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區生活
搬回郊區那年,艾斯要升五年級,哥哥要上國一,儘管哥哥求饒哭喊,希望父親讓他不要轉學,他可以早起坐公車,回市區的國中跟以前的朋友一起上學,但專制的父親從來不會理解我們孩子的需求,他只在乎他的三個原則:抽煙、固執、全家都只能聽我的,哥哥的選擇再度被打槍。
我一直都覺得,這些打槍哥哥選擇的做法,最後都害到哥哥往後的人生了,當然某方面也影響艾斯不少,艾斯算是後來跳脫了一些這種思維,後面會再提,現在先讓故事繼續。
如上一篇說的,父親的剪輯生意依據沒有起色,也因為郊區的房子沒有原本的大(60坪vs30坪),在少了一個房間的狀況下,父親直接把客廳當做他的辦公室,所以艾斯10歲-28歲左右,家裡是沒有客廳的,也因為這樣,艾斯也很怕同學來家裡玩,打家門,永遠就是一個臭臉的父親在客廳,圍著一圈儀器,而一直到父親臨終前我才知道,那圈機器基本上全部都是壞的,父親說,那樣看起來比較專業。上課的時間表
基本上那時候放學是要直接回家的,艾斯那個年代一開始週六是要上學的,後面變成隔週週休,最後才變成固定週休二日;週六上課的日子都是半天課,12點下課一定要回家,要玩要回家後吃完飯再出門,以前不懂為什麼一定要先回家,現在覺得應該是因為父親也沒給我零用錢吃飯,母親出外正常上班的週六,回家可能是一顆包子,或是冷凍水餃,但你還是可以感受到父親的不滿
“為什麼小孩吃飯這麼花錢”
你可以在父親的舉手投足間感受到他的無奈。
寒暑假其實對於我跟哥哥來說非常痛苦,因為父親24小時都在家,我們也沒錢補習或是學才藝,父親還會逼我們排課表,先畫好兩個月的表格,週一到週日,早上8點到下午五點,每一個小時一個格子,可以寫上打球、吉他、背單字、看電視、五子棋、閱讀小說等等.....看起來很豐富的學習,但都只是滿足父親的控制欲罷了;打球一週只能兩次、吉他沒有老師教學、五子棋只是拿著棋盤自己一人分飾多角、英文就是拿著字典背、小說只能看父親指定的文言文小說,坦白說我從來都看不完,因為我都會看到睡著。
當同學暑假睡到飽的時候,我沒有、當同學爸媽帶他們出國渡假時,我也沒有、當同學們出去補習才藝的時候,我們只能抱著沒有調音器的吉他自己亂刷、當同學約我們出門時,不好意思我爸不給我出去,因為我的課表上沒有這個選項;這些土法煉鋼以為可以給孩子一個什麼不一樣的世界時,都是貧窮帶來的幻想。
倒也不是說都沒有收穫,因為沒錢補習,所以父親叫我們背英文字典,有些單字會有一些小故事可以看,其實還算有趣;但期望用“背英文字典的方式”讓小孩英文突飛猛進、有什麼競爭力,至少在我們兩兄弟的試驗下,並沒有發生什麼奇蹟。
暑假永遠吃那幾樣東西,前面提到的冷凍水餃、冷凍包子,再來就是全家餐的泡麵,父親也會一直灌輸給我們奇妙的觀念:你們小孩吃東西就是浪費錢、吃這麼營養也沒用、媽媽就是太愛浪費錢買菜給你們吃、媽媽中午不在,你們沒得求救了吧哈哈.......,諸如此類很價值觀偏差的事情真實發生過,現在想想都覺得原因很簡單,因為父親沒錢,自己不吃飯可以,但也必須灌輸給小孩不吃飯沒關係,這樣才能省錢。
話雖如此,父親貌似是一個討厭小孩的人,我卻不曾真正怪過他,因為他沒有機會受到親子關係的教育,他用爺爺的方式來教育,但社會已經變了,父親只是沒有跟上教育變化的時代,當然,他錯過了更多事情。
賣場事件
那時候最有名的賣場是一個叫做萬客隆的商場,年輕的朋友就當做是現在的家樂福吧!父親有一天得知哪裡買東西很便宜,就大概一兩週會開車帶我們全家採購,但我長大才知道,那都是用媽媽的薪水。
母親常常出發前,答應我可以換一個枕頭,或是可以買一個小娃娃或玩具,結果最後都沒有買成功過,而且一定還會跟父親吵架,原因真的很簡單,因為父親想要買好幾條煙、想要買洋酒、想要買泡麵過生活就好,不懂為什麼母親要花錢在我們兩個賠錢貨上面;他買不成煙、買不到酒,他就轉頭罵我跟哥哥,枕頭放回去、玩具放回去、娃娃放回去,你們憑什麼拿這些東西,浪費錢,快拿回去!
