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大明1566與長安的荔枝:為什麼政治戲都得說點謊跟套路感(chatgpt)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raw-image


歷史不是重演,而是導演。


當代觀眾常有個矛盾:一邊嫌戲劇「太誇張不寫實」,一邊又覺得「太真實不好看」。

或許有觀眾老爺較真,皇帝為了出口蠶絲,毀地淹田不是妥妥違反農業歷史常識?

帶著老婆,出了城,吃著火鍋還唱著歌,那魔幻現實馬拉蒸氣火車的場景,

有的人覺得好笑,有的覺得這什麼怪戲? 好不舒服。


但其實,政治戲之所以動人,正因為它們可預期地失真


《史記》如是,《大明1566》如是,2025年的《長安的荔枝》亦然。


這三部作品橫跨兩千年,卻講的是同一件事:

「人如何在體制的重壓下,用幻覺維持秩序。」


一、司馬遷的《史記》:把制度悲劇拍成命運劇

在《史記》的戰國篇裡,司馬遷幾乎每次都把政治寫成命運劇。


楚懷王、張儀、蘇秦、屈原這些人,沒有誰是真笨或真壞, 他們只是被制度擠壓成各自的悲劇形狀。


戰國諸侯的外交與陰謀,在《史記》裡被處理得像現代劇本:


有主線、有對手、有翻盤、有報應。 張儀「騙楚」成了口舌制權力的寓言; 屈原「放逐」成了忠誠被排擠的必然。


司馬遷的寫法不是史官,而是編劇。


他懂得真實太混沌,因此用戲劇壓縮:


把制度的錯,濃縮成人的錯。


把歷史的複雜,濃縮成一句台詞。


這套「寓言式寫史」的邏輯,後來成了所有政治戲的範本。


二、《大明1566》:政策寓言的壓縮包

到了張黎導演的《大明1566》,這種史詩敘事被升級成現代政治寓言。


嘉靖皇帝、海瑞、嚴嵩之間的糾葛,看似講改革,實則講權力的自噬。


「改稻為桑」這條劇線經常被觀眾笑為「降低智商」,


但那並非蠢,而是戲劇必要的壓縮手法


真實史事裡的稅收政策、糧改方案牽扯無數利益, 沒人能在三集內說清楚。 於是編劇選擇用「稻→桑→洪水」這條象徵鏈, 讓觀眾一眼看出「錯誤政策如何引發天譴與報應」。


《1566》最精彩的地方,不是它多真實,


而是它敢承認現實的荒謬—— 官員說謊、百姓沉默、制度自循報應。 這跟司馬遷筆下的楚懷王、張儀如出一轍: 人性不變,只是朝代換了名字。



三、《長安的荔枝》:物流、權力與幻覺的現代寓言

2025年的《長安的荔枝》,乍看只是古裝公路劇——


一名算科小吏李善德(雷佳音飾)從嶺南運荔枝到長安。 但這段「鮮果使命」其實是帝國體制的寓言。


荔枝不是水果,而是權力的妄想。


它代表中央的虛榮、地方的負擔、百姓的代價


為了讓貴妃一口「當日新鮮」, 整個國家被捲入一場物流與謊言的競賽。


劇中「荔枝使」任務原本是死差,


同僚灌醉李善德,把「荔枝鮮」改成「荔枝煎」, 這一筆筆墨戲,比戰國的詭辯更殘酷—— 因為它揭露了整個官場如何靠「文書錯字」掩飾殺人。


從嶺南刺史何有光的貪腐,到左相右相的互鬥,


再到雲清、阿彌塔這些底層情報者的自救, 整部劇其實在問:


「帝國的運轉,靠的是忠誠,還是恐懼?」

李善德從一個單純的吏員,


被逼著學會說謊、學會權衡、學會假裝成功, 最後發現真正被拯救的不是帝國,而是自己的人性。 這正是司馬遷與《大明1566》留下的同一命題。



四、作品的共通結構

權力的崩壞從不需要陰謀,只要慣例繼續。


五、結語:真實不在歷史,而在結構

現實政治沒有高潮;


