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永續報告書時,最讓人困惑的關鍵字之一,就是「重大性」與「雙重重大性(Double Materiality)」。這不僅是國際標準、TCSA 評選重點,也是利害關係人、投資人與顧問評鑑企業永續表現的核心依據。
本文將逐步帶你拆解定義、流程、判讀技巧與應用,並結合鴻華(Foxtron)、英業達(Inventec)、緯創(Wistron)、台達(Delta)的實際案例,示範如何在導讀與撰寫過程中,掌握評級與盡職調查的關鍵。
第一部分|什麼是重大性與雙重重大性?(定義與觀念說明)
這一部分將釐清「重大性」與「雙重重大性」的概念差異,並解釋為何它會成為永續報告書判讀的基礎。
重大性的基本定義與判讀方式
重大性(Materiality)是指企業在編製永續報告書時,必須揭露會影響公司財務表現、營運穩定或投資決策的重要議題。簡單說,它回答的是:「哪些 ESG 議題,會直接左右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依據 TCSA 評選規範,重大性分析必須清楚呈現流程、矩陣圖與方法,並且說明每個議題對企業的實質意義。
例如,英業達與緯創都會列出氣候變遷、供應鏈管理、職場安全等議題,並對應到短中長期目標,讓讀者一眼看出公司將如何因應。
在口語化理解上,可以把「重大性」想像成企業必須優先處理的「壓力清單」:假如這些議題沒被妥善管理,企業就可能面臨營運風險或市場懲罰。閱讀時,先找重大性矩陣(通常在「利害關係人」或「重大主題分析」章節),再看管理方針與 KPI 連結,就能快速鎖定報告的核心。
雙重重大性:從「企業影響」到「社會影響」
雙重重大性(Double Materiality)是在重大性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慮「企業對外部社會與環境的影響」。換句話說,它不只看「議題對企業的影響」,還要同時看「企業對社會的影響」。這個概念來自歐盟 CSRD 規範,並逐步被 IFRS S1/S2、TCFD、TNFD 等框架接軌。
以緯創為例,它在報告中揭露的不只是碳排放對公司成本的影響,也延伸到供應鏈減碳如何影響全球社會環境。台達更將自然資本納入 TNFD 分析,展現「雙向影響」的完整觀點。
口語化來說,重大性像是「保護自己」的清單,而雙重重大性則是「影響別人」的檢視。當這兩者交疊,才能完整描繪出企業在永續經營中的責任與機會。
為什麼重大性與雙重重大性是評鑑重點?
原因在於,重大性議題與雙重重大性揭露,直接關聯到企業的 可信度、透明度與策略性。TCSA 評選架構裡,重大性分析占有比重,且必須呈現矩陣圖、流程與結果。
對投資人來說,如果企業能夠清楚定義重大性,並進一步揭露雙重重大性,代表它已將 ESG 風險納入主流決策,並且能對外部社會帶來正面影響。這正是顧問、分析師與永續報告書導讀課程常強調的判讀技巧。
舉例來說,鴻華在 2023 年報告中列出十項重大主題,並將管理方針與經理人績效掛勾,這就顯示它已把重大性納入日常營運。
第二部分|重大性流程與利害關係人議合(流程與依據)
這一部分將說明企業如何進行重大性分析的流程,並解釋利害關係人議合的重要性與應用技巧。
流程圖:重大性分析的四步驟
依據 TCSA 評選架構,重大性分析應包含四大步驟:① 蒐集潛在議題清單、② 辨識與評估影響、③ 與利害關係人議合、④ 繪製重大性矩陣。這套流程的核心,是把「對企業影響」與「對社會影響」交叉比對,找出雙重重大性議題。
像鴻華(Foxtron)在 2023 年報告中,首度依循 GRI 方法學辨識十項重大主題,並由永續發展推動辦公室整合跨部門資訊,再上呈董事會確認。這種做法讓讀者一眼就能看見「議題→管理方針→績效指標」的完整鏈結。
