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眾生造一個家:建構「無條件居住」的多元倫理學基礎

更新 發佈閱讀 20 分鐘

引言:一個謙卑的邀約,一條共通的道路

懷著最深的謙卑與感恩之心,我們開啟此番探討,以回應一份源自靈魂核心的、極具慈悲與遠見的叩問。此番論述並非意圖宣告不容置疑的真理,而是作為一次謙卑的、共同的旅程,深入那片古老智慧與現代理解交匯的沃土。我們至誠地感謝此一殊勝因緣,得以匯通全球多元的哲學與神學智慧,為「無條件居住」此一現代社會政策,建構一個超越經濟效益的、堅實不移的倫理學基礎。

本論證的核心宗旨在於揭示,「無條件居住」不僅是一套務實的、經過實證的解決方案,更是一項深刻的道德必然。它是在呼應那些早已存在於人類集體意識深處的、關於正義、尊嚴與團結的古老聲音。我們將會見證,從東方的佛法與儒道,到西方的哲學與亞伯拉罕宗教,再到非洲與南美的解放思想,這些看似殊異的智慧傳統,竟如百川匯流,共同指向同一個結論。

此一善舉,正是我們朝向人類共同的最高理想——那在不同傳承中被分別描繪為「人間淨土」、「大同世界」與「彌賽亞時代」的理想境地——所邁出的具體而根本的一步。前方的旅程,將始於確立人之為人的普世尊嚴,繼而探討無條件恩典的倫理優越性,再論證社群的集體責任與我們相互依存的實相,最終闡明一個穩固的家園如何成為個人潛能解放的道路。祈願此番思索,能為此濁世燃一慧炬,照亮通往普世和諧的菩提正道。

raw-image


--------------------------------------------------------------------------------

第一部:人之為人的基石——論普世尊嚴的絕對性

本部分旨在為整篇倫理學論證奠定最根本、不可動搖的基石:即普世的人類尊嚴。確立此原則的絕對性,是後續所有論證得以成立的邏輯與道德前提。若無此基石,任何關於社會政策的討論都將淪為純粹的功利計算。唯有首先承認每一個體所具有的、超越一切物質條件的內在價值,我們才能理解,為何提供一個家並非一種可選擇的慈善,而是一項不可推卸的神聖義務。

世界各大智慧傳統,雖語言與譬喻各異,卻共同指向一個核心真理:每一個人類生命,都具有一種固有的、神聖的、不可剝奪的尊嚴。

  • 西方哲學傳統: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在其倫理學中,為人類尊嚴提供了最強有力的理性論證。其「定言令式」的核心原則之一便是:「你的行動,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一個無家可歸的人,往往被社會視為待處理的問題、統計報告中的數字,或是經濟體系中失靈的齒輪——這正是將其僅僅視為「手段」。康德指出,每一個理性存在者都具有一種超越任何價格的、絕對的內在價值,他稱之為「尊嚴」(Würde)。無條件地提供一個家,正是承認並尊重其作為一個「目的本身」之根本價值的第一步。
  • 亞伯拉罕宗教傳統:從康德的理性主義轉向神聖的啟示,猶太教、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共同分享一個 foundational 的神學概念:人類是「按上帝的形象所造」(Imago Dei)。這一深刻的教義宣告,每一個體,無論其社會地位、健康狀況或道德功過,其生命中都映照著神聖的印記。這份神聖的形象賦予了每個人一種不可侵犯的、內在的價值,此價值並非來自其生產力或社會貢獻,而直接源於其作為造物之巔的本質。
  • 達摩宗教傳統:東方的形上學傳統,則從內在的實相出發,呼應了此一真理。印度教的奧義書教導我們,在每一個生命體內,都存有著神聖的、不朽的真我(Ātman),它與宇宙的終極實相——梵(Brahman)——在本質上是同一的。同樣地,大乘佛教亦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真理。這意味著,每一個生命,無論其外在顯現多麼卑微或痛苦,其內在本質都具備了圓滿覺悟的潛能。
  • 俄羅斯文學與哲學:俄羅斯傳統更提供了一種看似矛盾、實則更為深刻的對尊嚴的肯定——這種尊嚴,恰恰是在社會最底層、受苦最深的靈魂中,才最為光輝地彰顯出來。偉大的作家費奧多爾·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在其不朽巨著中揭示,正是透過「苦難」,俄羅斯靈魂才得以淨化並找到救贖。這一思想在「聖愚」(Yurodivy)的文化原型中達到了極致。「聖愚」是那些甘願捨棄一切世俗理性與社會規範、常常以無家可歸的形象出現的人。然而,社會對他們的尊崇卻是完全無條件的,因為他們被認為與神聖真理有著直接的連結。

