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齡推斷
—法醫人類學利用骨骼與牙齒發育、融合與退化情況推斷年齡,可作為死亡時間與身份鑑定的重要參考。
骨數量差異 (縮小範圍)
—兒童遺骸多碎小骨片、骨端狀態是關鍵。
- 新生兒/兒童:約 270 塊骨(骨端未癒合)。
- 成人:約 206 塊骨(融合完成)。
骨骼發育與融合_骨骺閉合(未成年判斷)
- 長骨的遠端與近端定義
- 近端(proximal) → 比較靠近身體軀幹(軀幹中心)的骨骺端。 ex. 股骨近端:靠近髖關節的一端,連接骨盆。
- 遠端(distal) → 比較遠離身體軀幹(往四肢末端)的骨骺端。 ex. 股骨遠端:靠近膝蓋的一端,連接脛骨。
- 手、腳長骨骨骺:
- 0–12歲:
大多數骨骺尚未融合。
- 13–18 歲:
骨骺開始陸續融合,但仍可見清楚的骨骺線。
肱骨遠端(約 13–16 歲):開始融合。
橈骨遠端(約 14–17 歲):開始融合。
股骨遠端(約 14–18 歲):逐步融合。
- 17–19 歲:
脛骨遠端(約 17–18 歲):閉合完成。
腓骨遠端(約 17–19 歲):閉合完成。
- 19–23 歲:
大部分長骨骨骺應已融合完成。 例如:股骨近端、肱骨近端。
- 25–30歲:
鎖骨內端是最後一個融合。
- 指標性骨頭:
- 7–13歲:髂骨、坐骨、恥骨三骨逐漸融合。
- 16–21歲:髂骨棘融合。
🔍 法醫提示:如果鎖骨內端尚未完全融合,死者通常小於30歲。 生長板損傷 → 導致生長停滯或不對稱,癒合狀態可判斷死亡前多久受傷。
牙齒發育與萌發 (未成年判斷)
- 乳牙:總數 20顆(上下顎各10顆),6–30個月間陸續萌出。
- 恆牙:總數 32顆(包含智齒),
6–12歲:乳牙逐步被恆牙取代。
6–7歲:第一大臼齒萌出。
11–12歲:第二大臼齒萌出。
17–25歲:第三大臼齒(智齒)萌出(有些人缺失)。 - 牙齒磨耗: 30歲後隨年齡增加牙尖鈍化、牙髓腔縮小,可用X光觀察。
🔍 法醫提示:若發現智齒尚未萌出,多為 <17歲;
若智齒完全萌出並磨耗,可能 >25歲。
顱縫閉合 (成年判斷)
- 冠狀縫(Coronal suture):22–39歲開始閉合,40歲後大部分閉合。
- 人字縫(Lambdoid suture):26–42歲開始閉合。
- 矢狀縫(Sagittal suture):30–40歲逐漸閉合。
🔍 法醫提示:顱縫完全閉合的個體通常 >50歲。
恥骨聯合表面(成年判斷)
- 20–24歲:表面平滑、橫紋明顯。
- 25–39歲:逐漸變粗糙、橫紋消失。
- 40–49歲:邊緣鈍化、出現微小凹陷。
- 50歲:坑洞明顯、不規則。
🔍 法醫提示:恥骨聯合表面形態常與骨盆性別特徵同時比對,準確率較高。
2️⃣ 性別推斷
—主要透過骨盆、頭顱及長骨特徵來推定死者性別;女性骨盆以生育為考量,男性骨骼較粗壯。

左邊是一個男性頭骨,右邊是一個女性頭骨。

恥骨下角,女性角度要比男性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