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篇|在團體中有效合作:從「配合」到「續航」的關鍵三步驟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摘要:

在團體中,合作常被誤解為單純配合,但現實裡隱性規則與差異更容易讓新手踩雷。
本文拆解三種常見困境模式,指出合作的挑戰在於「靠近他人卻不失去自己」。
作者提出「合作續航三步驟」:覺察反應模式、釐清底線與彈性、維持對話不中斷,並延伸出三大必修能力——權責辨識力、界線管理與衝突調節、心理韌性。
文章最後以「透明與保留」的呼吸隱喻,帶出合作的真實韻律。



開場:打破「合作=配合」的迷思

第一次踏進新的團體,腦袋裡常常會自動跑出一套套「安全公式」:
只要事情做得正確,就不會惹麻煩;
大家遵守規則,委屈與不公平自然不會出現;
我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我好; 付出多少,就會收穫多少;
乖乖聽話、照著規矩配合,就不會被責怪。

這些想法聽起來很合理,甚至在學生時期或家庭裡,也確實曾經驗證過。
可是,一旦進入職場或更複雜的團體,就會發現這些信念不再靈驗。
你可能拼命想把事情做好,卻被冷處理;
你努力守規則,卻發現大家真正遵循的不是明文規範,而是另有默契。
於是,越想用「公式」求安全的人,反而越容易掉進困境:好心卻踩雷,努力卻引來誤會。

原因很簡單——團體真正的運作,往往靠的是一套隱性規則:角色分工、立場分布、互動默契。這些不會寫進手冊,卻是維持穩定的基礎。
若只拿著「對與錯」的二分法進場,就像拿著小學生的直尺去量測一張複雜的地圖,怎麼量都不會準。

因此合作不是簡單的「配合」。
真正能站穩腳步的人,懂得先觀察團體的節奏與規則,再決定自己的位置。
這才是避免被視為「麻煩人物」的第一步。



三種困境:為什麼基層最容易踩雷

在任何團體裡,總會出現幾種熟悉的身影。開會的時候、分工的時候,甚至家族聚會時,你大概也遇過——

第一種人,總覺得自己被忽視、被欺負。無論在什麼團體,他們很快就能找到「加害者」的角色,合作對他們來說就像一場隨時要防禦的戰鬥。
結果是,他們常常把焦點放在「誰傷害了我」,而不是「事情怎麼推進」。
久而久之,別人也會覺得壓力太大,和他互動變得小心翼翼。
這樣的模式,可能在他成長的某個階段確實帶來保護與支持,但當它成為慣性,帶到每一個場合,就會讓合作空間被不斷壓縮。

第二種人,永遠盯著公平不放。分工稍有不均,他立刻會跳出來糾正;制度有一點模糊,他馬上指出漏洞。
這種態度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強烈的渴望:希望大家都能在明確的規則下工作,沒有人受到虧待。可是,現實世界充滿灰色地帶,沒有辦法永遠黑白分明。當他們只專注在糾錯和對抗時,合作推進的空間就被擠掉了。

第三種人,習慣先搶下主導權。他們相信:「只有我主導,事情才會順利。」於是急著在一開始就把話語權抓住。
這種做法有時候能避免混亂,但也常常讓合作淪為立場之爭,真正的任務反而被擱在一旁。久而久之,團體氛圍會變得僵硬,大家都在互相防備,而不是專心把事情做好。

這三種模式並不少見,甚至我們自己在不同情境下,也可能展現過其中的一種。重點不是批評誰「不好」,而是要理解:這些反應腳本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們在某個人生階段確實幫助過我們,只是現在成了延續的慣性。

真正的關鍵在於辨識。
當你能看見這些模式,就不會被迫走進別人的劇本——不會無端被推成「加害者」,不會陷入沒完沒了的公平辯論,也不會被拖進純粹的立場戰。那時候,合作的能量才有機會留在任務本身,而不是耗在對抗之中。



靠近對方,不失去自己

我們常以為,只要彼此關係足夠好,合作自然會更順利。現實卻常常不是這樣。
剛開始互動的時候,大家保持分寸,說話留有餘地,規矩與禮貌讓事情推進得挺順利;可是一旦距離拉近,投射、情緒拉扯、甚至舊傷口的影子就容易浮現。反而越親近,合作越容易變得糾結。

這並不是說親密不好,而是提醒我們:合作的基礎,不是「要多親密」,而是能否保持「適當的距離」。真正的難題在於——靠近他人時,如何同時不把自己弄丟。

這裡的關鍵字是「界限」。
界限不是一道隔絕的牆,而是一種分寸感。
它來自幾個面向:
你是否整理過自己,知道什麼情況最容易觸發你的強烈反應?
你是否明白哪些價值是底線,哪些地方其實能彈性調整?
你是否理解眼前的現實脈絡,清楚自己在團隊裡的位置與角色?

