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者聖王昭義以別貴賤,以序尊卑,以體上下,然後民知尊君敬上,而忠順之行備矣。
2. 注釋
1. 昭義:顯明禮義,使人清楚了解應有的倫理與秩序。
2. 別貴賤:區分尊貴與卑賤的等級。
3. 序尊卑:排列君臣、父子、長幼等尊卑之分。
4. 體上下:使上位者與下位者各有其職分與行為準則。
5. 忠順之行備矣:人民自然懂得忠誠與順從,行為端正而完整。
3. 白話文
古代的聖王明示禮義,用以區分貴賤、排列尊卑,建立上下的制度,使人民懂得尊敬君上。這樣一來,忠誠與順從的行為就能完善地實現。
4. 總結
孔子以此說明社會秩序之本在於明禮分義,若貴賤尊卑得其序,則民自知所守,國家自然安定。
啟示
治國須以禮義為本,建立尊卑有序之道。
禮義之明可使人心歸正,風俗自化。
無禮則上下失序,民不知所從,政道亦廢。
二、
1. 原文
是故古者天子之官有典命官,掌諸侯之儀。大行人,掌諸侯之儀,以等其爵。故貴賤有別,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典命諸侯之五儀,諸臣之五等,以定其爵,故貴賤有別,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
2. 注釋
1. 典命官:天子所設的官職,負責主持冊封與命令諸侯之禮。
2. 大行人:掌管朝聘、祭祀與國際交往等儀式的官員。
3. 以等其爵:依照諸侯的爵位高低,制定相應的禮儀等級。
4. 五儀:冊命諸侯時的五種禮儀,包括封爵、受命、朝覲、聘問、祭祀等。
5. 五等:指諸臣之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
6. 上下有差:尊卑層次分明,不混亂。
3. 白話文
因此,古代天子設有典命官,專掌諸侯受命的禮儀;又設大行人,掌理諸侯之儀,以區分爵位的高下。由此,貴賤有所分別,尊卑有了次序,上下層級清楚明確。典命官依照諸侯的五種儀節、諸臣的五等爵位來確定等級,所以貴賤分明、尊卑有序、上下不亂。
4. 總結
本段說明古代禮制嚴謹,藉由官職與儀節制度,使等級秩序分明,社會得以安定。
啟示
治國之道需明分尊卑,使人知所守。
制度與禮儀是維持社會秩序的根本。
若無等級分明,則上下失度,政教難行。
三、
1. 原文
命:上公九命為伯,其國家、宮室、車旌、衣服、禮儀、皆以九為節;諸侯諸伯七命,其國家、宮室、車旌、衣服、禮儀、皆以七為節;子男五命,其國家、宮室、車旌、衣服、禮儀、皆以五為節。
2. 注釋
1. 命:指天子冊封、授予爵位與地位之命令。
2. 上公:諸侯中地位最高者。
3. 九命為伯:受天子九次命令冊封者,為伯爵之首,象徵最高榮寵。
4. 節:限度、等級。
5. 車旌:車輛與旌旗,象徵身份。
6. 以九為節、以七為節、以五為節:依命數不同,規定其國度、宮室、服飾、禮儀等各項規模的上限。
3. 白話文
天子授命:上公受九次命為伯,其國家規模、宮殿建築、車旗制度、衣服式樣與禮儀等,皆以「九」為等級標準;諸侯與諸伯受七次命,其國家制度與禮儀等,皆以「七」為限;至於子與男爵,只受五次命,其國家、宮室、車旗、服飾、禮儀皆以「五」為等級標準。
4. 總結
此段說明古代爵位等級制度與冊命之禮,明確規範貴族的地位與規模,使上下有序、尊卑不亂。
啟示
禮制分明可維持社會秩序與權力平衡。
位高者受責亦重,應以德配位。
治國須明制度,方能防止僭越與亂象。
四、
1. 原文
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封也,皆加一等,其國家、宮室、車旌、衣服、禮儀亦如之。
