與生俱有的,通常是社會與家庭傳遞給自己的觀念,這外在形塑出來的價值觀,結合自己的貪瞋癡,然後跟工作捆綁在一起,「工作穩定」成為挑選工作的一個重要指標。

因此很多人選擇大企業為求職的目標,因為「穩定,薪水好」,在這個穩定的環境裡,真的是適合自己嗎?

一年二年三年過去,這個問題會漸漸被人放下,然後讓自己成為纏裹腳布的小腳,扭曲自己來適應這個環境,只因為「穩定」。

這堂課會我們要來檢視這個「金錢觀」。

​​

*******

❗️「週日學堂_職場軟實力之智慧篇」開始報名了!

​ ​ 這一期的主題聚焦於「工作。財庫。愛的滋養」

​ ​ 如何在工作中培養富足意識?在鬆與緊之間,如何相互流動與平衡?

​ ​ 找錯工作是因爲天賦沒打開?還是被金錢的恐懼拉扯著?​

​ ​ 透過這十堂課,帶著同學認識哪些對工作的觀念會形成財庫的破洞,而該怎麼做,可以打開活化自己的財庫,並且認識財庫與愛之間的關聯又是什麼。

​​

➡️週日班,8/3開課,可隨時插班

➡️週二班,預計9/9開課

➡️週三夜的智慧課(免費)「什麼是我的人生禮物?」8/27開課 (一月一會)