若這些沒有釐清,界限就會變得模糊。
互動起來像踩地雷,不知道下一步會惹出什麼反應。
很多人其實都在這樣的混亂裡跌跌撞撞,一邊受傷,一邊繼續往前走。
這不是失敗,而是人之常情。
因為「靠近對方、不失去自己」本來就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一門要練習的功課。

成熟的合作關係,不是靠無縫的親密來維持,而是能同時保有靠近與界限。
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在合作裡既能堅定自己的立場,又不會把他人推得太遠。



三步驟:合作續航入門

在合作場合裡,不同的節奏總是會撞在一起。
想像一下開會:一個人急著拍板,心裡想著「快點定案,這樣才能往下做」,另一個人卻堅持要慢慢討論清楚,因為「如果現在沒說透,之後一定會出問題」。
兩種節奏一對撞,空氣就緊繃起來。

分工的時候也一樣,有人心想:「為什麼總是我在做最麻煩的部分?」
另一個人卻認為:「這是我最擅長的,理所當然要由我處理。」
兩邊的公平定義完全不一樣,摩擦自然就冒出來了。
這些場景既熟悉又真實——它們並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合作裡的常態。

真正的挑戰,不是要把這些差異消滅,而是要在差異出現的時候,還能找到讓事情繼續往前的方法。這裡有一個「合作續航三步驟」,能幫我們在摩擦中不至於停擺。

第一步:覺察自己慣用的反應模式。

當衝突冒頭時,我們腦袋常會自動跑出一套劇本。
有人心裡冒出的台詞是:「為什麼又是我?」整個注意力都放在受委屈;
有人腦中不斷重播:「這樣不公平!」於是抓著規則不放;
也有人第一時間就想把方向盤握在手裡,因為深信「只有我主導,事情才不會搞砸」。
這些反應其實都不是錯,而是我們在過去經驗裡,為了保護自己發展出的安全策略。
問題是,當它們變成慣性,就很容易在各種場合上演同一齣戲。
能在當下意識到自己正在照著舊劇本走,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因為那意味著你有機會按下暫停。

第二步:釐清底線和彈性。

合作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要分得清什麼是一定要守住的,什麼是可以談的。
舉例來說,一份報告裡的數據正確性,這就是底線;
但排版要不要照你習慣的順序、圖表顏色用什麼,其實都可以調整。
如果沒有釐清這個差別,我們很容易在枝微末節上硬碰硬,卻把真正重要的東西犧牲掉。
清楚了底線與彈性,合作裡的壓力也會少一半。

第三步:維持對話不中斷。

很多合作不是死在分歧,而是死在「對話中斷」。
有人乾脆沉默,心裡想著「算了不說了」;
有人一氣之下爆發,把桌子都掀了。
這兩種反應結果一樣:合作停擺。
更好的方式,是給自己一點緩衝——深呼吸、暫停五分鐘,等情緒稍微平復,再把話題拉回「我們要怎麼解決問題」。
只要對話還在進行,就還有往前的空間。


你可以把合作想像成一艘船。
有人划得最用力,邊划邊抱怨:「為什麼都是我?」
有人緊盯著別人,指責:「你划太少了!」
還有人急著搶著當船長,想把方向盤抓在自己手裡。
這些畫面是不是很眼熟?
它們正是合作裡的日常摩擦。
但如果船上的每個人都能先意識到自己的位置,分清哪些是非做不可、哪些其實可以調整,並且不放棄繼續交流,這艘船雖然划得不見得整齊漂亮,卻至少能一路往前。

