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子一【背景】—— 設定你的獨特故事舞台
為什麼重要?
在教授閱讀你的自傳時,【背景】是他們認識你的第一扇窗。這裡並不是單純的身分欄位或履歷表,而是你整個故事的 DNA 與所有成長的 土壤。
一個強而有力的背景設定,能在開頭就幫助教授快速理解:
- 你來自怎樣的環境(社會脈絡、家庭條件、學習場域);
- 你身上有哪些獨特的身份或標籤(例如【身份標籤】);
- 你如何在限制與自由的交織中做出選擇與轉化。
換言之,【背景】不是靜態的描述,而是一種 視角的來源。它能讓讀者清楚看到:你之所以成為今天的自己,並非偶然,而是環境、機遇與選擇共同塑造的結果。當你的背景敘述有足夠張力時,教授會更容易記住你,並期待接下來的故事。
① 標籤與身份 (Identity & Labels)
- 核心概念: 每個人都有一些「標籤」,聰明的寫作者會把標籤轉化為一種獨特的視角。重點不是標籤本身,而是:這個身份如何影響了你的思考方式與行動。
- 引導問題:
- 👉 我身上有哪些相對特別的標籤?(例如:實驗教育;資優班;體制外學習;跨縣市通勤;在國外長大;家中長姊/獨子;社團領導;工作經驗…)
- 👉 這個標籤如何讓我的起點或看世界的角度和別人不同?
- Pro-Tip:從「名詞」到「動詞」
- 不要只停在「名詞」,而要立刻補上一句「動詞」,說明這個身份如何影響你的行為模式。
- 範例:
- 人社類: 不只是「模擬聯合國代表」(名詞),而是「這個角色迫使我深入研究國際議題(動詞),並學會把複雜觀點轉化為清晰論述。」
- 理工類: 不只是「科展選手」(名詞),而是「這段經歷讓我反覆設計實驗與驗證假設(動詞),因此培養了扎實的問題解決能力。」
- 藝術類: 不只是「音樂比賽得獎者」(名詞),而是「在舞台上演出讓我意識到表達的力量(動詞),因此開始嘗試用創作與觀眾建立情感連結。」
② 限制與自由 (Constraints & Freedoms)
- 核心概念: 最有故事性的背景,往往來自於「限制」與「自由」之間的張力。這份張力,正是你成長的來源。
- 引導問題:
- 👉 我所處的環境,曾帶給我什麼樣的「限制」或「挑戰」?(例如:學習資源相對匱乏;校規嚴格;同儕競爭壓力大…)
- 👉 相對地,這個環境又給了我哪些獨特的「自由」或「資源」?(例如:選課彈性極高;能自由安排課後時間;擁有特別的師資或設備…)
- Pro-Tip:衝突就是轉機
- 勇敢地寫出環境中的「矛盾」之處。重點不是抱怨限制,而是說明你如何運用自由去克服限制,或是在限制中找到突破。
- 範例:
- (人社類)「我的家鄉是個傳統的農業社區(限制),但也因此讓我能第一線觀察到城鄉差距與高齡化議題,激發了我對社會研究的興趣(在限制中找到機會)。」
- (理工類)「學校的實驗設備有限(限制),所以我利用網路資源與自學平台補充不足(運用自由克服限制),反而培養了更強的研究動手能力。」
- (藝術類)「學校的術科資源不多(限制),所以我利用課餘時間大量觀看線上教學、參與社區展演(運用自由克服限制),讓我養成主動尋找舞台的習慣。」
③ 選擇與偶然 (Choice & Serendipity)
- 核心概念: 這個角度在於檢視你在面對命運時的「能動性 (Agency)」。你是被動接受,還是主動選擇?
- 引導問題:
- 👉 我是如何進入這個環境的?是出於自己的嚮往與選擇,還是偶然的機緣或他人的安排?
- 👉 面對這個「偶然」,我後續的「選擇」是什麼?(例如:被分到不喜歡的班級,但我選擇積極參與,並從中找到樂趣)。
- 👉 這個「選擇」或「應對偶然的方式」,透露出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 Pro-Tip:凸顯你的價值觀
- 這裡不是寫流水帳,而是要從「偶然」的經歷中,提煉出你「主動選擇」的態度,以此彰顯你的核心價值觀。
- 範例:
- (人社類)「我原本只是偶然參加了一場校內辯論比賽,卻主動選擇持續投入,最終代表學校參加模擬聯合國,展現了我對公共議題的熱情。」
- (理工類)「起初我因為課程分組被迫加入科展,但後來主動接下實驗設計與數據分析的任務,意外發現自己對研究過程的熱愛。」
- (藝術類)「我最初因朋友邀請才參加劇團試鏡,卻選擇留下並挑戰主角角色,從中培養了表達與創造的勇氣。」
【實戰操作:完成你的「背景設定一句話」】
在完成上述三層思考後,嘗試將你的答案濃縮成一句話,這將是你自傳開頭最有力的「破題句」之一。
- Step 1:填空思考
- 我擁有的獨特標籤是【__】,這讓我學會了【__】。
- 在這個環境中,我的限制是【__】,但我的自由是【__】。
- 我進入這個環境是出於【__】,而我後續的選擇是【__】,這透露了我【__】的特質。
- Step 2:組合與精煉 (總結公式)「我來自一個【__】(身份/環境)的背景,它一方面【__】(限制/挑戰),另一方面卻給予我【__】(自由/資源)。這段經歷讓我學會了【__】(價值/能力),並塑造了我今天【__】的核心特質。」
常見誤區
- 誤區1:只丟標籤,不見行為
- 症狀: 在自傳中只寫「我是實驗教育學生/資優班學生」就結束了。
- 後果: 內容像在填履歷欄位,無法讓教授看出這個身份帶給你的獨特視角。
- 心法口訣: 名詞要接動詞 (這個身份讓我如何行動/如何思考)。
- 誤區2:抱怨限制、歌頌自由,缺乏「轉化」
- 症-狀: 通篇只在描述學習資源很少、競爭壓力很大,或是自己有多麼自由。
- 後果: 看不見你的成長軌跡,只看到環境本身,而不是你在環境中的蛻變。
- 心法口訣: 限制 × 自由 = 成長 (我如何運用自由去克服限制)。
- 誤區3:「選擇與偶然」寫成流水帳
- 症狀: 詳細交代了進入某個環境的來龍去脈,卻沒有說明這背後的價值觀。
- 後果: 看不見你的「能動性 (Agency)」,感覺你只是被動地接受安排。
- 心法口訣: 交代之後要立場 (「因此我選擇…」「因為我重視…」)。
- 誤區4:背景與特質混淆
- 症狀: 在描述背景的段落,就直接說「我很勇敢」、「我很有毅力」。
- 後果: 與【籃子三:個人特質】的內容重疊,且缺乏證據,顯得突兀。
- 心法口訣: 背景 = 環境 → 視角;特質 = 行為 → 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