但好的政治戲會為觀眾造出「看似真實的節奏」。 司馬遷用辯士的命運講體制; 張黎用洪水講政策; 馬伯庸用荔枝講帝國幻覺。


他們都知道:

寫實無法讓人醒悟,唯有寓言能讓人反省。

所以這三部作品的共通結論是:


歷史從不重演,但權力的敘事永遠在排練下一場戲


寫實的困境:混亂與無高潮

現實政治與歷史運作往往漫長、瑣碎、沒有明確高潮。真實太混沌,制度太複雜,任何細節都可能導致枝節橫生。這種「真實的真實」,在戲劇中反而成為失敗。

觀眾並不是不愛歷史,而是無法忍受沒有節奏的真實。當劇作嚴格追求史實,鏡頭充滿會議、文書、官階與制度術語,觀眾感受到的不是深度,而是「困惑與疲乏」。

於是產生了一種現象:票房報復寫實。


觀眾用收視率和口碑懲罰那些「太真實而不好看」的作品。 這不是拒絕歷史,而是拒絕「沉悶與無節奏的真實」。



寓言的力量:浮誇的必要性

戲劇為什麼要「浮誇」?因為它在追求的從來不是事件真實,而是結構真實

「浮誇」的背後,其實是一種策略性的失真——


是讓觀眾在有限篇幅裡理解權力結構與人性張力的手段。


  • 濃縮:將制度的錯誤濃縮成「人的錯」,讓觀眾在一場爭執或一句台詞裡,看見整個體制的失靈。
  • 符號化:以「荔枝」、「洪水」、「吃火鍋被劫」等強烈象徵,把複雜的歷史機制轉化為一眼可懂的寓言畫面。
  • 節奏化:創造「看似真實的節奏」──讓政治也能有高潮、翻盤與報應,滿足觀眾的敘事期待。

這些手法讓劇情「可預期地失真」,卻在失真中更貼近權力的真相。


結論:浮誇服務於寓言

「浮誇」並非目的,而是讓觀眾在有限時間內理解制度與人心的橋梁。

  • 單純的浮誇:只剩聲光與反轉,會被嫌棄「太假」。
  • 寓言性的浮誇:讓人跨越歷史細節,直達權力結構的本質。

正因如此,《史記》的辯士、嘉靖的稻田、長安的荔枝,都不是追求真實的史學,而是用戲劇化結構讓觀眾在失真裡看見比寫實更深刻的現實

真實太慢,戲劇讓我們在兩小時裡理解千年的輪迴。


司馬遷筆下的陳軫,其實不是要我們去記得他「辯才多強」,


而是要透過他,看見楚國政治氣氛崩壞的臨界點


也就是說——陳軫被寫成「寓言載體」,不是「成功人物」。


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拆開來看這件事:


一、陳軫的功能不是「立功」,而是「示警」

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戰國策‧楚策》裡,陳軫雖多次出場,


卻沒有一場「改變天下局勢」的成功外交。 他最著名的橋段幾乎都是寓言式勸諫


用故事比喻、機鋒話術揭露人性愚昧、權力盲點。


司馬遷選錄這些內容,不是要誇他辯才,


而是用他當成「楚國理性仍在、但沒人聽的象徵」。


→ 陳軫就像懷王時代最後的理智之聲。


他的存在,是楚國「還能聽懂寓言但已無力改變現實」的證據。



二、張儀是「成功的制度建構者」,陳軫是「失敗的寓言講者」

張儀代表的是秦的理性:


他能把口才轉成政策、把外交轉成戰略。 他說話是為了「讓國家變強」。


陳軫代表的是楚的情感:


