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育(蒙氏)在家實踐的核心,是為孩子打造一個激發內在潛力的空間,讓他們在自由中學習自律。這不僅是物質布置,更是父母陪伴的藝術,尊重孩子作為上帝獨特的創造。詩篇127:3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蒙氏環境準備與聖經預備道路(以賽亞40:3)相呼應,讓我們夫婦倆在家中實踐,為孩子的成長培養自主基礎。
一、蒙氏在家理念:環境作為隱形老師
蒙氏強調在家準備適宜環境,讓孩子主動探索,而非成人主導。這理念與羅馬書12:2「心意更新而變化」相似,重點在於喚醒孩子內在動機。我們從孩子會坐開始,便設計「學習角」,不僅低矮安全,還避免銳角,讓孩子自由觸摸。這環境如聖經的「預備道路」,為孩子成長鋪設安全路徑。
除了學習角落,我們透過多種方式激發孩子的學習企圖。蒙氏敏感期理論認為,孩子有自然好奇階段,我們捕捉這時刻,提供多樣工具。例如,每天10分鐘「自由選擇時間」,讓孩子從書架挑選繪本或教具,我們觀察而不干預。
另一作法是「感官互動日」:用布料、鈴鐺等教具刺激觸覺與聽覺,結合YAMAHA律動,讓孩子在節奏中探索。這不僅提高學習動機,還為108課綱的跨領域鋪路。父母需耐心觀察,給予空間,讓孩子自然生成學習意欲。
二、自律與他律的平衡
在自律與他律中,我們避免持續責罵孩子,而是用「肯定」取代「讚美」,用「建議」取代「責備」。在我10餘年的教學經歷中,我清楚看見:小時候持續被讚美的孩子,一旦沒了讚美,就失去把事情做好的動力;持續被責備的孩子,成長到一定程度後,完全沒自信做任何事,因為害怕做錯被罵,因此選擇不做,任其放爛。蒙氏強調內在規則,我們以肯定鼓勵孩子努力過程,如「你今天分類很專注」,而非泛讚「你真聰明」。建議則溫和,如「試試這樣調整」,讓孩子自我修正。這與箴言22:6「按孩子本性引導」相呼應,培養內在紀律。
還有,所謂的「打造」,不僅僅提供物質方面的建造,更多時候是家長親自的陪伴,好讓硬體能在軟體(陪伴)的作用下,發揮加成的作用。我們的學習角不僅有教具,還需我們夫婦陪孩子探索,例如一起分類圖卡,討論「這顏色像什麼?」。這與蒙氏環境準備相同,父母陪伴讓空間「活起來」,強化孩子自信與動機。
三、蒙氏與聖經的共通:內在成長
蒙氏與聖經有許多共通:蒙氏尊重孩子階段發展,聖經馬太18:3視孩子純真為天國樣式;蒙氏內在動機與羅馬12:2心意更新相合。我們在實踐中發現,蒙氏環境如「神賜產業」的培育,讓孩子在陪伴中展露潛能。
更好想法:加入「蒙氏信仰反思」—每天結束時,全家禱告感謝探索所得,這融合蒙氏反思與聖經省察,讓教養更全面。
以下是二個可實施的具體作法:
- 學習角更新:定期且持續的更換教具(如新繪本或積木),讓孩子自由選擇,激發企圖。
- 肯定引導:觀察孩子活動,用肯定鼓勵過程,用建議修正錯誤,培養自律。
四、點亮孩子的蒙氏之路
依照蒙氏理念,讓我在家打造自主環境,使我的孩子們到如今,依舊都能自律的持續不斷學習。這過程很漫長,需父母親力親為與耐心。過程中,父母會有放棄的念頭,實屬正常,畢竟生活的重擔,往往會讓父母失去耐心,甚至有可能委託3C來照顧孩子,確保孩子不鬧就好!
當今AI技術日益普及並成為學習與生活中的重要資源,孩子們必須培養持續自主學習的能力。唯有透過不斷的學習與廣泛的閱讀,他們才能深刻認識自身的不足與需求,進而能夠給予AI準確且詳盡的指令。如此一來,才能充分發揮AI豐富且可延伸的知識庫與輔助功能,獲得最佳的協助與啟發。相信所有曾經使用過AI工具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這種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與價值。
箴言22:6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讓我們以耐心與陪伴來點亮孩子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