❗️課程說明與報名連結,請見留言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Y CHEN 人生花滿院的沙龍
28會員
197內容數
人生是一段築夢之旅。 築夢也逐夢。 就讓這場夢。 變成一場「好夢」。
2025/08/10
❗️幸運一直都在,只是被你冷落 ❗️幸運被看見後,會一個接著一個來 ❗️和幸運成為一家人,幸運會無所不在
Thumbnail
2025/08/10
❗️幸運一直都在,只是被你冷落 ❗️幸運被看見後,會一個接著一個來 ❗️和幸運成為一家人,幸運會無所不在
Thumbnail
2025/08/03
❗️你沒察覺到的動機,神佛都知道 ❗️神佛不是幫你做決策,而是指引一條成長之路 ❗️對自己的奉獻,才是心想事成的關鍵
Thumbnail
2025/08/03
❗️你沒察覺到的動機,神佛都知道 ❗️神佛不是幫你做決策,而是指引一條成長之路 ❗️對自己的奉獻,才是心想事成的關鍵
Thumbnail
2025/07/28
❗️學習心靈的知識和心靈成長是兩回事 ❗️學習把知識化為心,讓自己活出這個知識 ❗️想在生活中把知識活出來,得先要在課堂上把知識活出來 ❗️在課堂中把所學的知識活出來,其中一個關鍵在於「問問題」與「分享」 ❗️中醫式的學習,才能真正的調整體質
Thumbnail
2025/07/28
❗️學習心靈的知識和心靈成長是兩回事 ❗️學習把知識化為心,讓自己活出這個知識 ❗️想在生活中把知識活出來,得先要在課堂上把知識活出來 ❗️在課堂中把所學的知識活出來,其中一個關鍵在於「問問題」與「分享」 ❗️中醫式的學習,才能真正的調整體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我是夢夢 ♡ 每年到這個時候,我都會默默開始列購物清單 畢竟「蝦皮雙11」真的太好買啦 🛒✨ 這次就想跟大家分享幾樣我自己平常有在用、也準備趁雙11補貨的好物, 順便聊聊我最近開始玩的「蝦皮分潤計畫」,怎麼讓分享變成小小被動收入 💰
Thumbnail
嗨~我是夢夢 ♡ 每年到這個時候,我都會默默開始列購物清單 畢竟「蝦皮雙11」真的太好買啦 🛒✨ 這次就想跟大家分享幾樣我自己平常有在用、也準備趁雙11補貨的好物, 順便聊聊我最近開始玩的「蝦皮分潤計畫」,怎麼讓分享變成小小被動收入 💰
Thumbnail
分享如何透過蝦皮解決毛孩(多芬)因換季和食物引發的皮膚過敏問題,從選用單一蛋白質的火雞肉主食,到利用寵物防舔衣舒緩傷口,並結合蝦皮雙11購物節的優惠資訊與蝦皮分潤計畫的實用教學。
Thumbnail
分享如何透過蝦皮解決毛孩(多芬)因換季和食物引發的皮膚過敏問題,從選用單一蛋白質的火雞肉主食,到利用寵物防舔衣舒緩傷口,並結合蝦皮雙11購物節的優惠資訊與蝦皮分潤計畫的實用教學。
Thumbnail
【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第十六週回覆心得與感謝文
Thumbnail
【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第十六週回覆心得與感謝文
Thumbnail
人一生中有被開發的個人潛能可能只有一半,甚至更低,科技越發達越趨文明的現代,貧富差距變大,人有無被開發潛能的差距也變大,這拉鋸加大的主因,都來自於那個“文明症”。
Thumbnail
人一生中有被開發的個人潛能可能只有一半,甚至更低,科技越發達越趨文明的現代,貧富差距變大,人有無被開發潛能的差距也變大,這拉鋸加大的主因,都來自於那個“文明症”。
Thumbnail
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科技進步和社群媒體對年輕人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特別是焦慮和憂鬱症問題的增加。通過個人經驗和觀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反映了當今社會對於這些議題的高度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科技進步和社群媒體對年輕人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特別是焦慮和憂鬱症問題的增加。通過個人經驗和觀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反映了當今社會對於這些議題的高度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科技是進步的動力,而非毀滅的元兇。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科技對後代的影響。有人認為,手機、社交媒體等科技產品讓人沉迷其中,導致人際關係疏離,學習能力下降,甚至影響身心健康。然而,這種觀點過於片面,忽略了科技為人類帶來的巨大進步和便利。我堅信,科技並非洪水猛獸,而是推動
Thumbnail
科技是進步的動力,而非毀滅的元兇。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科技對後代的影響。有人認為,手機、社交媒體等科技產品讓人沉迷其中,導致人際關係疏離,學習能力下降,甚至影響身心健康。然而,這種觀點過於片面,忽略了科技為人類帶來的巨大進步和便利。我堅信,科技並非洪水猛獸,而是推動
Thumbnail
在《科技大歷史(上):不想超級焦慮和迷惘,就要懂科技趨勢的底層邏輯》中,我們深入探討了科技進程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了解科技的底層邏輯是降低個人焦慮的關鍵,透過回顧人類與科技的共同歷程,我們得以結合科技與人文思維,洞悉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和文明。掌握溝通和人文素養成為在AI時代保持人性的關鍵。
Thumbnail
在《科技大歷史(上):不想超級焦慮和迷惘,就要懂科技趨勢的底層邏輯》中,我們深入探討了科技進程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了解科技的底層邏輯是降低個人焦慮的關鍵,透過回顧人類與科技的共同歷程,我們得以結合科技與人文思維,洞悉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和文明。掌握溝通和人文素養成為在AI時代保持人性的關鍵。
Thumbnail
不知道你是否發現,我們的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圓滑。 社群的頭像、手機的弧度,就連個性也是。 在自媒體時代因為言論、目光,稜角磨平的速度越來越快。審美也在不經意間被流量影響。過於尖銳的言論,即便是事實也容易被炎上,好一點則是被滑走不被關注,隨時會出現叮嚀 「疑有不適的內容,請謹慎觀看」。
Thumbnail
不知道你是否發現,我們的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圓滑。 社群的頭像、手機的弧度,就連個性也是。 在自媒體時代因為言論、目光,稜角磨平的速度越來越快。審美也在不經意間被流量影響。過於尖銳的言論,即便是事實也容易被炎上,好一點則是被滑走不被關注,隨時會出現叮嚀 「疑有不適的內容,請謹慎觀看」。
Thumbnail
世界給的越多 我決定取用得越少
Thumbnail
世界給的越多 我決定取用得越少
Thumbnail
7 人生八苦與修行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眾生佳來自執著,比較,貪嗔癡。世事幻變無常,只有變幻才是永性,人生衝衝,不要執著比較恐懼,修習佛法,了悟無常,斷除貪瞋癡,清淨心靈!順其自然,各走各路,自得其樂。 呼應上一篇,人工智慧主導的未來,人類轉為以專家導
Thumbnail
7 人生八苦與修行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眾生佳來自執著,比較,貪嗔癡。世事幻變無常,只有變幻才是永性,人生衝衝,不要執著比較恐懼,修習佛法,了悟無常,斷除貪瞋癡,清淨心靈!順其自然,各走各路,自得其樂。 呼應上一篇,人工智慧主導的未來,人類轉為以專家導
Thumbnail
我假設即將來臨的突變,向「全右向腦」的運動,這將不會是一個點。概念化的Mind將不再有價值。我們在談論的是一個不會對我們的細節感興趣的東西。所以,為了讓我們能夠前進,我們需要帶來被要求的細節,那就是可以通過正確運作的策略性Mind的運作來解開、揭示的細節。
Thumbnail
我假設即將來臨的突變,向「全右向腦」的運動,這將不會是一個點。概念化的Mind將不再有價值。我們在談論的是一個不會對我們的細節感興趣的東西。所以,為了讓我們能夠前進,我們需要帶來被要求的細節,那就是可以通過正確運作的策略性Mind的運作來解開、揭示的細節。
Thumbnail
搬運6年前文章:以「刻意為之」的系統化、複雜邏輯化又帶有詩味的語言行文,反諷當時商管界風行一時的「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以哲學和科學發展視角,批判、諷諭「系統思考」。 --更是為了揶揄六年前把「系統思考」當作圭臬/聖杯的創業團隊而作。 *文後還有後記。
Thumbnail
搬運6年前文章:以「刻意為之」的系統化、複雜邏輯化又帶有詩味的語言行文,反諷當時商管界風行一時的「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以哲學和科學發展視角,批判、諷諭「系統思考」。 --更是為了揶揄六年前把「系統思考」當作圭臬/聖杯的創業團隊而作。 *文後還有後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