合作的續航關鍵,不是要讓摩擦消失,
而是要學會在摩擦裡,依然找到繼續走下去的方式。
只要對話還在,合作就還有機會。



必修能力一:權責辨識力

剛加入一個新團體時,最容易出錯的地方,不是工作本身,而是「誰真正能決定什麼」。

很多新人第一天參加會議,腦中都有一個簡單的邏輯:主管職銜最高,所以拍板的權力應該在他手裡。
於是,他們在發言時小心翼翼,眼神緊盯著主管的反應。
可是真的走過幾場會議後,就會發現——最後能定調的人,有時不是主管,而是坐在角落、話不多卻經常有人點頭附和的資深員工。
這種落差,常常讓新人心裡一驚:原來真正的「規則」,和組織圖上寫的完全不同。

要避免在合作裡踩雷,第一步就是培養「權責辨識力」。
這並不是一種天賦,而是要靠觀察與練習。

第一,先看名義規則。

組織圖、職銜、SOP、流程文件,這些是最基本的參考點。
它們就像地圖上的地標,告訴你誰理論上該負責什麼,誰表面上擁有什麼權限。
但這只是起點,絕不是全部。

第二,觀察實際的權力流向。

會議裡,誰的話最容易被記錄下來?
誰丟出一個意見後,大家會紛紛附和?
誰能在最後一分鐘把方向定下來?
真正的權力常常藏在細節裡,不見得和職位高低畫上等號。
語氣、眼神、沉默後的結論,這些小地方往往才是線索。

第三,分清責任與影響力。

有些人可以下決定,但不用承擔後果;
也有人平常話不多,可是一旦出錯,第一個被算帳的就是他。
分辨「誰說了算」和「誰要背責」是兩件事。
很多人就是搞混了這一點,把自己推到錯誤的位置,最後白白受累。

第四,試著畫出責任邊界圖。

可以在腦中想像三個圈:
圈A,是完全由我負責的部分,我必須全力以赴;
圈B,是和別人共同承擔的部分,我要支援、也要溝通;
圈C,則是完全由別人主導的部分,我最好不要逾越。
把這三個圈分清楚,就能知道什麼事該主動承擔,什麼事只要保持支援,什麼事最好不要擅自插手。

第五,隨時修正判斷。

權力和責任不是固定的,它會隨著時間、情境、人際互動而變化。
今天能拍板的人,下週可能就換了位置;
今天不關我的事,下次可能就落到我身上。
保持動態觀察,才能避免判斷過時。

權責辨識力的核心,其實是看清「表面」與「真實」之間的差距。
當你能同時讀懂名義規則與實際權力流向,
分清責任落點,並且保持靈活調整,
你在團體裡的位置就會越來越穩定,
不會因為誤判而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這是基層參與團體合作時最重要的一道保護網。



必修能力二:界線管理與衝突調節

在團體裡,最容易讓人感到受傷或不滿的,往往不是工作內容本身,而是「分寸」問題。比方說,一個部門臨時需要加班,有人認為「這是你的責任」,另一個人卻覺得「這不該落在我身上」。
爭執的表面看似是任務分工,實際上卻是彼此的界線是否清楚。

界線管理:不是高牆,而是閘門

界線常常被誤解成一種拒絕,好像是把人推遠、築起高牆。
其實界線更像是一道閘門:有些事情能放進來,有些事情必須擋住。

它包含幾個層面:

  • 任務界線與情感界線:工作可以分工,但情感的消耗要小心避免。很多人願意幫忙任務,卻無法長期承受被情緒勒索。
  • 底線與彈性:底線是絕對不能犧牲的部分,例如專業倫理或原則;彈性則是可以依情境調整的部分,例如執行的方式或時程。
  • 清楚表達 vs. 默認假設:很多衝突並不是立場對立,而是因為彼此以為對方「應該知道」。與其悶著不說,不如把能做與不能做的範圍講清楚。
  • 從互動回饋中調整:情境會變,界線也該跟著微調。太死守反而不合時宜,太鬆散則容易過度消耗。

界線清楚的人,往往更能在團體裡長久。
因為別人知道什麼可以找你,什麼不該推到你身上,合作就不會因為誤解而動輒起火。

衝突調節:把情緒從事件裡分開

合作裡的衝突幾乎無可避免。
可怕的不是衝突,而是情緒淹沒了事件,讓事情回不了正軌。

幾個基本的方法能幫我們把衝突導回建設性的討論:

  • 分清「事件」與「情緒」:事件是「這件工作還沒完成」,情緒是「我覺得被冒犯了」。兩者需要分開處理。
  • 辨識衝突的類型:是目標不同?方法不同?角色定位不同?還是價值觀衝突?不同類型要用不同方式應對。
  • 避免在情緒高點硬碰硬:當下只會火上加油。不妨先降溫,給彼此一點緩衝,再回來討論。
  • 換句話說:把「你不負責任」換成「這件事還沒完成,我需要知道下一步怎麼安排」。中性語言能降低防禦感。
  • 導向「下一步」:衝突不是為了比誰對,而是要知道接下來怎麼走。

合作能不能長久的分水嶺

可以把界線想像成閘門,決定哪些水流能通過,哪些必須擋住;
而衝突調節就像閘門壞掉時的修復工,確保水流能重新順暢。
沒有這兩項能力的人,不是容易陷入委屈與過度付出,就是在衝突中讓合作一次次中斷。

真正能長久合作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會遇到問題,而是因為他們懂得設立界線,也懂得在衝突出現時,把對話拉回到事情本身。



必修能力三:心理韌性

合作過程裡,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環,就是心理韌性。
許多人以為合作靠的是能力、方法和規則,
但真正能撐過長期合作的,不是那些一開始看起來最能幹的人,
而是能在一次次受挫後,仍然願意回到場上繼續的人。

想像一下:
參加過幾次會議,每次提的建議都被忽視,最後討論的內容完全沒有你參與的部分。
或者,你熬夜加班完成了一份報告,卻在眾人面前被一句「這不是我要的」輕輕帶過。
那種落差感很重,心裡不免浮出念頭:「算了,我乾脆不要再多做了。」這就是心理韌性不足時的反應——一次受挫,就不敢再投入。

但韌性並不是要我們變成無敵鐵金剛,好像永遠不會難過或受傷。
真正的韌性,更像是一種恢復力:你會沮喪、會心寒,但在給自己一點時間之後,能慢慢調整步伐,重新找到支撐,再踏出下一步。

那麼,韌性要怎麼培養呢?

第一,練習自我對話。
當挫折發生時,能對自己說:「這不是我的全部,這只是一次經驗。」
這樣的語句能幫助我們把事件和自我價值分開,不至於因為一次失敗就全盤否定自己。

第二,學會運用資源。
和一個信任的同伴聊聊,把心裡的委屈說出口;
或是安靜地記錄下反思,用結構化的方式分析問題。
當你發現自己並不孤單,壓力就會少一半。

第三,調整步調,不求一步到位。
很多人在挫折後會逼自己「下次一定要完美」,結果壓力更大。
其實韌性是漸進的,就像慢跑時訓練耐力,一次比一次多堅持一點點,長期累積起來才是真的強壯。

心理韌性,就像肌肉一樣,需要不斷練習、使用,也需要適度的休息與修復。沒有誰天生就能百折不撓,但每一次重新站起來,都會讓我們比之前更穩定一點。

我們需要的韌性不是為了不被打倒,而是為了在跌倒之後,還能願意站起來。
真正能走得長遠的人,不是那些沒有挫折的人,而是那些願意一次次在挫折裡恢復力量,再回到合作現場的人。



合作的透明與保留

在合作裡,最讓人困惑的,往往是「要說多少才剛好」。
有些人習慣全部攤開,認為只要透明,大家就能彼此信任;
另一部分人則傾向保留,覺得說太多會被誤用或拿來攻擊。
這兩種極端都很常見,而我們也常在其中搖擺不定:怕不說清楚,會造成誤解;怕說太多,又讓自己暴露在風險裡。

透明很重要,因為沒有誠實和清楚的訊息交換,合作就像在霧裡走路,大家都以為自己理解了對方,其實各自往不同方向前進,最後只會累積更多摩擦。
但保留同樣必要,因為不是所有的想法與情緒都適合在第一時間完全曝光。
合作不只是信任,還涉及策略、立場與風險判斷。
若完全沒有保留,我們就失去了調整的空間,也容易在局勢轉變時毫無防備。