他用故事提醒、用比喻婉諫, 但他的話被視為趣聞,不被當作決策依據。


→ 司馬遷用這種對比,


不是要貶陳軫,而是要讓後人看到: 當一個國家只能聽寓言,不能聽現實,滅亡就已經在倒數。


所以「口才高低」並不是主軸,


主軸在於「誰的話能被制度吸收」。 張儀能讓言辭化為法律;陳軫只能讓寓言化為警世故事。



三、司馬遷寫給後人的政治寓言

戰國末期的楚國,就像司馬遷身處的西漢中後期——


內部權貴爭鬥、制度腐蝕、忠諫被視為風險。 司馬遷透過陳軫,把一個「話說得對但沒人聽」的悲劇放在楚國身上, 實際上是對漢武帝時代的隱喻。


「楚懷王不聽陳軫,


正如漢武帝不聽理性之言。」


他不是要後人記得陳軫多聰明,


而是要後人記得「國若失聽,智者無用」。



四、總結一句話

陳軫之於司馬遷,


就像屈原之於楚、李陵之於司馬遷自己: 一個會說真話但改變不了結局的人。


他不是「口才型人物」,而是「歷史寓言的說書人」。


司馬遷讓他存在於書中, 不是因為他能改變歷史,而是因為他能讓後人反思: 當寓言成為唯一能說真話的方式,政治就已進入衰敗階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幫按讚小說文藝評論區
5會員
255內容數
小說(金融、產業、靈異、間諜)
2025/10/13
1900–1930 年代,知識份子的命運在中日呈現反轉。清末(1900s)因庚子後改革、科舉廢除與留學潮,打開階層流動;民初(1910s–20s)雖戰亂,卻有出版與學術市場,文人「越亂越有話語權」。反觀日本:明治末勝戰與帝國擴張,使理工與軍工吃果實;大正到昭和初則以審查與官僚化收編文科,形成「高
Thumbnail
2025/10/13
1900–1930 年代,知識份子的命運在中日呈現反轉。清末(1900s)因庚子後改革、科舉廢除與留學潮,打開階層流動;民初(1910s–20s)雖戰亂,卻有出版與學術市場,文人「越亂越有話語權」。反觀日本:明治末勝戰與帝國擴張,使理工與軍工吃果實;大正到昭和初則以審查與官僚化收編文科,形成「高
Thumbnail
2025/10/12
一、文學史層面:從「我」出發的現代小說開端 「看起來就像貓在拆人類的台、碎碎念」 其實抓到重點了——這正是《我是貓》的偉大之處。 「他贏在第一個敢這樣寫,但他本人並沒完全意識到那是世代的轉折。」 《我是貓》(1905)是日本現代小說的起點之一。
Thumbnail
2025/10/12
一、文學史層面:從「我」出發的現代小說開端 「看起來就像貓在拆人類的台、碎碎念」 其實抓到重點了——這正是《我是貓》的偉大之處。 「他贏在第一個敢這樣寫,但他本人並沒完全意識到那是世代的轉折。」 《我是貓》(1905)是日本現代小說的起點之一。
Thumbnail
2025/10/12
《名偵探柯南》是全球最長壽、最暢銷的推理漫畫之一, 然而它在歐美卻始終無法成為主流。 有趣的是,它的靈感來自《福爾摩斯》——一位十九世紀維多利亞英國的理性象徵。 為什麼同樣以「理性破案」為核心的作品,在不同文化裡卻出現了巨大的溫差? 或許,答案不在推理,而在「文明的心理差異」。
Thumbnail
2025/10/12
《名偵探柯南》是全球最長壽、最暢銷的推理漫畫之一, 然而它在歐美卻始終無法成為主流。 有趣的是,它的靈感來自《福爾摩斯》——一位十九世紀維多利亞英國的理性象徵。 為什麼同樣以「理性破案」為核心的作品,在不同文化裡卻出現了巨大的溫差? 或許,答案不在推理,而在「文明的心理差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2022年最好的陸劇之一,看完只能感嘆相見恨晚,攝製精良、服化道精緻,真真實實抓住了大唐盛世的風采,以隱藏在大唐盛世下的奇聞怪談開啟一連串的詭案追緝,在坊間傳說中力證虛實,在裝神弄鬼中尋找真相,案件設計也許沒《蓮花樓》峰迴路轉、神來一筆,但考慮到本劇早於蓮花樓一年,且案件本身懸疑感也非常夠,在大唐盛