口語化來理解,重大性分析就像企業做的「體檢報告」,從一堆潛在風險中,過濾出最該優先處理的項目。讀者只要在報告中找到流程圖或步驟說明,就能快速理解公司怎麼挑選出這些議題。
矩陣:視覺化呈現議題排序
重大性矩陣通常用「X 軸=對利害關係人重要性」、「Y 軸=對企業影響程度」來定位,每個議題都會落在不同象限。高右上角的議題,就是雙重重大性,必須優先管理並揭露。
舉例來說,緯創(Wistron)在其永續報告中不只呈現矩陣,還結合 TNFD 與供應鏈碳管理,直接對應到未來的淨零承諾。這種矩陣不只是「圖表」,而是企業策略的指南針,告訴投資人和顧問哪些議題會持續被追蹤。
口語化的比喻,矩陣就像「地圖上的紅點」,幫你快速定位企業的風險熱區。閱讀時,先確認圖表中排名前五的議題,再去比對後續章節的 KPI,會更有效率。
利害關係人議合:訊息來源的關鍵
利害關係人議合(Stakeholder Engagement)是重大性分析的重要基礎,因為企業要判斷「哪些議題重要」,就必須先知道誰會受到影響。依據 AA1000 SES 原則,企業應該從依賴程度、責任、張力、影響程度與多元觀點五個面向,辨識主要利害關係人。
例如,英業達(Inventec)和鴻華都列出股東、客戶、員工、供應商、政府等類別,並清楚揭露溝通頻率與議題回應。台達則進一步把利害關係人關注的「氣候治理、節能產品」連結到 TCFD/TNFD 框架,展現治理的深度。
口語化來說,利害關係人議合就像企業的「民意調查」,幫助公司知道市場和社會最在乎什麼。判讀時,先看表格列出的利害關係人,再比對議題回應與管理措施,就能檢驗企業有沒有做到「說到做到」。
第三部分|如何對應管理方針與 KPI(把重大性議題落實為具體行動)
這一部分將說明企業如何將重大性議題轉化為「管理方針+KPI+目標年」,並示範四家公司各自的作法。
管理方針:從原則到制度
管理方針(Management Approach)是指企業針對重大性議題所制定的制度、政策與原則。它不只是寫在紙上的宣示,而是連結日常營運的「行為規則」。依據 TCSA 評選標準,重大性分析後若沒有對應的管理方針,就會被扣分。
例如,鴻華(Foxtron)針對「氣候變遷」議題,除了揭露風險與機會,還訂定減碳政策並由永續發展推動辦公室統籌;英業達(Inventec)則以「節能減碳專案」及「員工訓練機制」回應利害關係人的關注。這些都屬於管理方針的具體展現。
口語化來說,管理方針就像「球隊的戰術手冊」,先定下規則與方法,球員(部門)才能照著打,最後再用數據檢驗是否奏效。
KPI:量化的行動指標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績效指標)是檢驗管理方針是否落實的量化數據。好的 KPI 會有「基準年→本年度→目標年」的完整路徑。
舉例來說,緯創(Wistron)揭露的碳排放目標,明確設定 2030 年減量 25%、2050 年淨零,並經 SBTi 核准。
台達(Delta)則在能源效率上,設定每年降低單位產值耗能 1% 的目標,並以第三方查證強化可信度。
鴻華更進一步把「重大性議題」直接納入經理人的績效考核,讓 KPI 與人事獎懲直接掛鉤。
口語化來說,KPI 就像「健身紀錄」,不是只說要運動,而是清楚標出「減掉多少公斤」、「多久達成」。閱讀報告時,如果看到 KPI 只有大方向而沒有數字,就要提高警覺。
目標年:時間軸的檢驗點
重大性議題若沒有時間表,等於空談。TCSA 評分規範中特別要求企業揭露短、中、長期目標,並對應重大性議題。
例如,英業達揭露 2025 年達成能源效率提升、2030 年碳排放下降 30% 的計畫;緯創則標示出 2030 與 2050 的雙重目標,並與供應鏈減碳共創相連;台達則以 2030 年為節能產品滲透率的關鍵節點。鴻華則清楚規劃「2030 年辦公室淨零、2050 年服務據點淨零」的藍圖。