2. 注釋
1. 三公:指輔佐天子的三位高官,即太師、太傅、太保。
2. 八命:受天子八次冊命的榮寵等級。
3. 卿:王朝中次於三公的高級官員。
4. 大夫:位階在卿之下、士之上的官員。
5. 及其封也:指當這些官員受封為諸侯或列國之君時。
6. 加一等:冊命等級提升一級,以示恩寵。
7. 國家、宮室、車旌、衣服、禮儀亦如之:隨其等級提升,相應地擴增其居所、服飾與禮儀規模。
3. 白話文
王的三公受八命,卿受六命,大夫受四命。當他們被封為諸侯時,都各自提升一等;他們的國家制度、宮殿建築、車旗裝飾、衣服樣式與禮儀制度,也隨之相應提高。
4. 總結
此段闡述王室內官員受命與封爵的等級遞進制度,強調職位、爵命與禮制之間的對應關係,體現古代等級秩序之嚴謹。
啟示
權位與功德需相符,升遷應循制度而行。
等級有序方能使政治運作穩定。
禮法是維繫國家階序與尊卑秩序的根本。
五、
1. 原文
凡諸侯之適子省於天子,攝君,則下其君之禮一等;未省,則以皮帛繼子男。
2. 注釋
1. 諸侯之適子:指諸侯的嫡長子,為繼承人。
2. 省於天子:指進見天子、朝覲問安。
3. 攝君:暫時代行其父君的職務。
4. 下其君之禮一等:禮儀上降其父君一等,以示未正式繼位。
5. 未省:尚未朝覲天子。
6. 皮帛:皮貨與絲帛,為朝貢所用。
7. 繼子男:其待遇與「子男」等級相當。
3. 白話文
凡是諸侯的嫡長子若已朝見天子,並代理父君之政事,則在禮制上比父君的等級低一等;若尚未朝見天子,則以皮帛進貢,其地位與子男同等。
4. 總結
此段說明諸侯繼承人(適子)在未正式繼位前的禮儀等級制度,體現了「名分有序、禮制分明」的原則。
啟示
禮制能防止僭越與混亂,使尊卑有序。
未繼位者不可越禮自尊,以示謙慎與敬天。
政治秩序需從名分與制度中確立權威與穩定。
六、
1. 原文
公之孤四命,以皮帛視小國之君,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士一命,其宮室、車旌、衣服、禮儀、各視其命之數;侯伯之卿、大夫、士亦如之;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士不命,其宮室、車旌、衣服、禮儀,各如其命之數。
2. 注釋
1. 公之孤:公國之卿大夫中最尊者,輔佐國政者。
2. 四命:受王命四次,代表其位高權重。
3. 以皮帛視小國之君:其地位可與小國君主相當,朝貢時以皮帛為禮。
4. 卿三命:諸侯之卿受命三次,等級次於孤。
5. 大夫再命:受命兩次。
6. 士一命:受命一次。
7. 宮室、車旌、衣服、禮儀:各級人物的建築、車輿、服飾、禮儀皆依受命等級分別。
8. 侯伯之卿、大夫、士亦如之:侯國、伯國的等級制度同此。
9. 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士不命:子、男等級較低,其官階相應遞減。
3. 白話文
公國的孤受四次王命,其地位與小國君主相當,以皮帛為貢。公國的卿受三命,大夫受兩命,士受一命;其宮室、車輿、服飾、禮儀等,皆依受命的等級而定。侯國與伯國的卿、大夫、士制度亦相同。子、男兩等的卿受兩命,大夫受一命,士則不受命,其建築與禮制也依命數而分。
4. 總結
此段明確規定各國及其官員依等級受命之數與相應的禮制,體現了周代等級森嚴、禮法分明的制度精神。
啟示
等級制度維持政治秩序與社會穩定。
各安其分,尊卑有序,方能使國家長治久安。
禮制不僅象徵榮耀,更是政治權責的具體表現。
七、
1. 原文
禮:大行人以九儀別諸侯之命,等諸臣之爵,以同域國之禮而待其賓客。
2. 注釋