這種拉扯,就像呼吸。
吸進與吐出都必須交替,過度一邊都會失衡。
透明是吐氣,讓彼此能看清空氣的流動;
保留是吸氣,讓自己仍保有能量與節奏。
若只吐不吸,會很快耗盡;若只吸不吐,則窒息難耐。
合作的呼吸法,就是在透明與保留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韻律。

在這個韻律裡,前面提到的三大能力各自扮演著關鍵角色:

  • 權責辨識力,幫助我們知道什麼必須清楚表明,什麼是不能模糊的責任。
  • 界線管理與衝突調節,提醒我們哪些部分要堅守、哪些地方能退讓,避免因為界線不清而讓關係失焦。
  • 心理韌性,則是在合作不如預期時,支撐我們不至於一敗塗地,能夠再次回到場上調整。

把這三項能力放在一起看,就能理解合作的真實樣貌:它不是追求完美無縫,而是允許不斷調整。合作需要透明,讓大家看得見彼此的方向;也需要保留,讓每個人還能保有自我,並在必要時留有迴旋的空間。

最後,或許可以把合作想像成一段旅程。
路上總會有霧氣,也會有坑洞,有時必須喊出方向讓大家聽見,有時則需要暫時安靜,把心裡的能量留給下一步。
真正成熟的合作,不在於你吐露多少或隱藏多少,而在於你能否在透明與保留之間,維持穩定的節奏,讓彼此都能走得更遠。