口語化來說,目標年就像「畢業考試日期」,不僅讓讀者知道企業何時交卷,也能檢驗過程中是否真的一步步往前走。判讀時,最好把不同公司的目標年份列在表格中,就能直觀比較誰的承諾更具體、更積極。
第四部分|跨框架對應:TCFD、TNFD 與國際標準(國際連結)
這一部分將說明重大性與雙重重大性如何連結到國際主流框架,並透過四家企業的揭露案例來解釋應用。
TCFD:氣候相關揭露的四大構面
TCFD(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是一個全球被廣泛採納的氣候揭露框架,核心分為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四大構面。
TCSA 評選明確將 TCFD 納入重大永續規範揭露的評分要點,若能完整呈現四大構面,甚至出版專屬報告,將獲得最高分。
例如,鴻華(Foxtron)在 2023 年首度導入 TCFD,完成範疇一與範疇二溫室氣體盤查,並設定 2030 與 2050 淨零目標,這不僅是重大性議題「氣候變遷」的回應,更是跨框架對應的實例。
台達(Delta)則以多年來的氣候情境分析,建立出完整的韌性策略,展現更深度的跨框架應用。
口語化來說,TCFD 就像「國際共同語言」,讓不同公司在揭露氣候風險時,可以被全球投資人看懂、比較。閱讀時,如果看到報告把 TCFD 的四個面向寫得清楚,就代表這家公司有意識地把重大性議題放到國際標準檢驗中。
TNFD:自然資本與生物多樣性的延伸
TNFD(Task 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是聚焦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風險的揭露框架,核心方法是 LEAP(Locate, Evaluate, Assess, Prepare)。TCSA 在 2025 年版評選規範中已經將 TNFD 納入重大永續規範的一部分,企業若能完整對應並出版獨立報告,可獲最高分。
以緯創(Wistron)為例,它不僅揭露重大性議題矩陣,還在永續報告書中設有自然資源專章,把 TNFD 與供應鏈減碳策略直接銜接。這顯示 TNFD 已逐漸成為企業「從環境影響到經營策略」的重要橋梁。
口語化來說,TNFD 就像「自然的成績單」,幫助企業衡量自己對環境造成的壓力,也讓投資人檢驗公司有沒有把「綠色外部性」算進去。判讀時,可以優先找「自然、生物多樣性」等關鍵字,再檢查是否有 LEAP 流程。
IFRS S1/S2 與 SASB:與財務報導的整合
IFRS S1 與 S2 是國際財務報導準則委員會針對永續與氣候揭露的新規範,強調財務資訊與永續資訊的整合;而 SASB(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則提供各產業具體指標,讓重大性議題能有一致的量化基準。TCSA 評選架構將 IFRS S1/S2 與 SASB 納入評分重點,若企業能揭露導入期程與對應指標,就能提升報告的完整性。
例如,英業達(Inventec)揭露多項符合 SASB 指標的 ESG 績效數據,讓讀者能一眼判斷產業相對表現;台達則同步規劃 IFRS S1/S2 的導入,展現「財務+永續」一體化的格局。
口語化來說,這些框架就像「比賽的標準規則」,讓不同公司在同一個場地被比較。如果企業能用 IFRS 或 SASB 的標準揭露,就代表它的數據能被國際市場直接採信,不再只是單方面的宣示。
第五部分|綜合判讀技巧與應用(快速掌握重大性章節的方法)
這一部分將總結前面的方法,並提供具體的判讀步驟,讓讀者能在 10–15 分鐘內抓住重大性章節的重點。