1. 大行人:掌外交禮儀之官,負責接待諸侯與外賓。
2. 九儀:天子賓禮制度中用以區別諸侯等級的九種禮儀。
3. 別諸侯之命:按受王命多少區分諸侯的等級。
4. 等諸臣之爵:依各臣子的爵位高低排列次序。
5. 同域國之禮:依同一等級國家的禮制接待。
6. 賓客:指來朝或來訪的諸侯與使者。
3. 白話文
依禮制規定,大行人以九種儀禮區分諸侯的受命等級,並按臣子的爵位高低排列秩序,然後依據與本國等級相當的禮制來接待外國賓客。
4. 總結
此段說明大行人在外交中的職責——以嚴謹的等級制度和禮儀來接待諸侯與賓客,使諸侯之間的尊卑分明,國際交往合乎禮制。
啟示
禮儀制度是維持邦交秩序與尊卑和諧的基礎。
公正有序的接待體現國家之德與文明。
外交之禮不僅為形式,更反映國家對天下的尊重與自重。
八、
1. 原文
上公之禮:執桓圭九寸,繅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旒,樊纓九就,貳車九乘,介九人,禮九牢,其朝位賓主之間九十步,饕禮九獻,食禮九舉。
2. 注釋
1. 上公:諸侯中地位最高者。
2. 桓圭九寸:桓圭為禮器,九寸為其長度,象徵最高等級。
3. 繅藉九寸:以繅絲為藉(墊物),九寸亦為尊貴之度。
4. 冕服九章:冕服上繡九種花紋圖章,代表至高的德行。
5. 建常九旒:冕上垂飾九列旒帶,象徵九德備具。
6. 樊纓九就:車上裝飾有九重纓絡。
7. 貳車九乘:隨從之車有九輛。
8. 介九人:護衛九人。
9. 禮九牢:祭祀用九種牲牢(牛羊豕各三)。
10. 朝位賓主之間九十步:朝見時,君與賓相距九十步。
11. 饕禮九獻:宴禮行九次獻食之儀。
12. 食禮九舉:進食時有九次奉舉之禮。
3. 白話文
上公的禮制是:執持九寸長的桓圭,繅絲為藉亦為九寸;所穿的冕服繡有九種花紋,冠上垂九列旒帶,車上纓飾有九層;隨從的副車有九輛,護衛九人;祭祀用九牢,朝見時君臣相距九十步;宴禮有九次獻食之儀,進食亦行九次舉禮。
4. 總結
此段詳述上公之禮的規制,凡數皆以「九」為尊,象徵德行圓備與等級最高。
啟示
「九」在古代為陽數之極,代表圓滿與至貴。
等級制度透過禮器、服飾、儀節具體展現秩序與尊卑。
禮制不僅為形式,更體現政治倫理與德行象徵。
九、
1. 原文
諸侯之禮,執信圭七寸,繅藉七寸,冕服七章,建常七旒,樊纓七就,貳車七乘,介七人,禮七牢,其朝位賓主之間七十步,饗禮七獻,食禮七舉。諸伯執躬圭,其他皆如諸侯之禮。
2. 注釋
1. 諸侯:各地封國之君主。
2. 信圭七寸:信圭為諸侯所執之圭,七寸長,象徵信義。
3. 繅藉七寸:繅絲為藉,長七寸,表其位次。
4. 冕服七章:冕服上繡七種花紋圖章,顯示諸侯之德。
5. 建常七旒:冕冠上垂七列旒帶。
6. 樊纓七就:車上裝飾七層纓絡。
7. 貳車七乘:隨從之副車七輛。
8. 介七人:護衛七人。
9. 禮七牢:祭祀用七種牲牢。
10. 朝位賓主之間七十步:朝見時君臣距離七十步。
11. 饗禮七獻:宴禮行七次獻食之儀。
12. 食禮七舉:進食時行七次奉舉之禮。
13. 諸伯執躬圭:伯爵執持「躬圭」而非信圭,以示等級稍下。
14. 其他皆如諸侯之禮:其餘制度皆與諸侯相同。
3. 白話文
諸侯的禮制是:手執長七寸的信圭,繅絲為藉亦七寸;所穿冕服繡七種花紋,冠上垂七列旒帶,車上纓飾有七層;副車七輛,護衛七人;祭祀用七牢,朝見時君臣相距七十步;宴禮行七次獻食,進食行七次舉禮。至於諸伯則執躬圭,其餘規制皆同諸侯。
4. 總結
此段敘述諸侯及諸伯之禮制,以「七」為其數,等次次於上公。
啟示
禮數「七」象徵中貴之位,處於尊與卑之間。
等級分明體現社會秩序與政治尊卑。
透過器物與儀節,展現各級諸侯的德與位次,維繫天下之禮統。