Thumbnail
2022年最好的陸劇之一,看完只能感嘆相見恨晚,攝製精良、服化道精緻,真真實實抓住了大唐盛世的風采,以隱藏在大唐盛世下的奇聞怪談開啟一連串的詭案追緝,在坊間傳說中力證虛實,在裝神弄鬼中尋找真相,案件設計也許沒《蓮花樓》峰迴路轉、神來一筆,但考慮到本劇早於蓮花樓一年,且案件本身懸疑感也非常夠,在大唐盛
Thumbnail
7月所追戲劇蓮花樓、度華年和唐朝詭事錄的簡單感想。
Thumbnail
7月所追戲劇蓮花樓、度華年和唐朝詭事錄的簡單感想。
Thumbnail
看陸劇《唐朝詭事錄》,一大趣味是從細節處窺得唐代史實。
Thumbnail
看陸劇《唐朝詭事錄》,一大趣味是從細節處窺得唐代史實。
Thumbnail
《建豐二年》 歷史學家常說「歷史沒有如果」,許多史家也喜歡用這句話嗆人,或在書裡面嗆人。但說是這麼說,我個人就認為不浪漫的人無法成為優秀史家,史家們也往往「傲嬌」,上課時喜歡講「如果」,著作裡也會忍不住寫「如果……」的一些想像,雖然他們往往會立刻扳回來。
Thumbnail
《建豐二年》 歷史學家常說「歷史沒有如果」,許多史家也喜歡用這句話嗆人,或在書裡面嗆人。但說是這麼說,我個人就認為不浪漫的人無法成為優秀史家,史家們也往往「傲嬌」,上課時喜歡講「如果」,著作裡也會忍不住寫「如果……」的一些想像,雖然他們往往會立刻扳回來。
Thumbnail
本日籤詩:乾隆遊江南 「長江浪靜與波平,買桌而今可進行。必有貴人相援助,何愁到處不歡迎。」 籤詩故事:       這首籤詩的故事,說的是一位皇帝的故事。這位皇帝,在古裝劇中是很受歡迎的角色,有許多戲劇,不是找他當第一男主角,不然就是拜託他當最重要的男配角。只是要跟他有關的新聞,大家都非常
Thumbnail
本日籤詩:乾隆遊江南 「長江浪靜與波平,買桌而今可進行。必有貴人相援助,何愁到處不歡迎。」 籤詩故事:       這首籤詩的故事,說的是一位皇帝的故事。這位皇帝,在古裝劇中是很受歡迎的角色,有許多戲劇,不是找他當第一男主角,不然就是拜託他當最重要的男配角。只是要跟他有關的新聞,大家都非常
Thumbnail
「長安十二時辰」是一部精良製作的歷史權謀劇,充滿濃鬱的大唐魅力。劇情複雜,故事曲折,處處皆是權謀算計,呈現了朝堂權謀鬥爭激烈的一面。本文欣賞劇中人物的境遇與心路歷程,表達了對人性與信仰的思考,深入人心。
Thumbnail
「長安十二時辰」是一部精良製作的歷史權謀劇,充滿濃鬱的大唐魅力。劇情複雜,故事曲折,處處皆是權謀算計,呈現了朝堂權謀鬥爭激烈的一面。本文欣賞劇中人物的境遇與心路歷程,表達了對人性與信仰的思考,深入人心。
Thumbnail
直到歷史研究者給他們淺談電影史時,周森方知,原來早在三零年代就有彩色電影了。 這怪不得他。說起世紀中葉歷經的文化浩劫,史學家曾想以「八國聯軍焚毀圓明園」比擬,然而,時間以自己的方式做出最公正的決判:它以他們的無知與失落為證,顯現物質的殞滅遠不及那場禍事給整個國家的根基,乃至那一整個世代,帶來的迷失。
Thumbnail
直到歷史研究者給他們淺談電影史時,周森方知,原來早在三零年代就有彩色電影了。 這怪不得他。說起世紀中葉歷經的文化浩劫,史學家曾想以「八國聯軍焚毀圓明園」比擬,然而,時間以自己的方式做出最公正的決判:它以他們的無知與失落為證,顯現物質的殞滅遠不及那場禍事給整個國家的根基,乃至那一整個世代,帶來的迷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