那麼,當你回到自己的生活時,你會選擇在哪些地方更透明?
又想在哪些地方保留一點空間,留給自己?
這個拿捏,正是合作裡最細膩、也最值得反覆練習的課題。



「開幕系列」的各篇文章都有制作語音摘要,
🎧 若想收聽 Podcast,請點擊圓圓小教室
也可於 Spotify、KKBOX、Apple Podcast、YouTube 搜尋「圓圓小教室」收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心智設計沙龍
4會員
27內容數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 是一個溫柔、卻有系統的練習空間。 我們陪你慢慢練習—— 建構思考架構、整理知識節點、設計屬於自己的節奏; 練習與人合作,也學會與 AI 對話。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是為那些想在混亂中活得更清楚、更穩定的人而設
2025/09/19
我們常誤把分工當成合作,但真正的合作在於方向與節奏的契合。本文探討合作在生活、職場、家庭與親密關係中的樣貌,從宏觀的社會制度與微觀的日常互動雙面向闡述合作的重要性。文章以河流、拼圖、舞臺劇等隱喻,展現合作的多元面向,並說明為何將合作置於系列文章的最後:因其整合心智系統、AI演練及資源風險管理的能力。
2025/09/19
我們常誤把分工當成合作,但真正的合作在於方向與節奏的契合。本文探討合作在生活、職場、家庭與親密關係中的樣貌,從宏觀的社會制度與微觀的日常互動雙面向闡述合作的重要性。文章以河流、拼圖、舞臺劇等隱喻,展現合作的多元面向,並說明為何將合作置於系列文章的最後:因其整合心智系統、AI演練及資源風險管理的能力。
2025/09/12
在加速與不確定的時代,風險早已成為生活日常。 文章對照「彼得潘的逃避自由」與「亞隆的承擔自由」,指出真正的自由來自有能力做選擇並承擔後果。 從教育歷程與心理發展切入,揭示為何我們容易退回夢幻的安全感。 最終提出「韌性」作為內在支撐力:不是避免跌倒,而是能在跌倒後調整與復原。
2025/09/12
在加速與不確定的時代,風險早已成為生活日常。 文章對照「彼得潘的逃避自由」與「亞隆的承擔自由」,指出真正的自由來自有能力做選擇並承擔後果。 從教育歷程與心理發展切入,揭示為何我們容易退回夢幻的安全感。 最終提出「韌性」作為內在支撐力:不是避免跌倒,而是能在跌倒後調整與復原。
2025/09/06
存在主義哲學指出世界缺乏內建意義,但人類卻迫切需要創造意義。本文探討人類透過故事建構意義的機制,並以演化、認知與社會層面解釋此現象,最後闡述意義如同「共享虛構」的重要性。
2025/09/06
存在主義哲學指出世界缺乏內建意義,但人類卻迫切需要創造意義。本文探討人類透過故事建構意義的機制,並以演化、認知與社會層面解釋此現象,最後闡述意義如同「共享虛構」的重要性。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現今競爭激烈的職場中,人際關係往往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然而,過於親密的關係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困擾,而過度疏離又可能影響工作效率和團隊合作。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了每個職場達人必須面對的挑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在職場中巧妙地與人保持距離,同時又不得罪他人的絕妙技巧。
Thumbnail
在現今競爭激烈的職場中,人際關係往往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然而,過於親密的關係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困擾,而過度疏離又可能影響工作效率和團隊合作。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了每個職場達人必須面對的挑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在職場中巧妙地與人保持距離,同時又不得罪他人的絕妙技巧。
Thumbnail
你有沒有過好結局過程卻失敗的合作經驗? 專案合作中如何避免進度落後?橫向領導力或許是個解決方法,本文分享作者在政府部門服役時的合作經驗,以及橫向領導力的五大工作技巧。
Thumbnail
你有沒有過好結局過程卻失敗的合作經驗? 專案合作中如何避免進度落後?橫向領導力或許是個解決方法,本文分享作者在政府部門服役時的合作經驗,以及橫向領導力的五大工作技巧。
Thumbnail
在職場上,人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達成工作目標,提升工作效率,也能讓工作更加愉快。然而在建立與維護良好的職場人際關係時,仍是有許多需要注意一些細節事項,畢竟在職場上許多工作上,除了上級主管交代下來要執行,不論是單一獨立完成,亦或需要團隊互助合作完成,都攸關公司企業體的內
Thumbnail
在職場上,人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達成工作目標,提升工作效率,也能讓工作更加愉快。然而在建立與維護良好的職場人際關係時,仍是有許多需要注意一些細節事項,畢竟在職場上許多工作上,除了上級主管交代下來要執行,不論是單一獨立完成,亦或需要團隊互助合作完成,都攸關公司企業體的內
Thumbnail
在現今職場環境中,溝通技巧被視為職業成功的關鍵。無論是團隊協作、項目管理,還是客戶溝通,有效的溝通都能夠顯著提升工作效率,並建立穩固的人際關係。然而,許多人在職場溝通中遇到挑戰,如誤解、衝突,甚至是合作障礙。因此,掌握職場溝通的技巧變得尤為重要。本文將深入探討有效溝通的5大秘訣,
Thumbnail
在現今職場環境中,溝通技巧被視為職業成功的關鍵。無論是團隊協作、項目管理,還是客戶溝通,有效的溝通都能夠顯著提升工作效率,並建立穩固的人際關係。然而,許多人在職場溝通中遇到挑戰,如誤解、衝突,甚至是合作障礙。因此,掌握職場溝通的技巧變得尤為重要。本文將深入探討有效溝通的5大秘訣,
Thumbnail
在現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下,建立一個高效合作的團隊能夠促進創新,提升工作效率,並最終推動企業實現商業目標。因此,團隊協作課程成為了企業培訓計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本文將深入探討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掌握團隊協作的5大策略。
Thumbnail
在現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下,建立一個高效合作的團隊能夠促進創新,提升工作效率,並最終推動企業實現商業目標。因此,團隊協作課程成為了企業培訓計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本文將深入探討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掌握團隊協作的5大策略。
Thumbnail
缺乏有效溝通和的積極態度真的會令人無可奈何,有可能是因為忙碌沒有看到,也有可能是不重視等,但不論如何終究會造成項目的難以進展。建議合作前事先建立明確的溝通渠道與合作規範,以增加項目的合作順利,也做好應備方案。
Thumbnail
缺乏有效溝通和的積極態度真的會令人無可奈何,有可能是因為忙碌沒有看到,也有可能是不重視等,但不論如何終究會造成項目的難以進展。建議合作前事先建立明確的溝通渠道與合作規範,以增加項目的合作順利,也做好應備方案。
Thumbnail
不論處於什麼職位,總會需要帶領新人或團隊,到底該如何做,才能讓團隊一起茁壯成長呢?
Thumbnail
不論處於什麼職位,總會需要帶領新人或團隊,到底該如何做,才能讓團隊一起茁壯成長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