十、
1. 原文
諸子執穀璧五寸,繅藉五寸,冕服五章,建常五旒,樊纓五就,貳車五乘,介五人,禮五牢,其朝位賓主之間五十步,饗禮五獻,食禮五舉。
2. 注釋
1. 諸子:指受封為「子」的諸侯等級,比伯低一級。
2. 穀璧五寸:諸子所執之璧,名曰穀璧,長五寸。
3. 繅藉五寸:繅絲為藉,長五寸,用以示禮位。
4. 冕服五章:冕服繡五種花紋圖章,象徵其德與位。
5. 建常五旒:冕冠上垂五列旒帶。
6. 樊纓五就:車上纓飾五層。
7. 貳車五乘:隨從副車五輛。
8. 介五人:護衛五人。
9. 禮五牢:祭祀用五種牲牢。
10. 朝位賓主之間五十步:朝見時與君距離五十步。
11. 饗禮五獻:宴禮行五次獻食之儀。
12. 食禮五舉:進食行五次奉舉之禮。
3. 白話文
諸侯等級中的「子」爵,手執長五寸的穀璧,繅絲藉長五寸;所穿冕服繡有五種花紋,冕冠垂五列旒帶;車上纓飾五層,副車五輛,護衛五人;祭祀用五牢;朝見時與君主距離五十步;宴禮中行五次獻食之禮,進食行五次舉禮。
4. 總結
此段說明「子爵」之禮制,一切以「五」為其節,位次在諸侯伯之下。
啟示
等差以數定禮,反映古代制度的嚴謹秩序。
「五」象徵中和之數,寓居中守正之義。
藉由明確的禮數,使尊卑不亂,維護社會和諧與君臣之分。
十一、
1. 原文
諸男執蒲璧,其他皆如諸子之禮。
2. 注釋
1. 諸男:指爵位中最低一等的「男爵」。
2. 蒲璧:以蒲草所飾或製成之璧,質地較輕,等級較低。
3. 其他皆如諸子之禮:除所執之璧不同外,其餘服飾、車乘、朝位、饗食等禮儀均與「子爵」相同。
3. 白話文
男爵所執之璧為蒲璧,其餘禮儀制度皆與子爵相同。
4. 總結
此段說明「男爵」之禮制,僅在所執之璧上較子爵簡薄,其餘皆同,表示爵位等差雖有分,但禮制仍具體而均衡。
啟示
等級雖低,仍須守禮,以示尊上之道。
古人以器物區分尊卑,寓有制度嚴明、禮不紊亂之旨。
尊卑有序,乃社會安定與政治和諧之本。
十二、
1. 原文
凡大國之孤,執皮帛,以繼小國之君。諸侯之卿、禮各下其君二等;以下及大夫、士皆如之。
2. 注釋
1. 大國之孤:指諸侯國中地位尊貴的嫡長子。
2. 執皮帛:持皮與帛為禮物,用以表示恭敬。
3. 繼小國之君:禮遇相當於小國之君。
4. 卿:諸侯國中地位僅次於君的高官。
5. 下其君二等:在禮儀等級上比其君降兩等。
6. 以下及大夫、士皆如之:以下官階如大夫、士,皆依同樣的降等原則行禮。
3. 白話文
凡是大國的嫡長子,執持皮帛作為禮物,禮遇相當於小國的君主。諸侯的卿,其禮制比自家君主低兩等;再以下的大夫、士,也都依此降等制度行禮。
4. 總結
此段說明貴族間的等級禮制,強調無論身份多高,皆須依爵位降等而行,以示尊卑有序、禮制不亂。
啟示
尊卑分明,乃政治秩序與社會安定之基。
身分高者仍須守禮,顯示謙敬之德。
禮制制度化,使貴賤有序,防止僭越之弊。
十三、
1. 原文
天子之所以明章著此義者,以朝聘之禮也。是故千里之內,歲一見;千里之外、千五百里之內,二歲一見;千五百里之外、二千里之內,三歲一見;二千里之外、二千五百里之內,四歲一見;二千五百里之外、三千里之內,五歲一見;三千里之外,三千五百里之內,六歲一見。
2. 注釋
1. 明章著此義:明確顯示並規範尊卑之義。
2. 朝聘之禮:指諸侯朝見天子、行聘問之禮。
3. 歲一見:每年朝見一次。
4. 千里之內:距離都城一千里以內的諸侯國。
5. 千五百里、二千里等:指不同距離範圍的諸侯國。
6. 見:指朝見天子。
3. 白話文