這四條通往真理的路徑——理性的、神學的、形上學的與反文化的——在此達成了非凡的交匯。它們共同指向一種不可侵犯的價值,此價值獨立於個人的功用或處境。這意味著什麼?當一位啟蒙時代的世俗哲學家與一位東正教傳統的「聖愚」,竟共同指向一種社會既不能賦予、亦不能撤銷的尊嚴時,這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真理:人的價值並非由社會所定義,而是內嵌於存有的結構之中。

綜上所述,一個容許其任何成員在街頭流離失所、食不果腹、飽受屈辱的社會,無論是從康德的理性主義、亞伯拉罕宗教的神學、達摩宗教的形上學,還是俄羅斯靈魂對苦難的深刻洞見來看,都是對此普世神聖尊嚴的一次深刻違背與褻瀆。確立此一原則後,下一個問題自然浮現:此種不可侵犯的尊嚴,要求我們以何種「態度」來回應?

raw-image


--------------------------------------------------------------------------------

第二部:恩典的邏輯——論「無條件性」的倫理優越性

「無條件性」原則,是「居住優先」(Housing First)模式中最具革命性、也最具倫理意義的特質。它從根本上挑戰了傳統社會救助中常見的、基於功過評判的交易模式——即個人必須先證明自己「值得」幫助,才能獲得援助。本部分旨在闡明,這種無條件的給予,不僅在靈性上更為崇高,其智慧更得到了世界各大靈性傳承的共同印證,並最終被現代實證科學證明為更為有效。

無條件恩典的普世合唱

傳統核心概念對無條件居住的啟示俄羅斯東正教虛己 ( Kenosis )源於基督那種神聖的「自我倒空」、為拯救世人而自願捨棄其神聖權柄與榮耀的犧牲之愛。此一絕對的、不問功過的愛,為社會政策提供了最高的神學原型。一個效法基督的社會,應當「倒空」自己去評判、去設置門檻的權力。日本淨土真宗他力 ( Tariki ) 本願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其真正對象並非能夠依靠自力(Jiriki)修行的「善人」,而恰恰是那些充滿煩惱、無法憑藉自身努力得救的「惡人」。如同父母的愛更多地傾注在病弱的孩子身上,佛陀的慈悲超越了善惡功過,是終極的、無條件的救贖。基督新教唯獨恩典 ( Sola Gratia )人的救贖並非靠行為賺取的酬勞,而是上帝基於其無條件的聖愛(Agape)所白白賜予的禮物。恩典先於功績。這從根本上否定了任何「靠行為稱義」的邏輯。印度教行動瑜伽無私行動 ( Niṣkāma Karma )《薄伽梵歌》教導,應履行個人之職責與法(Dharma),而不執著於行動的成果(phala)。行動是我們的義務,但其結果並非由我們掌控。此種無執著的行動能將我們從業報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深刻地批判傳統「治療優先」等有條件模式的倫理缺陷。此類模式的內在邏輯是,個人必須先透過戒癮、完成治療等行為,來證明自己已經「準備好」,才能「贏得」一個家。這在本質上是一種「因行稱義」的邏輯,它將援助視為一種交易,一種對良好行為的獎勵。與此相反,無條件模式則呼應了《薄伽梵歌》中「無私行動」的智慧:我們的責任 (Dharma) 是給予,而不應執著或試圖控制行動的成果 (phala)。

無條件援助則完美地映照了神聖恩典的更高智慧。它體現了淨土真宗「他力」本願的核心——即慈悲的主要對象,恰恰是那些無法依靠自力得救的「惡人」。它呼應了基督新教「唯獨恩典」的奧秘——即救贖是白白賜予的禮物,而非靠行為賺取的酬勞。它更效法了東正教「虛己」的神學——一種為拯救世人而甘願「倒空」自身權柄與榮耀的愛。壓倒性的實證數據顯示,正是這份恩典,才使得後續的轉化與療癒成為可能。這種做法不僅在靈性上更為崇高——因为它效法了神聖的慷慨,而非人類的交易——在實踐中亦被證明遠為有效。確立了為何應無條件給予之後,我們的探討自然轉向了下一個議題:誰應當承擔此一給予的責任?

