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續發展的浪潮下,供應鏈已不再只是採購與出貨的環節,而是企業 ESG 表現的關鍵戰場。本文將以 永續報告書 為導讀,結合鴻華先進、緯創、英業達與台達電四家企業的揭露實例,逐步解析「供應鏈盡職調查」的核心:政策、評鑑、減碳共創。
目標是幫助永續顧問、投資人與企業管理者能快速撰寫、閱讀與應用相關內容,掌握「管得到、看得到、做得到」的三層證據。
第一部分:供應鏈政策與承諾 - 如何判斷企業「管得到」?
這一部分將說明企業如何透過政策與承諾文件,展現對供應鏈盡職調查的制度化管理。
什麼是供應鏈政策?
供應鏈政策是企業管理供應商的最高準則,通常以《供應商行為準則》或《供應鏈管理政策》呈現,內容涵蓋勞動人權、環境責任、商業道德與碳排放要求。政策文件的存在代表企業「有心」,但還需要看實際執行。
例如,鴻華先進公開《供應鏈管理政策》並要求供應商簽署承諾書,強調人權、環保及誠信經營原則,並逐步建立簽署率追蹤機制。英業達則把供應鏈責任納入董事會層級的永續發展委員會,顯示這不是單純的採購要求,而是高層決策的延伸。
如何判讀承諾的落實?
判讀時要看:
- 承諾書簽署率(是否達 100%?)。
- 是否有專案納入供應鏈標準,例如 SBTi 或 RBA(Responsible Business Alliance)。
- 是否將承諾與實際採購策略綁定,例如緯創公開「當地供應商採購比例」超過 80%。
簡單來說,政策是「管得到」的第一步,沒有政策就無從要求供應商。
第二部分:供應鏈稽核與評鑑 - 如何驗證「看得到」?
這一部分將介紹供應鏈評鑑與稽核的數據化管理,如何用數字判斷落實力。
什麼是供應鏈評鑑?
供應鏈評鑑(Supplier Audit & Assessment)是企業透過內部或第三方,檢視供應商是否符合既定政策與標準的過程,重點在於找出缺失並要求改善。這是「盡職調查」的核心環節,能證明企業不是只停留在口號。
英業達在 2024 年揭露共 116 家供應商接受評鑑,結案率達 100%,並強調沒有發現重大負面影響個案。
緯創則設計分級制度,針對高風險供應商加強監管,並舉辦 10 場交流會議,讓供應商瞭解整改標準。
台達電則不只做稽核,更將結果公開在報告書,呈現「缺失—改善—完成」的閉環。
如何判讀評鑑成效?
- 稽核件數:愈多愈能證明監督廣度。
- 缺失類型:若有揭露勞工、環境、誠信等缺口,代表誠實面對問題。
- 結案率:是否達 100%,或有持續追蹤機制。
口語化地說,這就像健康檢查,不是沒問題才算好,而是有問題也要敢於揭露並確實改善。
第三部分:供應鏈減碳共創 - 如何確保「做得到」?
這一部分聚焦在減碳合作,解釋企業如何透過教育、輔導與共創計畫,把供應鏈帶上淨零路徑。
為什麼供應鏈減碳是關鍵?
根據 GHG Protocol,範疇三(Scope 3)通常占企業碳排的 70% 以上,代表單靠企業自身減碳是不夠的,必須「拉著供應商一起跑」。這就是所謂的供應鏈減碳共創。
緯創揭露以 SBTi 批准的 2030/2050 減碳目標,並設計三大供應鏈行動:制度導入、知識分享、推動減碳。英業達則啟動「綠色設計專案」,提高再生材料比例,並要求供應商配合。台達電更進一步提供碳盤查工具與培訓課程,協助供應商完成數據揭露。鴻華先進則將減碳時程分為短中長期,清楚告訴供應商「要跟上」的時間表。
如何判讀共創成效?
- 是否有 明確的範疇三減碳目標,如 2030 年減少 25%。
- 是否揭露 供應商賦能案例,如培訓課程人數或合作專案數。
- 是否公開 具體績效數據,例如減塑比例、回收率。
換句話說,減碳共創不是企業單打獨鬥,而是一場接力賽,要看有沒有把供應商「拉進場」。
總結:供應鏈盡職調查的三層次讀法
供應鏈盡職調查的完整架構包含:
- 政策與承諾:判斷「管得到」,是否有制度化文件與簽署率。
- 稽核與評鑑:判斷「看得到」,是否有數據佐證與改善機制。
- 減碳共創:判斷「做得到」,是否能帶動供應鏈一同邁向淨零。
透過這三層證據,讀者在導讀或撰寫永續報告書時,就能快速檢視內容是否完整,也能判斷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是停留在表面,還是確實「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