天子為了明確彰顯尊卑秩序的道理,制定了朝聘制度。因此,距離京師一千里以內的諸侯,每年朝見一次;在一千里之外、至一千五百里之內的,兩年朝見一次;一千五百里之外、至兩千里之內的,三年朝見一次;兩千里之外、至兩千五百里之內的,四年朝見一次;兩千五百里之外、至三千里之內的,五年朝見一次;三千里之外、至三千五百里之內的,六年朝見一次。
4. 總結
此段闡述天子與諸侯間朝聘制度的距離與時間規定,以確立尊卑秩序與政治禮制。
啟示
禮制之設重在維繫上下秩序,使天下有常。
朝聘制度不僅是政治義務,也是尊君敬天之表現。
制度依地理遠近而設,顯示古人治國兼顧人情與實際。
十四、
1. 原文
各執其圭瑞,服其服,乘其輅,建其旌旂,施其樊纓,從其貳車,委積之以其牢禮之數,所以明別義也。
2. 注釋
1. 圭瑞:指諸侯、卿大夫所執之玉器,以表身份等級。
2. 服其服:穿著符合其身分等級的服飾。
3. 輅:諸侯、大夫所乘之車。
4. 旌旂:車上所立的旗幟,用以區別貴賤尊卑。
5. 樊纓:車前的裝飾絲帶,象徵尊貴。
6. 貳車:隨從之車,用以陪乘。
7. 牢禮之數:祭祀時牲牢的等級數量,亦象徵禮制等差。
8. 明別義:分明顯示尊卑等差之義。
3. 白話文
每位諸侯與臣子都執持屬於自己等級的玉圭,穿著相應的禮服,乘坐符合身分的車輅,樹立應有的旌旗,裝飾應等的纓帶,隨從著配車,並以與其等級相符的牲牢數量陳列祭禮,以此彰顯尊卑有序、義理分明的制度。
4. 總結
此段說明諸侯朝聘時,所有服飾、車乘、儀仗、祭禮皆依身分等級而定,用以顯示禮義之別與上下尊卑之序。
啟示
禮制不僅為儀表形式,更是社會秩序的體現。
尊卑有序,乃維持國家安定與人倫和諧的根本。
以「禮」辨等,能使人明分守職,各安其位。
十五、
1. 原文
然後天子冕而執鎮圭尺有二寸,藻藉尺有二寸,搢大圭,乘大輅,建大常,十有二旒,樊纓十有再就,貳車十有二乘。率諸侯而朝日于東郊,所以教尊尊也。
2. 注釋
1. 鎮圭:天子所持的大圭,象徵鎮守天下之權。
2. 尺有二寸:圭長一尺二寸,表至尊之度。
3. 藻藉:圭下襯以繡藻之席,用以彰顯尊貴。
4. 搢:插於帶中,表尊嚴與禮制。
5. 大輅:天子所乘之大車,為最高等之禮車。
6. 大常:天子所建之旗幟。
7. 十有二旒:十二條旒飾,象徵天子之位。
8. 樊纓十有再就:車前懸繩飾十二重,顯其莊嚴。
9. 貳車十有二乘:隨從之車十二乘,以示威儀。
10. 朝日於東郊:指天子率諸侯於東郊祭日,以表尊天之義。
11. 教尊尊:教導天下人尊敬上位者之道。
3. 白話文
之後,天子頭戴冕冠,手執長一尺二寸的鎮圭,下襯繡藻之席,又插著大圭於帶中,乘坐大輅之車,建起十二條旒飾的旗幟,車前懸十二重的樊纓,隨從的車共有十二乘。天子率領諸侯,在東郊舉行朝日之禮,以此示範尊天、敬上的道理。
4. 總結
此段說明天子以至高之禮朝日,並率諸侯同行,藉此明示天下上下尊卑之序,教導人們敬天尊上,維持禮義秩序。
啟示
尊天敬上,乃禮之本。
君行大禮以率下,是教化與制度並行之道。
禮儀之備,非徒形式,實為道德與政治之象徵。
十六、
1. 原文
退而朝諸侯,為壇三成,宮旁一門。天子南鄉見諸侯,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所以別親疏外內也。
2. 注釋
1. 退而朝諸侯:祭日禮畢後,天子退而舉行朝見諸侯之禮。
2. 壇三成:築壇分為三層,以示等級尊卑。
3. 宮旁一門:於宮殿旁設一門,以供諸侯出入朝見之用。
4. 南鄉:面朝南而坐,為尊位之象徵。
5. 土揖庶姓:以「土揖」禮對庶姓之諸侯,表示一般之禮。
6. 時揖異姓:以「時揖」禮對異姓諸侯,稍加尊重。
7. 天揖同姓:以「天揖」禮對同姓諸侯,示親近之情。
8. 別親疏外內:區分血緣親疏與內外關係,以明尊卑之序。
3. 白話文