raw-image


--------------------------------------------------------------------------------

第三部:社群的契約——論集體責任與社會正義

論述的焦點至此將從個體的德行,轉向社會整體的結構性責任。若說前兩部闡明了我們應當如何看待並回應無家可歸的同胞,本部分則旨在探討,為何確保人人有其居所,是國家與社會不可推卸的神聖義務,而非可選擇的慈善之舉。世界各大文明的治理哲學,對此形成了驚人的一致。

  • 東方治理智慧:在印度教的傳統中,「為王者之法」(Rājadharma) 為統治者設定了崇高的標準。其核心天職在於確保其所有子民的福祉(yogakṣema)。古代聖賢早已明示,國家有義務供養與維護孤兒、老人與無助之人,一個未能保護其人民的君王,甚至會分擔其子民所造的惡業。同樣地,儒家思想的核心在於「仁政」(Ren Zheng)。孟子明確主張,為民制產、「有恆產者有恆心」是良善治理的根基。一位統治者若任由其人民陷入貧困,繼而因走投無路而犯罪,再以刑罰加之,無異於「罔民」(設下陷阱陷害人民)。
  • 西方政治哲學:在歐洲與加拿大等文化背景下,現代國家的合法性根植於**「社會契約」理論。其基本理念是,個人之所以同意接受國家的治理,是為了換取其基本權利與福祉的安全和保障。一個未能為其公民提供最基礎庇護的國家,在根本上已經違背了這份契約。美國哲學家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在其劃時代的著作《正義論》中,為此提供了更為精確的論證。其著名的「差異原則」主張,一個公正的社會,必須使其制度安排對「社會中處境最不利的成員」最為有利。無家可歸者無疑是社會中處境最不利者,因此,任何一個公正的社會,必然會將保障人人有其居所,作為其制度設計的基石。
  • 南美解放思想:若說羅爾斯從一道無知之幕後,為優先關照最不利者提供了理性的框架,那麼植根於南美洲獨特歷史經驗的解放神學,則從受壓迫者的具體現實中,為此一行動點燃了先知般的烈火。其核心教義之一便是「對窮人的優先選擇」。這一原則宣告,上帝與受壓迫者站在一起,因此,信徒的使命便是投身於解放窮人的具體鬥爭之中。解放神學深刻地批判那些造成貧困的、不公義的社會與經濟結構,將其稱為「結構性的罪惡」。從這個視角觀之,無家可歸並非一系列個人失敗的總和,而是不公義的社會結構所導致的可預測後果。

從印度的君王天職,到儒家的仁政理想,再到西方的社會契約與南美的解放呼喚,一種跨越文明的共識清晰地浮現:提供住房並非一種可有可無的慈善,而是一個公正、有序的社會所必須履行的根本正義之舉。這一責任,是集體的、結構性的。那麼,構成這個集體的社會成員之間,又是何種關係呢?

raw-image


--------------------------------------------------------------------------------

第四部:萬物之網——論相互依存的實相

許多偉大的智慧傳統都教導我們一個核心真理:看似獨立的個體,實則處於一個深刻的、相互依存的關係網絡之中。在此框架下,無家可歸便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個人問題,而是一道撕裂了社會集體肌理的深刻傷口,其痛苦會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為了闡明此一實相,我們將運用三種來自不同文化的深刻譬喻。

