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永續報告書時,社會面往往是最貼近「人」的部分。這篇文章將帶你拆解如何系統性地判讀人權、職安衛、培訓、以及社會投資四大構面,並結合鴻華先進(Foxtron)、英業達(Inventec)、緯創(Wistron)、台達電(Delta)的實際揭露數據,幫助你不只看數字,更能理解背後的制度與風險。
整篇文章遵循 MECE 原則,確保內容不重複、不遺漏,並依據 TCSA 評選邏輯,讓你讀懂「數字+制度+風險」的關鍵脈絡。
第一部分:人權政策與申訴機制 — 判斷企業是否有守住基本底線
這部分主要講解人權保障的制度與申訴機制。
人權政策的定義與落實
人權(Human Rights)是所有企業在 ESG 中不可或缺的議題。企業必須揭露是否有人權政策(Human Rights Policy),並且進行人權盡職調查(Human Rights Due Diligence)。
例如英業達 2024 年報告書中揭露,針對員工、供應商、承攬商與社區,已展開第二次人權盡職調查,目的在於辨識與降低潛在人權風險。這不僅是制度聲明,更是持續檢核與改善的過程。
申訴與救濟管道
單有政策還不夠,必須檢視企業是否建立申訴機制,如匿名檢舉信箱、熱線、內部申訴流程,並揭露案件處理情況。緯創的報告中即有揭露勞資會議的運作、申訴通道與處理比例,這讓外部利害關係人更容易判斷公司是否真正重視人權問題。
觀察與應用技巧
閱讀時可以依照以下步驟操作:
- 找出「人權政策」章節。
- 檢查是否有年度人權盡職調查或定期盤點。
- 檢視申訴管道是否透明且具體(不只一句「我們有信箱」)。
- 觀察是否揭露案件數、處理率、改善方案。
應用上,若你是投資人,看到公司有人權盡職調查且有外部稽核,代表風險控管成熟,信任度自然更高。
第二部分:職安衛數據與 OHS 系統 — 用數字看安全文化
這部分主要講解職場安全衛生的指標與管理系統。
職安衛的核心指標
職安衛(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OHS)通常透過三類指標來呈現:
- 無災害工時(Lost Time Injury Free Hours):事故為零的累計工時。
- 事故率(Injury Rate):包含工傷件數、千人率等。
- 管理系統(OHSAS 18001/ISO 45001):是否通過國際職安衛管理認證。
例如英業達揭露「無災害工時累計突破 7,200 萬小時」,台達則強調職安衛管理系統認證覆蓋率與事故改善率。這些都是 TCSA 評選時會加分的硬指標。
如何判讀
不要只看數字,要對照制度。例如:
- 數字高,但若沒有 ISO 45001 認證,可信度不足。
- 有認證,但若事故率仍高,代表落實不到位。
應用技巧
閱讀時可依以下四步驟:
- 檢查是否揭露「無災害工時」或事故率數據。
- 查看是否有外部單位認證或政府獎項(如英業達獲「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獎」)。
- 對比去年數字,判斷趨勢。
- 評估公司是否公開事故處理與改善計畫。
應用上,若你是供應鏈合作夥伴,選擇事故率低且有認證的企業,意味著合作風險更低。
第三部分:培訓與人才發展 — 用時數看投入,用制度看成果
這部分主要講解人才培訓制度與教育訓練數據。
人才發展的重要性
人才發展(Talent Development)是 ESG 社會面中的關鍵。企業必須揭露員工訓練時數、內訓規模、E-learning 平台使用情況,以及針對多元族群(女性、外籍員工、青年)的培訓政策。例如英業達在 2024 年揭露:
- 全球人均訓練時數達 134.12 小時。
- 內部講師開設 14,228 堂課。
- E-learning 使用超過 55 萬人次。
如何判讀
數字背後要看制度:
- 若培訓時數高,但沒有區分族群,代表精準度不足。
- 若有完整職能模型、績效考核制度,代表培訓與升遷掛鉤,人才發展才算落實。
應用技巧
- 檢查是否有揭露「人均訓練時數」。
- 檢視是否有區分不同職級、族群的課程設計。
- 查看培訓是否連結績效管理(如英業達 100% 員工納入績效考核)。
應用上,若你是求職者,看到公司持續投資培訓,代表這裡不只是工作,更是能長期成長的職涯舞台。
第四部分:社會投資與公益參與 — 用金額看規模,用專案看影響
這部分主要講解企業的社會參與與投資。
社會投資的定義
社會投資(Social Investment)指的是企業投入在社區、教育、文化、公益等領域的資源,包含捐款、志工服務、社區合作計畫。台達與鴻華先進等企業通常會揭露「公益支出金額」與「志工時數」,並連結到 SDGs 目標。
如何判讀
- 若僅有金額,代表只是「慈善捐款」。
- 若有專案名稱、執行成果、受益人數,代表已經進入「策略型社會投資」。
例如:
- 英業達揭露 2024 年投入 1,551 萬元於公益,並累計捐血量達 6,275,300 毫升。
- 台達則將社會投資與教育、再生能源推廣結合,屬於策略導向。
應用技巧
- 檢查金額與比例,是否連續多年投入。
- 查看是否有專案內容與成效。
- 判斷是否與企業核心業務相關(如科技公司支持教育科技專案)。
應用上,若你是政府或 NGO,選擇與有「策略型社會投資」的企業合作,能獲得更長期穩定的支持。
總結 — 數字只是表面,制度與風險才是關鍵
這篇文章帶你拆解了社會面四大構面:
- 人權:要看政策與申訴機制是否落實。
- 職安衛:要用無災害工時與事故率來判斷文化是否健康。
- 人才發展:要用培訓時數與制度連結來判斷企業是否重視長期投資。
- 社會投資:要看投入是否策略化,與核心業務是否連結。
當你再打開永續報告書時,別只看數字,而是去思考這些數字背後的制度與風險管理,這樣才能真正掌握一家企業的永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