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在便利商店貨架上看到一款巧克力,包裝上不只寫著「黑巧克力 70%」,還清楚標明「含 50 毫克咖啡因,相當於半杯咖啡」—— 你會想買來試試嗎?
這樣的產品在美國已經出現。巧克力品牌 AWAKE Chocolate 近期成功進入 Costco,打出「零食+功能性」的定位:既能享受巧克力的口感,又能補充日常提神所需的咖啡因。當我看到消息,直覺只想問:如果這樣的產品進入台灣市場,會面臨什麼挑戰與機會?

AWAKE帶有咖啡因的巧克力產品進入美國Costco通路
法規角度:能不能叫「巧克力」?
台灣食品法規對「巧克力」有明確規範。產品必須含有一定比例的可可固形物,且植物油含量不得超過 5%。AWAKE 雖然標榜使用可可脂與可可膏,但配方細節未公開,若含有較高比例的大豆油,恐怕在台灣不能合法掛上「巧克力」之名。
至於咖啡因,台灣食藥署的管制重點目前主要放在「飲料」:
- 每份 100 毫克以下 → 綠燈
- 101–200 毫克 → 黃燈
- 201 毫克以上 → 紅燈
固體食品(例如巧克力)並沒有強制標示的規定,但一旦品牌選擇揭露,反而可能引起消費者的疑惑:「為什麼零食需要提神?」這種定位的曖昧,也許比法規本身更棘手。
市場現況:甜食與功能的邊界
台灣巧克力市場規模約 88 億元,長期由德芙、金莎、M&M’s 等國際大牌把持,本土品牌市佔率不到兩成。不過,近幾年情況正在鬆動:
- 福灣巧克力靠台灣可可豆在國際比賽屢獲大獎,打響「台灣豆」名號。
- TC 巧舖、九日風、JL Chocolate 等新興 bean-to-bar 品牌逐步崛起。
在「甜食」這個大市場裡,本土品牌雖然仍屬小眾,但逐漸累積了基礎。
另一方面,台灣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咖啡因大國」:一年喝掉超過 28 億杯咖啡,市場規模超過 300 億元;能量飲料、保力達 B 等功能飲品也各有固定族群。問題不是需求不存在,而是消費者早已習慣「喝」咖啡因,要說服他們改成「吃」,需要額外的教育成本。
潛在機會:誰會需要「吃」咖啡因?
雖然不容易直接切入大眾市場,但仍有幾個值得關注的情境:
- 考生:需要安靜、方便的提神方式,不適合帶飲料進考場。
- 健身族群:比能量飲更輕巧的能量補給。
- 上班族:開會中不方便端飲料,卻需要快速醒腦。
過去台灣曾短暫出現過「咖啡因口香糖」,雖未普及,但仍吸引固定消費者,顯示「固體型態的提神產品」不是不可能,只是更偏向利基市場。
台灣需要等國外帶頭嗎?
其實,台灣的功能性食品早就一路上升。益生菌、膠原蛋白、能量飲、保健膠囊……消費者早已接受「食品可以兼具功能」。含咖啡因巧克力,不過是這條成長曲線上的另一個可能選項。
真正的問題,不是消費者準備好了沒,而是——有沒有品牌願意先把這塊空白填上,有沒有金主願意投下第一筆資源?
消費者早已習慣用功能決定購買,市場需求也就在那邊等著被滿足。含咖啡因巧克力並不是什麼稀奇的外來想法,而是符合台灣消費者使用習慣的延伸。如果有品牌敢率先結合在地可可與咖啡,把它當「小補給+零食」去談,而不是硬加「提神功能」,說不定它會成為下個你想帶進辦公室的零食選項。
你,買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