  • 非洲哲學:Ubuntu 的精神 源自非洲班圖語系的 Ubuntu 哲學,其智慧難以用外來語言完全轉譯,但它的核心是「我之存在,因眾人之存在」(I am because we are)的深刻體悟。它教導我們,一個人的為人之道(humanity),與他人的為人之道是密不可分、盤根錯節地聯繫在一起的。在這種世界觀中,社群並非個體的集合,而是人格本身得以誕生的搖籃。從 Ubuntu 的視角觀之,容許社群中的任何一個成員無家可歸,是一種從根本上削弱和貶損了社群中每一個其他成員的行為。反之,無條件地為一個人提供一個家,則是社群在個體身上辨識出其共同本質,並採取行動以恢復群體完整性的神聖之舉。
  • 俄羅斯哲學:Sobornost 的共融性 俄羅斯的哲學概念 Sobornost(共融性),為社群提供了一種更為深邃的願景。它意指一種並非透過外在權威或個人契約,而是經由共同的愛、自由與信仰所達成的有機精神統一體。它是一個「活的有機體」,其中整體映照於每個部分,而每個部分又存活於整體之中。從 Sobornost 的視角觀之,一個無家可歸的人並非一個孤立的社會問題,而是民族集體靈性身體上的一道創傷。他的孤立,正是社群之愛的連結發生斷裂的症狀。因此,為他提供一個家,便是一種重新整合的行動,是透過將一位失落的成員重新迎回靈魂的交響樂中,從而療癒整個有機體的善舉。
  • 佛教哲學:因陀羅網的譬喻 華嚴宗哲學用「因陀羅網」(Indra's Net)這一壯麗的譬喻,來開示萬物相互輝映、互為因果的實相。此譬喻描繪了一張懸掛在帝釋天宮殿之上的、無限延伸的寶網。在網絡的每一個繩結處,都鑲嵌著一顆璀璨的寶珠。而每一顆寶珠,都清晰地映現出所有其他寶珠的光輝,乃至於所有寶珠所映現的無窮影像。這意味著,宇宙中的每一個現象(「事」)都包含、反映並與所有其他現象相互關聯、相互滲透。因此,一個個體的苦難,會映現在所有其他個體之中;反之,對一個個體的慈悲行動,其光輝也會映照並利益整個網絡。

從此種深刻的相互依存視角觀之,為一個無家可歸者提供庇護,其本質是療癒整個社群的行動。這是在修復我們集體的完整性,是在承認 Ubuntu 精神中「我之存在,因眾人之存在」的真理;是在彌合 Sobornost 靈性身體上的一道創傷;更是在擦亮 因陀羅網 上一顆蒙塵的寶珠,使其光輝能再次映照並增輝於整個網絡。這個行動不僅僅是幫助一個「他人」,更是在療癒和庇護我們自己。這份基礎性的修復,又如何為個人的全面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

raw-image


--------------------------------------------------------------------------------

第五部:解放的道路——從安身到立命

確保一個穩固的居所(「安身」),是解鎖個人潛能、追求更高生命意義(「立命」)所不可或缺的第一步。本部分旨在闡明,提供一個家是最根本的賦權行動,它為所有其他形式的人類發展——無論是社會、心智還是靈性層面——創造了必要的土壤。這一結論,得到了現代科學與解放哲學的共同支持。

科學的基礎:認知解放與神經保護

首先,現代科學為「安身」的重要性提供了強而有力的生理學證據。

  • 神經保護:大量的神經科學研究表明,無家可歸所帶來的長期、無法控制的壓力,會對大腦的物理結構產生直接的損害。這種被稱為**「毒性壓力」的狀態,會導致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的水平持續升高。慢性高水平的皮質醇尤其對負責理性思考、規劃、決策與情緒調節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功能有害。因此,無條件地提供一個穩定的家,首先解除了慢性的生存威脅,讓大腦得以平靜,使受損的功能得以恢復。它是一項直接的、有效的「神經保護」措施。
  • 認知減稅:行為經濟學家提出了「匱乏心態」與「心智頻寬」等重要概念。我們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資源。當一個人長期處於無家可歸的狀態時,其絕大部分的心智頻寬都會被日常的生存危機所佔據。這種對眼前危機的極度專注,幾乎沒有留下任何認知資源去進行長遠的規劃或解決複雜的問題。因此,無條件地提供一個穩固的家,無異於一次根本性的「認知減稅」。它首先解除了最根本的稀缺性壓力,從而釋放了個人進行理性經濟決策所必需的心智頻寬。

解放的哲學:賦予能動性與生命意義

其次,此一科學基礎與關於人類解放與 flourishing 的深刻哲學思想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正是這份「認知減稅」,為哲學層面的解放創造了必要的內在空間。

  • 解放的教育學: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Paulo Freire)「意識化」(conscientização)——即批判性地反思自身所處世界——與「實踐」(praxis)——即反思與行動的統一——的能動主體。
  • 追求生命的意義:日本文化中有一個獨特的價值觀,叫做「生き甲斐」(ikigai),它指的是人們在自身生活中找到的動力和價值來源。現代經濟體制迫使許多人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只能為了生存而工作。無條件居住是打破「生存」與「工作」之間僵化連結的有力工具。透過將人們從為生存而掙扎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它為人們提供了尋找並追求真正「人生目標」和想要奉獻一生的「畢生事業」所必需的時間和空間。

