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述從漢至兩晉、三國、吳蜀魏晉等流傳與代表人物,並把張芝列為漢代草書要人、諸葛亮為蜀代代表等。該卷既是宋代(北宋皇室)輯錄的帖傳與評話,兼具傳世目錄與評點功能,但對於墨跡真偽與具體流傳,常採「已傳刻本/宋刻帖」與前代傳說並陳的方式,故解讀時需把「文獻傳稱」與「實物學(墨跡、刻帖)證據」分開考量。
1.漢:張芝(張伯英)
人物敘述: 東漢(約卒于192)書家,傳稱「草聖」,以章草與「一筆書/大草」聞名,被後世視為今草的創始者之一。王羲之等多有推崇。
源流/傳世考證: 張芝真跡極罕(多為後世刻帖與傳寫)。《宣和書譜》以張芝為漢代草書代表,其「一筆」與連綿、變化的結體為後世所述,但我們今天看到的多是宋以後的摹本、刻帖與論述。文獻傳稱極多,但實物證據不足,要謹慎以「風格歸屬」而非「原跡鑑定」下斷言。品評: 史傳與後世評論皆推崇其「筋骨」「氣勢」:筆勢奔放、字形上下相連、章草的節奏被他推向更自由的今草(大草)方向;但因多為傳抄與臨摹,所以對其「原貌」的重構有很大不確定性。
代表作品(傳稱/存跡): 傳有《八月帖》(以刻帖流傳)、《筆心論》(著述傳說),實物多以宋人刻本或後世臨本見之。
心得: 張芝在草書史上的價值在於「作法上的突破」——把章草的分隔筆畫連接成為動態的書寫連續,為後來王羲之、懷素、張旭等人的發展奠定基礎。讀張芝,重在體會那種「以筆為軀幹的韻律感」,不宜執著於現存墨跡的真假問題。
2. 魏:曹植(曹子建)
人物敘述: 曹植以詩名世,傳為善書者。《宣和書譜》把曹植列於草書世系,部分帖目與唐宋以降的摹本把《曹植詩》類拓本或摹本歸為曹植書跡傳承的一部分。
源流/傳世考證: 如同多數三國人物,直接的墨跡原物多不存;現今見到的「曹植書法」多屬後代臨摹或以其詩文為文本由後人以草書書寫的法帖(例如明清諸家臨摹祝允明等摹本,故宮等館藏有以曹植詩為內容的草書帖)。因此應把「曹植為好書之人」的史傳與「現有墨跡多為後代法帖」區別開。
品評: 史書多把曹植視為文學家而非專以書法稱世的人物;在草書史中,他的地位比較偏向「文人以詩行書」的代表性人物,對書風流變的直接技術影響力不如張芝或王羲之,但在題材被後代書家常用來作草書創作與臨習。
代表作品: 傳世多為題材:後人以《曹植詩》為冊或手卷題字(明清帖家多見),真跡歸屬欠確證。
心得: 研究曹植在書法史的角色,比較適合放在「文人書風與詩文關係」的脈絡,觀察他對後世題材選擇和書家表現情感的影響,而不應直接期待純正的曹氏墨跡存世。
3. 蜀:諸葛亮(諸葛孔明)
人物敘述: 諸葛亮除了政治、軍事與文學,宋以降有書跡傳世的說法;《宣和書譜》把諸葛亮列為蜀代草書代表,並特別提到《遠涉帖》等帖在宋代已被重視。
源流/傳世考證: 現今廣為流傳的諸葛亮墨跡,如《遠涉帖》《出師表》等,學界多認為真跡難以直接證實,且多為宋以後的刻帖或摹本流傳。《宣和書譜》有輯錄並稱「御府所藏草書——《遠涉帖》」,但要注意該紀錄反映的是宋代皇室藏帖的傳承與評語,而非對原始墨跡做現代科學鑑定。
品評: 《宣和書譜》及後世書論往往稱讚諸葛亮書法「端雅有風」,兼具文人氣質與軍務書札的簡約實用。其草書被後代視為儒雅與節制的典範(與張芝、張旭等奔放派相異)。
代表作品(傳稱): 《遠涉帖》《出師表》(傳世版本多為摹本或宋刻,故宮與宋人輯帖中有收錄與刻錄)。