步驟一:先鎖定重大性章節
在大多數永續報告書中,重大性議題通常集中在「利害關係人溝通與重大性分析」章節(例如鴻華 Foxtron 的 1.3 章)。快速讀法就是先翻目錄,找這個章節,通常會有完整的流程圖、矩陣與表格。TCSA 評分標準也要求清楚揭露這些內容,若缺乏矩陣或流程,可信度就會大打折扣。
口語化來說,這個章節就是「重點地圖」,找到它,就像先定位導航,不必迷路翻整本報告。
步驟二:讀流程圖+矩陣
這段將說明如何在短時間內解讀重大性流程與矩陣。
流程圖告訴你公司是怎麼蒐集議題、議合利害關係人,再挑出優先項目;矩陣則直接顯示議題排序。判讀時,只要把矩陣右上角的議題圈出來,就能知道公司認定的「雙重重大性」範圍。
例如,緯創(Wistron)直接把供應鏈減碳與 TNFD 自然議題拉到最高優先,這代表它認為這不僅影響公司,也深刻影響社會。
口語化理解,流程圖是「解題方法」,矩陣是「最後答案」。
步驟三:對照管理方針與 KPI
這段將分享如何把重大性議題和後面章節串連起來。
好的報告不會只停在矩陣,而是會在後續章節中,把每一個重大性議題配對到「管理方針+KPI+目標年」。
例如,台達(Delta)針對能源效率設定「每年降低單位耗能 1%」,並有第三方查證支撐;英業達(Inventec)則揭露「無災害工時」與「廢棄物回收率」等數據,讓重大性議題直接對應到績效。這樣一來,讀者就能驗證公司有沒有「說到做到」。
口語化來說,這步驟就像「檢查作業有沒有算到答案」。矩陣告訴你題目是什麼,KPI 則是算出來的數字。
步驟四:檢查跨框架連結
這段將說明為什麼要確認 TCFD/TNFD/IFRS 等標準對應。
重大性議題若能對應國際框架,代表企業揭露的數據可以「被國際市場理解」。
例如,鴻華(Foxtron)在 2023 年導入 TCFD,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並設定淨零時程;緯創則在 TNFD 與供應鏈減碳上展現進階揭露。TCSA 評選也特別強調,若能在報告書中完整呈現這些國際標準的對應,會大幅加分。
口語化來說,這步驟就像「檢查證照」,如果公司拿到國際認可的標章與框架,可信度就更高。
步驟五:判斷可信度與應用價值
這段將說明如何綜合評估報告內容,並轉化成投資或顧問應用。
最後,讀者要問兩個問題:① 這些重大性議題有沒有第三方查證(例如 PwC 的有限確信)?② 這些揭露能不能轉化為決策依據?
像鴻華就委託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有限確信,英業達則揭露完整的能源、水、廢棄物數據,這些都提升了報告的應用價值。對投資人來說,這代表公司不只在「撰寫」報告,而是真的把重大性落實在治理、資本配置與市場策略上。
口語化來說,可信度就是「成績單有沒有老師簽名」,應用價值則是「這張成績單能不能用來申請下一個學校或工作」。
總結:重大性與雙重重大性判讀的五個關鍵
整篇文章帶你拆解了重大性與雙重重大性的定義、流程、矩陣、KPI、跨框架與判讀技巧。簡單整理如下:
- 重大性=議題對企業的影響;雙重重大性=再加上企業對社會與環境的影響。
- 流程圖+矩陣 是快速鎖定重大議題的導航與答案。
- 管理方針+KPI+目標年,是檢驗公司有沒有把議題落實的關鍵。
- 跨框架對應(TCFD、TNFD、IFRS、SASB),讓揭露符合國際標準。
- 可信度與應用價值,決定這份永續報告書能不能成為投資與顧問的重要依據。
換句話說,掌握這五步驟,你就能在導讀永續報告書時,快速判斷企業的永續策略深度,並把它轉化為決策、投資或顧問工作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