我買不到,你們也別想買。
父親可能也是個大孩子,只是透過威嚴、權威來下指示,艾斯沒有印象因為去賣場買不到玩具或枕頭哭鬧過,畢竟真的哭鬧的話,回家只會被打的更慘。
母親在我出社會後提及這些賣場風雲,常常陷入情緒中,會很自責當初沒有保護好我跟哥哥,不過這部分我很樂觀,我不曾怪過母親,當他拒絕幫父親買酒跟煙時,那就已經保護我們了,就已經保護到了,至少我到現在都這樣認為。
父親因為經商失敗沒有錢,常常把怨氣出在家人身上,艾斯的哥哥更是首當其衝,下一回會分享一些哥哥的故事,今天會用另外一個小故事來結尾,因為還是希望可以在閱讀五分鐘左右給格友們方便閱讀。
壹之結尾小故事
記得那是一個夏天晚上,因為功課弄不好已經被父親折騰到了晚上11、12點,躺在床上一下就睡著了,但哥哥還沒脫身,他依然因為評量寫不好被修理中,可能又過了1、2個小時,艾斯半睡半醒間,聽到哥哥進房門的聲音,後面還伴隨著父親的腳步聲。
補充一下,艾斯一直跟哥哥睡同一個房間,上下舖,一直到我25歲左右,才自己有一個房間;畫面回到剛剛,父親跟著哥哥進了房間,走到床旁邊看了一下我,然後不知道跟哥哥嘀咕什麼。
在父親走出房門,隨手關燈的時候我才聽清楚
“你們為什麼長這麼高,高有什麼用?床都快睡不下了,幫你們換床還要花錢,你們知不知道?”
有些人很窮,但跟家人感情很好,似乎貧窮跟家人感情好不好,是有一些關連的;隨著年紀增長,艾斯覺得其實完全沒關係,跟家人感情好,可能源自於上一代的原生家庭教育很好,他們認知到,除了財富,可以讓他們滿足的事情還包括家人,很可惜的是,艾斯的父親並不這樣認為:(
如果你跟艾斯一樣,上一代給了很多不好的思維,也沒關係,艾斯紀錄下來這些文字,除了分享給格友們,也是提醒自己,我們都一定程度被原生家庭綁架了一些什麼,但我們都還有選擇的機會;以這篇文章來說,因為小時候吃的不好、去賣場買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艾斯長大以後就報復性飲食、報復性的過度消費,去賣場也曾經手起刀落的買,最後傷害的還是自己的身體、自己的荷包。
我們都還有選擇,如果你覺得你要一點時間回想或是改變,也沒關係,艾斯也還在努力中,要記得,你可以隨時回來看艾斯的文章,你不是一個人的:)
P.s這是一個獨立的系列,主要是艾斯回想原生家庭的故事,還沒看過上一篇的可以點選這裡:
https://vocus.cc/article/66c5580bfd89780001f75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