心得: 把諸葛亮列為「書家」時,應同時看到其書法更多承載的是「政治/文書功能與人格氣節」,閱讀這類傳世帖,重在體會字裡行間的儒雅與簡潔,而不是以現代真跡鑑定標準強求原真。
4. 吳:皇象(字休明)
人物敘述: 三國吳人,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傳善章草、八分、篆等,據說章草造詣高,被時人稱道。
源流/傳世考證: 《宣和書譜》所列之吳代表(如皇象)通常以文獻記載為主;現存可確證的原跡稀少,多見於後世帖傳與碑刻引用。皇象在史書與諸家書論中被提及為章草善手,但跟張芝、王羲之比較,其後世影響力較為局部(偏向吳地傳承)。
品評: 皇象的章草被形容為工致、精巧而有章法;對南方章草的發展有在地性的代表意義,但由於文物稀少,要以局部特徵來評價其「技法貢獻」。
代表作品: 多為傳稱與後代記錄,無確定原跡可指出。
心得: 研究皇象,適合放在「地區書風差異」與「章草在吳地的流傳」脈絡,對於理解章草—行草—今草之間的區分很有幫助。
5.晉:張華、杜預、衛恆、王渾、王戎
1) 張華(張茂先)
敘述與考證:西晉文人、詩賦家與藏書家。《宣和書譜》記有張華草書《得書帖》與行書《聞時帖》的條目;現今可見的多為帖錄或拓片與後世字典節錄。
品評:張華兼詩文與書藝,書法多被視為文雅工整,章草與行書俱佳。
代表:傳稱《得書帖》《聞時帖》。
心得:張華代表了「文士兼書法」的類型——以文學修養帶動書風修飾。
2) 杜預(杜特進/杜預)
敘述與考證:晉代官員、書家,清宮與故宮法帖中有以杜預名義列錄的草書帖(如故宮藏《淳化閣帖》所收錄之杜預草書摹本或刻本)。國立故宮之藏品目錄亦載有杜預帖的版刻或摹本紀錄。
品評:杜預書法在晉人中被視為章草與今草之過渡,筆意工整、結構穩健。
代表:故宮藏錄的「杜預歲終帖」等(以刻本/重刻本形式流傳)。
3) 衛恆
敘述與考證:衛氏為東晉名門書家族(衛觎、衛瓘、衛恆等),資料顯示衛恆亦通書藝並為家學傳承的一環。文獻如《書史會要》等有衛氏書法家族的紀錄。
品評:衛氏書風歷來被認為端正、書法家族傳承性強,對王羲之前後的書法世家現象有關鍵影響。
代表:家族傳本與被後世引用的片段文獻。
4) 王渾
敘述與考證:晉代官員、文人;《宣和書譜》把他列入草書行列(當時被讚為工草)。文獻與詞條有其生平與文學、書事紀錄。
品評:書法被記為「得崔杜法妙」,具有技法與結體的可觀之處。
代表:傳世文獻所錄的草書帖目。
5) 王戎
敘述與考證:琅琊王氏,竹林七賢背景的王戎,《宣和書譜》稱其「作草字,得崔杜法妙」,御府藏有《忻慰帖》。傳世考證上也多是宋刻或後世傳抄。
品評:王戎具有文人與雅士氣質,書風多為含蓄有致的章草/行草表現。
代表:《忻慰帖》(宣和錄目中提及/御府藏目錄記載)。
總體品評與方法論(源流考證要點)
1.《宣和書譜》的價值:作為北宋皇家編錄的帖傳,對於整理前代書家名目、帖錄與評述有極大價值(它常成為後世認定某帖「傳世」與否的依據之一)。但須注意其記載多半基於宋人所見藏帖與口傳,並不等於現代意義下的科學鑑定。
2.真跡問題:漢魏晉的原墨跡多已不存,現存多為宋以降的刻帖、摹本或以原帖為底本的摹寫。討論這些人物時要把「文獻傳稱」與「實物證據」分別清楚表述。
3.風格與傳承:張芝代表的是從章草走向更連綿、奔放的今草方向;諸葛亮等偏向文人書札風,吳、晉諸人則表現出地域與家族傳承的差異(如吳地章草的精巧、晉人書家的世族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