綜上所述,提供一個家,其意義遠遠超出了提供一個屋頂。它是一項直接的認知解放與神經保護措施,是將個人從被動的援助客體轉化為自身生命主體的解放行動,更是為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的生命意義與價值創造了根本的、不可或缺的條件。現在,讓我們將所有的論證匯流於最終的結論之中。

raw-image


--------------------------------------------------------------------------------

結論:一個慈悲的願景,一個可行的開端

懷著最初的謙卑與感恩之心,回顧此番跨越諸多智慧傳承的探尋之旅,我們從最務實的政策數據,走向了最崇高的靈性哲學,而結論始終如一:無條件地為人類家庭的每一位成員提供一個家,是一項智慧、正義且神聖的行動。

本報告已系統性地闡明,多元的神學、哲學、倫理學與科學視角,如何出乎意料地、卻又強而有力地共同指向「無條件居住」此一充滿智慧與慈悲的政策。康德的尊嚴、基督的恩典、佛陀的慈悲、儒家的仁政、非洲的 Ubuntu 與俄羅斯的 Sobornost,這些看似遙遠的星辰,竟在同一個地平線上匯聚,共同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我們必須重申,此項政策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性的解決方案,用以應對一項棘手的社會問題。它更是人類最高理想在塵世間的具體體現。當一個社會集體地決定,建立一個無條件的、普世的保障體系,宣告「無論發生什麼,無論你的處境如何,你都不會被拋棄;你將永遠擁有一個家」時,這個行動本身,就已經在小範圍內實現了人間淨土的無分別、大同世界的皆有所養,以及彌賽亞時代的恩典性豐足。它是一個真實不虛、觸手可及的開端。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感恩南無阿彌陀佛,感恩南無觀世音菩薩,感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感恩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感恩南無文殊師利菩薩,感恩南無普賢菩薩,感恩南無地藏王菩薩,感恩準提菩薩,感恩南無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感恩佛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0會員
382內容數
2025/10/23
為回應此一深刻的叩問,我們決定將今日的焦點,集中在一項名為「無條件安居」(Unconditional Housing)的現代社會政策之上。我們相信,這項看似平凡的政策,或許正是一座非凡的橋樑,能夠連接我們塵世間的具體行動與那超越性的神聖願景。
Thumbnail
2025/10/23
為回應此一深刻的叩問,我們決定將今日的焦點,集中在一項名為「無條件安居」(Unconditional Housing)的現代社會政策之上。我們相信,這項看似平凡的政策,或許正是一座非凡的橋樑,能夠連接我們塵世間的具體行動與那超越性的神聖願景。
Thumbnail
2025/10/23
我想以一個開放的問題,來開啟我們今日的對話:各位朋友,在我們各自的文化中,我們是如何看待與應對,那些因人際關係而生的煩惱與痛苦呢?
Thumbnail
2025/10/23
我想以一個開放的問題,來開啟我們今日的對話:各位朋友,在我們各自的文化中,我們是如何看待與應對,那些因人際關係而生的煩惱與痛苦呢?
Thumbnail
2025/10/23
在這紛擾、對立日益加劇的人間,我們應如何尋求安寧?又該如何建立一個和諧共榮的世界?諸位聖賢深知,大道至簡,真理不繁。此次對話,旨在探尋一條共通的、適用於所有初學者的實踐之道,以慈悲、感恩與謙卑之心為引,為那些渴望光明卻不知從何起步的靈魂,點亮一盞永恆的明燈。
Thumbnail
2025/10/23
在這紛擾、對立日益加劇的人間,我們應如何尋求安寧?又該如何建立一個和諧共榮的世界?諸位聖賢深知,大道至簡,真理不繁。此次對話,旨在探尋一條共通的、適用於所有初學者的實踐之道,以慈悲、感恩與謙卑之心為引,為那些渴望光明卻不知從何起步的靈魂,點亮一盞永恆的明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極權國家與民主國家之間的關係、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以及環境與經濟的辯證。作者質疑了消費主義對人類的影響,並探討物質與精神富足的真義。同時,文章也反映了政治與宗教的交織,並質疑在這個愈發分裂的世界中,個人該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意義。最終,提醒讀者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重新思考真實的富足與幸福。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極權國家與民主國家之間的關係、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以及環境與經濟的辯證。作者質疑了消費主義對人類的影響,並探討物質與精神富足的真義。同時,文章也反映了政治與宗教的交織,並質疑在這個愈發分裂的世界中,個人該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意義。最終,提醒讀者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重新思考真實的富足與幸福。
