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格子,有許多文章告訴創作者,如何創造流量。內心很有感觸,許多都談得很好,頭頭是道,但我懷疑其中的效果。做為產業人,我習慣用實際的數據來讓讀者了解。如何創造流量。

在當今自媒體與內容創作的環境裡,流量幾乎是所有創作者繞不開的話題。有人說「內容為王」,有人說「流量至上」,實際情況是兩者並非對立,而是密不可分。好的內容固然重要,但若缺乏推廣、曝光的機制,再好的文章也可能默默無聞。這一點,從我自己的數據中便可窺見端倪。
我整理了自己在平台上的文章表現,分別統計有推介(即時精選,Google New,TOP55)與無推介的瀏覽差異,並進一步比較前後五分之一文章的落差,得到如下的數據:- 有推介:瀏覽 56,969 次,共 40 篇,平均每篇 1424.2 次瀏覽。
- 無推介:瀏覽 4,818 次,共 233 篇,平均每篇 20.7 次瀏覽。
- 整體平均:瀏覽 61,787 次,共 273 篇,平均每篇 226.3 次瀏覽。
- 後五分之一:瀏覽 552 次,共 55 篇,平均每篇 10 次瀏覽。
- 前五分之一:瀏覽 57,725 次,共 55 篇,平均每篇 1049.5 次瀏覽。
這組數據有幾個非常值得討論的重點。
一、推介的重要性
從最直觀的比較來看,「有推介」與「無推介」的文章之間,差距極其懸殊。前者平均每篇瀏覽量高達 1424.2,而後者僅有 20.7,足足差了將近 70 倍。
這代表什麼?代表在平台生態中,推介是一種「加速器」。它能將原本的文章送上更高的舞台,讓更多讀者有機會接觸。換句話說,文章是否被推介,直接決定了它是否能「出圈」。
這也說明了流量並非完全取決於內容質量。當然,平台不會隨意推介毫無價值的文章,但一旦符合某些機制、觸發平台的演算法,曝光度就能瞬間放大。
推介力量的大小(TOP5 >最大效果明顯)(Google News > 效果明顯)(即時精選 > 效果不明顯)
二、平均數字背後的「兩極化」
再來看總體數據。雖然所有文章加總後,每篇平均瀏覽是 226.3,但若細分前後五分之一,差異同樣驚人:
- 前五分之一(55 篇)平均 1049.5 次。
- 後五分之一(55 篇)平均 10 次。
也就是說,前後端差了超過 100 倍。這正是內容創作常見的「馬太效應」──流量集中於少數文章,而絕大多數文章則處於長尾,幾乎不被關注。
這種兩極化有幾個啟示:
- 不要過度依賴平均數字。表面上看起來「每篇平均 226 次」,但實際情況是大部分文章遠低於此,只有少數爆款把數字拉高。
- 要認清流量的不均衡性。流量不是均勻分配的,它總是向「被看見的文章」集中。
- 策略比單純努力更重要。寫 10 篇文章,可能不如抓到一次推介來得有效。
三、如何創造 6.1 萬瀏覽?
從我的經驗來看,這 6.1 萬瀏覽並不是靠「持續穩定」累積上來的,而是依賴少數爆款文章推高總體數字。這些爆款文章有幾個共同點:
- 選題明確,與大眾關心連結
當文章主題與社會話題、熱門文化或實用資訊結合時,更容易吸引讀者停下腳步。這也是為什麼文創文章若能連結趨勢,就會比較容易被推介。 - 標題設計吸引點擊
在推介位或搜尋結果中,標題是第一道關卡。若能兼顧資訊性與好奇心,例如「如何創造 6.1 萬瀏覽」這樣的數字導向標題,往往能勾起點擊慾望。 - 篇幅與內容結構適中
太長的文章不易被讀完,太短又顯得敷衍。經驗顯示 1000~2000 字是比較適合的篇幅,再加上分段、列表、數據圖表,會提升閱讀流暢度。 - 適度互動與延伸
有些文章若能與讀者互動,或延伸至社群媒體、其他平台,會大幅增加被二次推廣的機會。
這些要素疊加起來,讓少數文章突破長尾,帶來大量流量,進而撐起整體數字。
四、數據背後的提醒
雖然 6.1 萬的總瀏覽數看起來亮眼,但我們不能忽視它背後的現實:
- 大部分文章瀏覽極低,甚至只有個位數到十位數。
- 寫作量大,並不等於一定有曝光,真正有效的是「質量結合推廣」。
- 平台推薦權重高,創作者需要研究平台的演算法邏輯,而不是單靠「埋頭苦寫」。
因此,這組數據既是鼓舞人心的成果,也是一種警醒:如果沒有被推介,文章的存在感幾乎是透明的。
五、我的策略與調整
經過這些數據的觀察,我對未來的創作策略有幾點調整:
- 聚焦標題與主題設計
將更多心力放在選題上,找出同時具備「個人特色」與「大眾共鳴」的題材。 - 嘗試多元表現形式
除了單純文字,加入圖表、漫畫、案例故事,讓文章更容易被分享。 - 提高互動性
在文章結尾拋出問題,或引導讀者留言,增加文章的互動率,這也是平台演算法的重要指標之一。 - 持續累積與等待時機
雖然爆款難以預測,但持續輸出內容,增加被推介的機率,終究會迎來突破。
六、心語:流量是過程,不是終點
總結來說,6.1 萬的瀏覽數字看似光鮮,其實背後是推介機制與爆款文章的結果。它提醒我們,流量確實重要,但不能成為唯一的追求。因為一旦創作只剩下「迎合演算法」,內容就會失去靈魂。
我認為更理想的態度是:把流量當成放大器,而不是終點站。
內容本身要能代表創作者的價值與觀點,而流量只是幫助更多人看到它。當兩者結合時,創作才能既有意義,也能被看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