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基百科上有個漂亮的表格,好像很精確地呈現了拜占庭帝國各時期的軍力水準。看起來很清楚,實際上只能當參考而已。
拜占庭各時期的士兵數量,我們可以先拆成兩個問題來想:「一、總兵力的情況」以及「二、單次遠征的最大軍力」
首先,拜占庭史料自己有沒有「總兵力」的精確統計數字?很遺憾的,沒有。
拜占庭在不同時刻的史料中,會列出政府認為「應該要有的兵力」,但那只是紙面兵力而已。
這是因為,現存討論拜占庭軍制的有效史料,通常是「制度書」或是「軍略書」等玩意,他們呈現的是「理想上該有多少」而不是「實際上有多少」。
所以,缺員未補、傷病等等狀況,並未反映在史料之中。很多組織彈性改組也未描寫。
此外,「誰是士兵?」這麼看起來簡單明瞭的問題其實也是不清楚的。
例如,為什麼565年以後的軍力忽然下降了近二十萬人?按照軍事史學者John Haldon在1999年的說法,這是因為那時的史料沒有計算邊防民兵性質的「Limitanei」,但以前有算。所以數量忽然銳減。
而有些紙面上宣稱「解散」的軍事組織,有時實際上還在運作。Limitanei就是個例子,理論上他們在六世紀就解散了,但其實直到本世紀末甚至七世紀都還有活動紀錄。
所以,「總兵力」是不準的,連這方面的權威John Haldon都表示,這些數字只是不得不讓研究者有個大概的感覺而已,不然沒什麼可靠性的。
再來,就是「單次遠征的兵力量」,這能不能直接從「總兵力」反映出來呢?不能。
因為帝國能抽掉多少兵力遠征,除了總兵力外,還得要考量「駐防士兵的需求」。
以六世紀來說,總兵力比科穆寧時代多出很多,但是「防禦需求」也高出很多:義大利、北非、黎凡特等地都是熱戰區,需要很多人防守啊。
所以,帝國從查士丁尼時代,一直到科穆寧時代,他們的遠征軍隊數量大致是穩定的:「一萬人到兩萬人」是有規模的情況,幾千人也很常見,「三萬至四萬」叫做超大規模的遠征。
以東西方史書慣常的數字膨脹來看,這個數量好像有點抱歉,但強弱都是相對的,軍隊夠用就好。
以馬其頓全盛時期來說,他們周遭並沒有特別強大的敵手,連保加利亞帝國也只是勉勉強強而已。兩萬人精銳遠征軍足以痛揍絕大部分的敵人。
然而,這個狀況也可以反過來想:為什麼帝國要收復領土這麼艱難?一大因素正在於帝國的防禦需求過於巨大,兩面甚至三面受敵是常態。
所以,無論是查士丁尼那紙面上可觀的三十萬大軍也好,或是科穆寧看起來小巧的五萬大軍也好,帝國能抽調遠征的人就那些,而且永遠冒著被人偷家的風險。要收復失土自然難上加難了。
&
資料來源:
Anthony Kaldellis, "Streams of Gold, Rivers of BLood: The Rise and Fall of Byzantium, 955A.D. to the First Crusade."
John Haldon, "Warfare,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Byzantine World, 565-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