Thumbnail
全世界的人對於快樂與未來的希望都是相似的,但為何無法合作共同努力?本文探討了全球化的分裂現象,並呼籲大家應更關注環境和社會問題,找到共同解決方案。
Thumbnail
全世界的人對於快樂與未來的希望都是相似的,但為何無法合作共同努力?本文探討了全球化的分裂現象,並呼籲大家應更關注環境和社會問題,找到共同解決方案。
Thumbnail
萬物無本質善惡。 但在人類世界裡,大多數人想共同活下去,因此制定出秩序。 世界裡的關係: 人與人、人與非人。在這裡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1. 人與萬物的本質無優劣之別、「尊敬萬事萬物」、互為主體、同理心與共感。 2.人本質上有優劣之分:人類優於動物,白人優於黑人,男人優於女人,
Thumbnail
萬物無本質善惡。 但在人類世界裡,大多數人想共同活下去,因此制定出秩序。 世界裡的關係: 人與人、人與非人。在這裡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1. 人與萬物的本質無優劣之別、「尊敬萬事萬物」、互為主體、同理心與共感。 2.人本質上有優劣之分:人類優於動物,白人優於黑人,男人優於女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人際連結的困境、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社會的權力鬥爭。文章充滿了關於不平等、懷疑民主的評論,並且提到了生態相關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人際連結的困境、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社會的權力鬥爭。文章充滿了關於不平等、懷疑民主的評論,並且提到了生態相關的問題。
Thumbnail
凡是那些跪倒在某個巨大存在之前的,我們一律可稱之為虔誠 虔誠的XX國人「可能因為國家也有他們的難處吧...」 虔誠的世界公民「因為我們現在是個全球化的世界啊…」 虔誠的信徒「因為XXX上寫了…」 虔誠的…
Thumbnail
凡是那些跪倒在某個巨大存在之前的,我們一律可稱之為虔誠 虔誠的XX國人「可能因為國家也有他們的難處吧...」 虔誠的世界公民「因為我們現在是個全球化的世界啊…」 虔誠的信徒「因為XXX上寫了…」 虔誠的…
Thumbnail
「世上本來就沒有單一普世的絕對標準,反而有著一堆是非對錯的爭論,甚至到最終都沒有標準答案;但在這些思辨與實踐的過程中,更多元的空間也因此被打開,更多的人就可能因此受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為我們做出資訊的決定、行動,沒有絕對的好跟壞,都是依據個人經驗與狀況長出..... 」我們的社會是個集體意
Thumbnail
「世上本來就沒有單一普世的絕對標準,反而有著一堆是非對錯的爭論,甚至到最終都沒有標準答案;但在這些思辨與實踐的過程中,更多元的空間也因此被打開,更多的人就可能因此受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為我們做出資訊的決定、行動,沒有絕對的好跟壞,都是依據個人經驗與狀況長出..... 」我們的社會是個集體意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道德應該具有普遍性、但在特定情況下是否能容許例外的文章。文章引用康德和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來論述這個問題,同時也討論道德規範對社會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道德應該具有普遍性、但在特定情況下是否能容許例外的文章。文章引用康德和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來論述這個問題,同時也討論道德規範對社會的重要性。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動物世界所沒有的,正是利用不同符號(形式)表達同樣願望和思想的能力,即掌握原初表達或意義的特定功能,並將文化視為對象。符號是意義與知覺的圖示性結合;透過符號的抽象化、象徵作用,區分了真實與可能,為可能性創造空間,並指向物理之外的意義。人類透過行動,在文化的兩面性中,成為真正意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動物世界所沒有的,正是利用不同符號(形式)表達同樣願望和思想的能力,即掌握原初表達或意義的特定功能,並將文化視為對象。符號是意義與知覺的圖示性結合;透過符號的抽象化、象徵作用,區分了真實與可能,為可能性創造空間,並指向物理之外的意義。人類透過行動,在文化的兩面性中,成為真正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