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音室裡的開場:小西的困惑
午後的錄音室,落地窗外陽光刺眼。主持人小西皺著眉頭,把手裡的水杯放下,語氣裡帶著無奈:「布萊恩,我真的搞不懂,職場上有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很好,但背後卻暗中搞事。到底要怎麼分辨好人和壞人?」
布萊恩沒有立刻回答,他沉思片刻,輕輕笑了笑:「小西啊,你知道嗎?其實比分辨『好人』和『壞人』更重要的,是學會看懂人為什麼會那樣做。」
那一瞬間,錄音室的氛圍安靜下來。小西愣住,像是被敲了一記警鐘。
小鴨子的故事:人性不是黑白,而是灰色
布萊恩舉了一個故事。他說自己曾經養過小鴨子。起初,牠們總是乖乖跟著,模樣天真可愛。但隨著環境變化,食物短缺時,這些小鴨子也會開始爭搶,甚至啄咬同伴。

「你說,牠們是壞鴨子嗎?」布萊恩眼神專注地望向小西。
小西搖頭,陷入思考。
「對啊,牠們不是壞,只是環境改變了牠們的行為。人也是一樣,當壓力、利益或環境不同時,行為就會改變。」
這個小故事,瞬間把「人性不是單純好壞」的觀點具象化了。小西微微點頭,心裡似乎開始鬆動。
李斯的寓言:再忠誠的人,也可能被逼到背叛
布萊恩接著講了一段歷史故事。他提到秦朝的李斯,原本是忠心耿耿的宰相,卻在權力鬥爭裡被逼迫、陷害,最後落得悲慘下場。
「你看,李斯是壞人嗎?還是好人?」布萊恩語氣平靜,卻句句擊中人心。

「有時候,人不是因為本性不好,而是環境和處境把他推到一個不得不做選擇的位置。」
小西低聲附和:「所以,有時候不是他壞,而是環境讓他壞。」
錄音室裡,一股深層的理解開始蔓延。
三個維度:學會從更立體的角度看人
布萊恩把觀點收斂成三個維度:
- 品格:一個人的核心價值觀與長期行為模式。
- 環境:他所處的情境、壓力與制度。
- 互動方式:你和他之間的相處模式與彼此引發的反應。
「不要急著給人貼標籤,先從這三個面向去理解。你會發現,很多時候你誤解的人,其實只是被困在特定環境,或是跟你之間互動方式出了問題。」
小西眼睛一亮,彷彿抓到了一把鑰匙。

外送員的啟示:角色不同,行為就不同
布萊恩舉了一個現代案例。他說自己常點外送,有一次外送員因為塞車遲到,被顧客大聲責罵。可當他轉身接到下一單時,卻立刻換上笑容,對下一個客人依舊客氣。
「你說,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小西沉默,想起自己在職場遇過的「雙面人」。
布萊恩微笑:「其實不是雙面人,而是人會因應不同角色切換狀態。理解這一點,你就不會再用『單一標籤』去看人。」

與其分辨,不如理解
「小西啊,真正的智慧,不是把人分成好壞,而是理解為什麼他在這個情境裡會這樣做。」布萊恩語氣緩慢卻堅定。
他強調,當我們停止用「非黑即白」的眼光去審視,就能用更大的包容心去應對人際關係,也能避免過度的內耗。
小西靜靜聽著,心裡升起一種前所未有的釋然。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 「人性不是黑與白,而是無數層次的灰。」
- 「比分辨好人和壞人更重要的,是理解人為什麼那樣做。」
- 「環境,能逼迫一個人改變行為。」
- 「別急著貼標籤,先從品格、環境、互動方式去看人。」
- 「雙面人,不一定是壞人,而是角色的切換。」
- 「有時候,人不是壞,而是被困在特定處境裡。」
- 「理解,比評斷更能減少人際內耗。」
- 「看懂一個人,不只看他做了什麼,更要看他為什麼這樣做。」
- 「真正的人際智慧,是用立體的眼光去看人。」
- 「包容的前提,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