天子完成朝日之禮後,退而舉行朝見諸侯的典禮,築三層高壇,於宮旁開設一門以便諸侯出入。天子面南而坐,親自接見諸侯。對庶姓的諸侯以「土揖」禮,對異姓的諸侯以「時揖」禮,對同姓的諸侯則以「天揖」禮。這樣做,是為了明確區分親疏、內外的等級秩序。
4. 總結
此段闡述天子朝見諸侯之儀,以壇制、坐向與揖禮之別,體現尊卑親疏的秩序。
啟示
禮之設,貴在分別親疏與尊卑,使上下有序。
君子治禮,以禮節情、以序正位。
尊親與敬遠並行,是治國安邦之本。
十七、
1. 原文
公侯伯子男各以其旂就其位:諸公之國,中階之前,北面東上;諸侯之國,東階之東,西面北上;諸伯之國,西階之西,東面北上;諸子之國,門東,北面東上;諸男之國,門西,北面東上。
2. 注釋
1. 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之爵位。
2. 旂:旗幟,象徵各國之標識。
3. 就其位:依禮制各自就定位次而立。
4. 中階:指正中通向殿堂之階。
5. 東階、西階:分別位於中階東、西兩側的階道。
6. 北面東上/西面北上:表示面向的方向與排列次序,「東上」意為尊者在東方,「北上」意為尊者在北方。
7. 門東、門西:指宮門的東側與西側。
3. 白話文
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各依其所屬的旗幟就定位次而立。諸公所屬的國家,站在中階前方,面北而東方為上位;諸侯的國家,立於東階之東,面西而北方為上;諸伯的國家,立於西階之西,面東而北方為上;諸子的國家,立於宮門東側,面北而東方為上;諸男的國家,立於宮門西側,面北而東方為上。
4. 總結
此段說明朝見時諸侯依爵位與方位排列之次序,嚴守尊卑與禮制之分。
啟示
禮之秩序體現政治之秩序,位次分明乃國家之本。
尊卑有序則上下安定,無序則人心亂。
君子觀禮,可見治國之法必本乎分等與節度。
十八、
1. 原文
及其將幣也,公於上等,所以別貴賤,序尊卑也。
2. 注釋
1. 將幣:指進奉聘禮所用的財物。
2. 公於上等:謂公爵之國列於最高等級之上。
3. 別貴賤:區分貴與賤的等級。
4. 序尊卑:排列尊與卑的次序。
3. 白話文
到了進奉聘禮財物的時候,公爵的諸侯列在最高等級之上,用以區分貴與賤,排列尊與卑的次序。
4. 總結
此句說明朝聘禮中等級嚴明,依爵位高下排列,以示尊卑之序,體現禮制的層次分明。
啟示
社會秩序須有等級與分位,方能維持尊卑有序。
禮制不僅是形式,更是政治與倫理的體現。
十九、
1. 原文
奠圭,降、拜、升、成拜,明臣禮也。
2. 注釋
1. 奠圭:奉上圭玉而置於地,表示敬意。
2. 降:指退下階或降位以示謙敬。
3. 拜:指行拜禮。
4. 升:再上階或復位。
5. 成拜:完成整個拜禮的儀式。
6. 明臣禮:顯示臣下對君上的恭敬之禮。
3. 白話文
奉上圭玉後,退下行拜,再上階完成拜禮,這是用來表明臣子對君主恭敬之禮的儀式。
4. 總結
此句闡明「奠圭」的儀節,重在表現臣下之敬與謙。
啟示
禮儀的細節體現尊卑秩序。
君臣之間的敬讓,是政治與道德秩序的根本。
二十、
1. 原文
奉國地所出重物而獻之,明臣職也。
2. 注釋
1. 奉國地:指依照本國疆土。
2. 所出重物:指本地出產的珍貴之物。
3. 獻之:奉獻給天子。
4. 明臣職:用以表明臣子的職分與責任。
3. 白話文
依據本國的土地,進奉當地出產的珍貴物品,以此表明臣子盡職的行為。
4. 總結
此句說明諸侯進貢的禮制,重在展現臣下恭敬盡職的態度。
啟示
忠臣應盡其地之力,以貢獻君上。
禮制的設立在於彰顯職分與秩序,非單為物質之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