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的《心動人生設計術》閱讀分享,我與兩位正處於轉變期的學習者有了深刻的對話:一位正在轉職、重新尋找自我方向的教學者;另一位,則是一名努力在創作與創業之間取得平衡的創意者。
他們的故事看似不同,卻其實都在問同一個問題:「我要如何設計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
一、重構幸福的定義:學會與情緒共處
那位教學者在練習「五個為什麼」時,展現出細膩的自我覺察。他談到自己的人生目標與內在動力,誠實地承認情緒的起伏,也不逃避它。他說了一句我印象深刻的話:
「我希望我的幸福人生,是不為明天煩惱,也不為昨天懊惱,每一天都是最好的一天。」
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卻蘊藏深厚的生活智慧。那不是逃避,而是一種選擇——允許情緒來,也允許它離開;允許自己不完美,卻依然相信生活值得溫柔地繼續。
當他提到「不要讓自己停在低潮太久」,我突然意識到:這樣的成熟,其實來自曾經走過的黑暗。也許,正是在那段停滯裡,他學會了「往內看」;而當他選擇繼續前行時,也學會了「向外走」。
能誠實地面對情緒,就是人生設計的第一步。唯有理解自己的內在節奏,我們才能創造出與真實自我一致的生活方式。
⸻
二、創造與等待:創業者的內在功課
另一位創意者的故事,讓我看到夢想實踐的另一種樣貌。他正轉向文創產業,想更專注於平面設計與插畫。那不是單純的職涯選擇,而是一種靈魂的召喚。
他說的每一句話,都帶著創作的熱度與一絲不安。那讓我想到——創業者真正的挑戰,不在於「下一步怎麼走」,而在於「我是否仍然相信夢想值得被實現」。
他想以匿名的方式創作,讓作品自己說話。這樣的浪漫裡,藏著現實的矛盾:當作品需要情感連結時,信任該如何建立?當品牌要傳遞溫度時,若創作者隱身其後,溫度又從哪裡流動?
我思考著,也許答案在於「結構」。讓系統支撐創作,而非讓創作消耗生命。或許,他正練習從「內在自由」走向「外在連結」。這是每個創業者都必須面對的一堂課——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建立屬於自己的節奏。
⸻
三、時間與系統:讓靈感變成持續的力量
聽完他的分享,我也回望自己。在經營內容、寫作與 Podcast 的過程中,我發現最大的挑戰並非靈感的匱乏,而是時間與系統的建立。
靈感是一瞬,成果卻需要節奏。沒有節奏,熱情會被生活消磨;沒有系統,創意會變成焦慮。
於是我開始重新設計自己的創作結構:讓文字、音頻、社群彼此串聯;描繪理想讀者的輪廓;並讓創作成為穩定的能量循環。創造的自由,最終仍需要紀律來守護。
⸻
四、等待的智慧:在準備中相信
那位創意者問我一句話:「在等待夢想成真的時候,你會替自己設定期限嗎?」這句話像鏡子一樣,映照出許多創作者與創業者的焦慮。
我告訴他:「等待不是停滯,而是一種預備。」
每一次練習、每一場對話、每一個不被看見的努力,其實都在為未來蓄力。當我們持續行動、累積能量、保持信任,總會在某個時刻,遇見頻率相合的人與機會。那並非偶然,而是信任與行動交織的結果。
⸻
五、從探索到創造:人生設計的真義
回望這兩段故事,我更深地明白:「人生設計術」並不是關於選擇職涯的技巧,而是一場與自己的長談。
轉職的教學者,學會了與情緒共處;創業的創意者,學會了在等待中預備。
他們都在練習回答同一個問題:
「我想成為誰?」
「我願意為什麼而努力?」
無論是面對低潮,還是築夢路上,所有的練習都指向同一個核心——信任自己,並持續行動。
或許,「心動人生」並不是突如其來的靈感,而是一個個願意誠實、願意改變、願意再出發的選擇。




















